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讀書日。 對喜歡讀書的人,今天沒什么特殊意義,因為天天都是讀書日。 對于不太讀書的人,今天是個鬧鐘,叮的一聲,提醒自己:哎呀,好像我應該讀讀書了。 我推薦過很多書,也有不少書評和讀后感,見文末的鏈接。 我還會繼續(xù)推薦,因為看書很好玩啊,可以盜取別人的時間和智慧,去發(fā)掘人類、世界和宇宙的有趣之處。 我喜歡看書,因為我八卦?。涸瓉磉@段歷史是這樣的,真好玩;原來這個人是這樣的,真好玩;原來還可以這么活,真好玩;原來還可以這么想問題,真好玩。 影片《美女和野獸》劇照 在這個時代,經(jīng)驗不斷過期作廢,知識不斷更新升級,人們也越來越意識到讀書的重要性,所以,也不斷增加自己的閱讀量,比如—— 多看手機。 我不是在開玩笑,我也不覺得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的興起,對于大家讀書是個阻礙,這反而是件好事:至少,以前不怎么看書的人,也開始進行碎片閱讀了。 對于本來就喜歡讀書的人,該看的書還照看不誤,還能在排隊時用手機看點小文章,等候也變得不怎么枯燥了,這都要感謝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帶來的便利。 當然,互聯(lián)網(wǎng)會讓人的大腦變得淺薄,我們可利用的信息規(guī)??涨?,可是使用信息的時間變少了——特別是通過深度思考和創(chuàng)作型思考去使用信息。 經(jīng)濟學家泰勒·考恩說:“在能夠輕易獲得信息的情況下,我們通常喜歡簡短、片斷化的而又令人愉快的內(nèi)容?!?/p> 所以,小心我們的大腦會退化——只傾心于娛樂,而放棄思考;容易被情緒煽動,而不是為理智折服。 讀書是件好事,但是,為了讀書而讀書,就不怎么好了。因為,有了目的和壓力,讀書不能成為一種樂趣,反而變成了一種負擔。 把讀書當任務、當功課,即使可以裝模作樣一陣子,時間一長一定會逃避,越想堅持越堅持不下去。 不喜歡讀書的人,一類可能是先天的。另一類就是被這種精神負擔壓垮的:覺得一定要讀書啊,不然,怎么跟得上時代呢?怎么顯得自己有逼格呢?怎么在對話中增加談資呢?怎么能讓自己進步呢? 強烈的功利心所帶來的壓力,足以扼殺所有讀書的熱情了。 你要讓一個人討厭一件事,很容易,就是把這件事當成任務布置給他。 電影大師庫布里克的《發(fā)條橙》里,講了一個無惡不作的少年Alex,酷愛暴力和色情。他一次入室搶劫失手殺人被抓住了,被判處14年刑。坐了一段牢,監(jiān)獄里剛好在試驗一種“厭惡療法”,就給了Alex開了一個條件, 說:我們來做實驗,讓你每天欣賞暴力和色情電影,結束后你就可以直接出獄。 Alex心里這么好條件,樂開了花,馬上同意了。實驗中,醫(yī)生給他每天觀看大量的色情和暴力影片,配以相應的藥物,一直看到他難受惡心也不能停,用儀器撐住他的眼皮,絕對不能允許閉眼。 《發(fā)條橙》劇照 從此,阿歷克斯“痊愈”了,一想到暴力和色情就極度惡心,變成了一個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的人。 現(xiàn)在有很多家長很頭疼,說我們家孩子沉迷于玩電腦游戲,越限制還就越想玩,癮頭很大,怎么辦??? 不要把游戲當禁忌,也不要把它作為一種獎賞——你做完作業(yè)才能玩20分鐘,你考試考到90分才能周末玩,這樣,其實是變相誘惑和鼓勵孩子玩游戲。 你不妨試試,每天當成一個功課把游戲布置給他,規(guī)定每天一定要玩夠一定時長,玩不夠時間不許下;同時規(guī)定游戲的目標,比方說要打通到哪一關,如果達不成目標,那么第二天要增加游戲時間作為懲罰。 每次玩完還要規(guī)定必須寫幾百字的分析總結:有什么心得,有什么收獲,有什么成功的經(jīng)驗和失敗的教訓,怎樣才能進一步提高攻關本領。總之,一定要把游戲搞得像任務,像指標。 我敢打賭,沒過幾天,孩子就會主動提出:可不可以不玩了啊? 你要讓人喜歡一件事,也很容易,可以采用饑餓療法。 在文革期間,除了語錄和樣板戲,大家都找不到書看。那時對于讀書真是饑渴,好不容易找到一本,便是如獲至寶,即使冒著會被批斗的風險,還是會忍不住去看啊。 就像我們小時候看金庸的武打書,越弄不著越想看。如果不幸被老師和家長沒收了,還要千方百計地尋了回來,或再去借。上課看,下課看,吃飯看,睡覺看。 試問,那會兒,有誰會給自己設這樣一個目標?——武打書對我有好處,所以我一定要規(guī)定自己一個月看一本。 搞什么?我一天就能看完一本! 想一想自己小時候是怎么迷戀武打書的,或是言情書的,或許,你會重燃讀書的熱情。 從你喜歡的做起,想看武打書的看武打書,想看言情的看言情。黃書也有寫得極致經(jīng)典的,比如——《金瓶梅》。 讀書是好事,讀書有用處,這些,對于人類、國家和民族來說,是讀書的意義。但是,對于具體的個人而言,動不動就上綱上線,并沒有什么卵用。 對于你來說,讀書的意義,只在于3個字: 我——想——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