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承氣湯是《傷寒論》中的重要方劑,被公認為攻下方劑的代表。后世醫(yī)家對此方研究很多,同時一些醫(yī)家也對方劑中的配伍提出疑問,而這些疑問主要集中在厚樸及枳實的用法、用量上。 1 古今醫(yī)家對大承氣湯中厚樸用量、用法提出的疑問 很多后世醫(yī)家在應用中,對大承氣湯進行化裁,如溫病學派常加重芒硝用量,而減少厚樸、枳實的用量。 1.1 厚樸、枳實的用量應減少 吳鞠通認為厚樸、枳實性燥,不利于燥結諸癥,同時認為“熱結旁流非氣不通也”,故治療陽明溫病、熱結旁流不用大承氣湯而用重劑量調(diào)胃承氣湯代之;并且凡使用大承氣湯方時必減厚樸、枳實的用量,以防其燥性。 張錫純認為厚樸味辛又具透散之力,“能使人熱汗出”,“與陽明病汗多者不宜,誠恐汗多耗津,將燥熱益甚矣”,厚樸、枳實“溫燥相合即能化熱”,“方中倍用之使倍于大黃,硝黃亦不覺其涼矣”。 1.2 厚樸有重要的作用 有少數(shù)醫(yī)家認為,厚樸在方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且認為其在大承氣湯中應作為君藥看待。如《醫(yī)宗金鑒》記載:“厚樸倍大黃,是氣藥為君,味多性猛,制大其服,欲令大泄下也;大黃倍厚樸,是氣藥為臣,味少性緩,制小其服,欲微和胃氣也?!?nbsp; 現(xiàn)代文獻研究,也有人按照《脾胃論》記載“力大者為君”、“君藥分量最重”的說法,認為厚樸和大黃共為君藥,分別以枳實和芒硝為輔[1]。 從上可看出,厚樸在大承氣湯中的用量和配伍地位是存有爭議的。 2 從用量和煎煮方法方面分析厚樸 2.1 用量 2.1.1 量最大,但不能為君藥 厚樸在大承氣湯原方中用量是大黃的兩倍,其重要性可見一斑,故吳謙要以其為君藥。然而《內(nèi)經(jīng)》記載“主病者為君藥”,雖然君藥的用量一般最大,但君藥的確定關鍵是在“主病”。大承氣湯證雖然可見“痞滿燥實”,但以“燥實”為主,而且《傷寒論》以其“急下之”為治則,以“得下”為見效的標準,可見大承氣湯以治療“燥實”為主癥。顯然,大黃是攻下的主藥;厚樸雖然對大承氣湯的攻下作用有重要意義,但仍然要依靠大黃的攻下作用才能彰顯其力,不能為主攻。再者,厚樸之力遠不如大黃峻猛,久煎后,更不能代表“急下之”的用意。故厚樸雖然用量最大,但藥力不能任君藥。 2.1.2 具有重要作用 厚樸的用量大,也體現(xiàn)其重要的地位。如果在大承氣湯中,厚樸的應用單純?yōu)橹委煼侵饕Y狀的“痞滿”,其用量明顯偏大;而且正如張錫純所說“溫燥化熱”,又“能使人熱汗出”,有傷津化燥之弊,更不宜大量。張仲景治療“燥”偏重的調(diào)胃承氣湯證時棄枳、樸不用,可見其燥性;治療非急攻無“燥”癥的小承氣湯證輕用枳、樸,而大承氣湯重用,可見其仲景用藥雖見其燥性,但在大承氣湯方中另有深意,非重下不可。正如《醫(yī)宗金鑒》所載“厚樸倍大黃……欲令大泄下也”,厚樸的作用與其說專為“痞滿”而設,不如說為急攻而設,現(xiàn)代實驗也表明,大劑量厚樸能夠明顯的增加大承氣湯的攻下力。故張仲景知其易生燥,反而重用,因其在方中難以取代。 2.2 煎煮方法 大承氣湯的煎煮方法極為考究?,F(xiàn)在大多數(shù)人認為,大承氣湯攻下作用優(yōu)于其它承氣湯除了藥味不同外,還有大黃后下。然而根據(jù)《傷寒論》記載:大承氣湯 “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內(nèi)大黃,更煮取二升”,大黃煎煮時間為三升水;小承氣湯則“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煽闯?,大、小承氣湯中大黃的煎煮時間相近,故大黃后下并不是大、小承氣湯攻下力的差別,反而相比大承氣湯中厚樸和枳實的時間顯著增加,可見大承氣湯煎煮方法不在大黃后下,而在于厚樸久煎[2]。厚樸與枳實的煎煮特點,見于久煎和去滓。藥物煎煮時,凡欲取升浮、辛散、峻猛之性的藥物不可久煎;反之推論,欲祛除藥物上浮辛散和峻烈之性,可以通過久煎來完成,厚樸和枳實的用意大致如此。久煎之后,厚樸上浮之力減弱使之更偏重于下沉、行腸胃之氣,上行辛散之力減弱而無“熱汗出”之弊,峻烈之性得以緩解則溫燥之性緩,去滓后使其氣更加純厚??傊?,久煎枳、樸,就是制約其燥烈之性,使之藥性純厚,便于掌握和大劑量使用。 轉(zhuǎn)貼于 中國論文下載中心 http://www.studa. |
|
來自: 鑒益堂 > 《36.[杏林醫(yī)話匯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