古諺有云: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我們的腳丫子就像是個小型推進器,藉由行走可以將人往前推移,足底骨骼與筋膜的設計就像射箭的弓與弦一樣,上帝給了我們兩條縱向足弓及橫弓。足弓由跟骨、距骨、舟狀骨、楔狀骨及跖骨所構成,一方面是靠骨骼發(fā)育成形,另一方面依賴關節(jié)韌帶自然變強變緊而支撐起整個足弓,在行走的過程中可以承受整個身體的重量,還可以緩沖地面的反作用力。 人是唯一有足弓的脊椎動物,足弓的存在既表示了人的特征,同時也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一個標志。人類的祖先生活于森林中,過著樹棲生活,其上下肢功能無明確分工,皆以攀緣抓握為主,故手、足相似,無足弓、前足發(fā)達、趾長而伸屈靈活自如,足跟不負重,跟骨因之較小。此時足之姿態(tài),前足向內旋轉,足內緣凹陷,外緣凸起。當人類進化,自樹棲生活移居平原,更為重要而有決定性意義的是發(fā)展到直立生活,手足有了明確分工。手主要從事勞動生產,足專司負重行走。為此足的結構和形態(tài)也發(fā)生了相應的改變。 (1)陸地直立生活,兩足負擔體重,故跟骨發(fā)育長大,成為足部最大的骨骼。 (2)站立行走,要求足有彈性并有向前推進作用,因之,舟骨和內側楔骨向上升高,形成足縱弓。 (3)原來為了抓握方便,拇趾細長且與第二趾離開,形成一定的角度,活動靈活與拇指相似。為了直立行走要求能負重穩(wěn)定,故拇趾與第二趾靠近平行,不再外展成角,并有韌帶聯系,活動因之減少。 (4)由于足弓形成,為了維持此弓形結構,足部韌帶發(fā)育壯大。再因足不再從事抓握動作,故足內在肌萎縮退化。 我國方先之認為人足弓的高低并不一致,也不代表足部機能的強弱。如脊髓灰質炎后遺高弓足患者,足弓雖高但無彈性,行走步態(tài)丑陋。又如芭蕾舞演員,足弓較平坦,但因足內外在肌發(fā)育健壯,步態(tài)輕盈美觀,富有彈性。故方氏認為足弓高低不同的形成,與人民生活、習俗及所處環(huán)境有關。過去我國東南部農民,一年四季多赤足勞動,最多也只穿草履下田,所處環(huán)境大多是泥土地,柔軟對于足弓有襯托作用。這樣的足,不著鞋襪,毫無束縛,能活動自如,保持了原來肌肉韌帶的緊張力和彈性,無導致軟組織攣縮的因素,其次,終日田間勞動,足內、外在肌均得到鍛煉,肌肉發(fā)育良好,能起到對足弓的保護作用。這些農民極少有扁平足癥的發(fā)生。 現代物質文明發(fā)達,大家皆穿鞋著襪,有高跟鞋,亦有所謂“火箭式”尖頭鞋,對足橫加束縛,使肌肉常處于緊張狀態(tài),再加道路平坦整齊,出門上公共汽車,或以自行車代步,甚少活動。在上述情況下,足肌缺乏鍛煉,不夠堅強。若再加上生活富裕,身強體胖,體重增加,足弓不能承擔,便易形成平足癥。故平足癥可以看作是人類進化,物質文明發(fā)達時期的一種退化病。從以上討論,可見足弓低或平足,不能說成是平足癥。足弓可以吸收震蕩,良好的足弓應有彈性。足弓過高,韌帶過緊;或足弓過低,韌帶松弛、足肌乏力,均會引起疼痛。足弓雖平,而韌帶堅強,足肌健壯又能起保護作用,具有彈性,可以毫無癥狀。故平足癥是指足弓低平統稱扁平足,患足外翻,無彈性,在行走和站立時有足疼痛癥狀者。 輕微的扁平足可以使用支持鞋墊,重者可以進行手術治療。 在嬰兒時期,寶寶的足弓還沒有形成,骨頭和關節(jié)很有彈性,寶寶腳底堆積的脂肪會使足弓變得不明顯,等到寶寶慢慢開始練習學站、走路時,足弓才會逐漸明顯,所以通常兩歲以前的孩子都會有類似扁平足的現象,當他們站立時腳底比較平坦。 一般而言,二到八歲才是孩子足弓發(fā)育的時候,通常在六歲時發(fā)展成熟。根據研究指出,寶寶一開始學走路時最好光著腳,因為這樣可以增加足底抓握的能力,讓寶寶足底的肌肉有充分的訓練,可以協助寶寶的足弓發(fā)展。同時需要注意,在寶寶足弓開始發(fā)展時尚未有強硬的骨骼架構,勉強練習走路,易使足弓負載過重而導致扁平足,因為寶寶的骨骼較柔軟、肌肉力量弱,不適合長時間活動及過度承重,因此寶寶在學走路時應適量。另外也有研究指出,太早讓寶寶坐學步車,膝蓋,腳踝及足底,都會承受到超越能力的負荷,容易有O形腿、X形腿、內八字、外八字、扁平足的情形。 因此盡量不要讓十個月以內的寶寶利用學步車或螃蟹車學走路,反而要給寶寶開闊更多寬廣的活動場地,讓他們多爬行有助于肌肉骨骼的強化,另一方面也可以幫助視知覺的發(fā)展。開始學走路的孩子要讓他們每天有機會在平地上光腳,增進足底肌力,鼓勵在草地上奔跑,呼吸新鮮的空氣而非冷氣,曬的是陽光而不是日光燈。 三、四歲的孩子骨骼結構上若已看出有明顯跟一般孩子不同,如足弓坍塌、馬蹄足、O型腿、X型腿等任何疑慮,應請專業(yè)人士作進一步的評估與檢查,以達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治療無法根治時可尋求足踝力學鞋墊的幫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