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說,古人讀書愛在書中夾些香草,幫有“書香”之說。而梁實秋在關于讀書的札記中直白:書香,乃油墨之味。魯迅的三味書屋木刻對聯(lián):至樂無聲惟孝悌,太羹有味是讀書。書究竟是否有味?我以為當有!書之味,乃指書的內容。內容之精神,精神散溢出的一縷縷富有張力、醇厚的氣息。讀書在于品,品而推至味。我雖不知“品味”一詞出自何處,但想來倒與讀書近似。所謂“品”?曾國藩讀史之法可謂深領其會。他說:“讀史之法莫妙于設身處地,每看一處,如我便與當時之人或辭職笑語于其間,不必人人皆能記也,但記一人,則恍如接其人,不必事事皆能記也,但記一事,則恍如親其事。經(jīng)以窮理,史以考事。舍此二者,更別無學矣。——讀罷,大喜,得之矣!”這就是說讀書之人每每能進入書中之情節(jié),自然會深得體會。所謂“味”?那完全要看所讀是什么書及讀書的方法如何。讀書讀出味來,語言自然有味;語言有味,做出文章亦必有味。清代袁枚說:“讀書不知味,不如束高閣。蠹魚爾何如,終日食糟粕。”有人讀書讀了半世,亦讀不出什么味兒來,那是因為讀不合適的書,及不得其讀法。我想,讀書不品,何知味?品而有味才會體會讀書之樂趣。真正的讀書,不是念念有辭,而是心有靈犀。品而有味自會明白讀書之用途,就如培根所提出讀書的功用:飴神曠心,增添情趣,長才益智。讀書本屬一種愛好,愛好之人讀來自然興趣盎然,才會有品有味,才會體會讀書之快慰,領略讀書之真諦。然而“書味”是不可捉摸的,一人有一人胃口,各不相同,所好的味亦異,所以必先知其所好,始能讀出味來。有人自幼嚼書本,老大不能通一經(jīng),便是食古不化而勉強讀書所致。明朝袁宏道所謂讀所好之書,所不好之書可讓他人讀之,這是知味的讀法。若必強讀,消化不來,必生疳積胃滯諸病。“品書味”,就是象宋代朱熹咀嚼后所說:“譬如飲食,從容咀嚼,其味必長,大嚼大咽終不知味”。“寧詳毋略,寧下毋高,寧拙毋巧,寧近毋遠。”時至今日,讀書人又有“吞”、“啃”、“品”之法。不吞,無以求其廣博;不啃,無以致其精微;不品,無以得其精神。讀書,需要反復咀嚼且品味,就像吃豆腐干,嚼過來嚼過去,臨了吞下細細的香末,還有余味在口中。如此說來,且不可開了卷,淺嘗輒止,或者囫圇吞棗不知其滋味。這種美在文學作品中有,在許多政論、哲學和科學論文甚至講話中都可以找到。只要有新的思想,就有美的魅力。如果讀者獲得書中的“味”,便會在談吐中把這種風味表現(xiàn)出來;如果在談吐中有風味,在寫作中也免不了會表現(xiàn)出風味來。讀書人不斷誦讀、回味,獲得悠然、超然、淡然的好心致,就會品出書魂、書香、書韻來,享受書中的情節(jié)、細節(jié),哪怕是一句話,有時都可令讀書人以為哲理無窮,視為至寶。享受,有時妙不可言。所謂“精妙處,忍不住擊節(jié)叫好;傷感處,止不住淚眼模糊;激憤處,耐不住拍案而起;諧趣處,憋不住啞然失笑”,乃享受的一種境界。所以,我認為讀書須先知味。這“味“字,是讀書的關鍵。讀書怎樣品書味?古今讀書人有三個比方: 一是讀書猶如品美味。讀書跟吃東西一樣,“在一人吃來是補品,在他人吃來是毒質。”宋代尤袤對書味的揣摩最豐:“饑,讀之以當肉;寒,讀之以當裘,寂寞而讀之,以當朋友;幽憂而讀之,以當金石琴瑟。”一生清風明月的蘇東坡也感嘆道,一日不讀書,便覺俗氣沖天。足見這書味的沁人肺腑,儼然含著橄欖,入口沖淡,回味則甘馨怡人,難以忘懷。而對書味體會精深的,當數(shù)漢代的劉向??釔圩x書的他,居然嗅到了書中的藥味。在《說苑》中云:“書猶藥也,善讀可以醫(yī)愚。”這就表明書味教人做人,校正人之品行。我也體會到,讀書這種嗜好跟對食物的嗜好一樣,必然是有選擇性的,屬于個人的,吃自己所喜歡吃的東西終究是最合衛(wèi)生的吃法,因為自己知道吃這些東西在消化方面一定很順利。所以,嗜好也是閱讀一切書籍的根由。教師不能以其所好強迫學生去讀,父母也不能希望子女的嗜好和他們一樣。如果讀者對他所讀的東西感不到趣味,那么所有的時間全都浪費了。讀書之快樂在于以審美的眼光鑒賞書。讀出書中之美,需要高度的注意力與欣賞能力。五官的社會化,需要積累,這辦法就是讀書思考,讀出字面以外的東西。評論家之快樂在于讀出作者想不到的意圖。然后告訴作者,我比你看得更深。況且同一本書,同一讀者,一時可讀出一時之味道出來。其景況適如看一名人相片,或讀名人文章,未見面時,是一種味道,見了面交談之后,再看其相片,或讀其文章,自有另外一層深切的理會。或是與其人絕交以后,看其照片,讀其文章,亦另有一番味道。四十學易是一種味道,五十而學易,又是一種味道。所以凡是好書都值得重讀的。自己見解愈深,學問愈進,愈讀得出味道來。多讀書,讀好書,與那些名人,名家的思想對話,細細品味書的內涵,會覺得“余音繞梁,三日不絕”!比如說,我品讀散文,覺得“美味”有三層:第一層是描寫敘述的美,寫景、狀物、敘事、傳播信息和知識等,求的是準確、干凈;第二層是意境之美,即要寫出感覺、感情、美感;第三層是哲理之美,即要寫出新的思想。于是,我把鑒賞的重點放在把握其“形”與“神”的關系上。因此,我讀散文注意五點:(1)識得“文眼”。凡是構思精巧、富有意境或寫得含蓄的散文,往往都有“眼”的安置。鑒賞散文時,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畫龍點睛妙用的“文眼”,以便領會作者為文的緣由與目的。“文眼”的設置因文而異,可以是一個字、一句話、一個細節(jié)、一縷情絲,乃至一景一物。并非每篇散文都有必要的“文眼”。(2)抓住線索,理清作者思路,準確把握文章的立意。結構是文章的骨架,線索是文章的脈絡,二者是緊密聯(lián)系的。抓住散文中的線索,便可對作品的思路了然于胸,不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而且也是對作者謀篇布局本領的鑒賞,從而透過散文的“形散”的表象抓住其傳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線索通常有以事物的形象為線索,如巴金的《燈》;以感情的發(fā)展為線索,如楊朔的《荔枝蜜》;以時間順序為線索,如劉白羽的《長江三日》;以空間順序為線索,如朱自清的《綠》;以人物活動為線索,如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以事理為線索,如唐韜的《瑣憶》。(3)注意散文表現(xiàn)手法的特點,深入體會文章的內容。散文常常托物寄意,為了使讀者具體感受到所寄寓的豐富內涵,作者常常對所寫的事物作細致的描繪和精心的刻畫,就是所謂的“形得而神自來焉”。我們讀文章就要抓住“形”的特點,由“形”見“神”,深入體會文章內容。(4)注意展開聯(lián)想,領會文章的神韻。注意豐富的聯(lián)想,由此及彼,由淺入深,由實到虛,這樣才能體會到文章的神韻,領會到更深刻的道理。(5)品味散文的語言。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語言美。一篇好的散文,語言凝練、優(yōu)美,又自由靈活,接近口語。優(yōu)美的散文,更是富于哲理、詩情、畫意。杰出的散文家的語言又各具不同的語言風格,如:魯迅的散文語言精練深邃,朱自清的散文語言清新雋永,茅盾的散文語言細膩深刻,郭沫若的散文語言氣勢磅礴,巴金的散文語言樸素優(yōu)美,冰心的散文語言委婉明麗,劉白羽的散文語言奔放,楊朔的散文語言精巧雅致,等等。而且,一些散文大家的語言,又常常因內容而異。如:魯迅的《紀念 劉和珍君》的語言,鋒利如匕首;《好的故事》的語言,絢麗如云錦;《風箏》的語言,凝重如深潭。體味散文的語言風格,就可以對散文的內容體味得更加深刻。 二是讀書猶如品茶。在我國最早一部字書《爾雅》中稱茶為苦荼。《國風》詩曰:“‘誰謂荼苦,其甘如薺’,吾取以為讀書之法焉。”“荼”即為茶。唐代以前無“茶”字,言茶常以“荼”代之?!渡褶r本草經(jīng)》云:“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南宋詩人楊萬里在《誠齋集·習齋倫語講義序》中說:“讀書必知味中之味。不知味中之味,而曰我讀書者,否也。”他也把讀書的辛苦比作“荼”,把讀書的受益比作“薺”,可以說是一部新奇的比喻,非源于心得而不能道之。在古代,對于文人騷客來說,飲茶與讀書是一樣的風雅。《菜根譚》中有一名句:“千載奇逢,無如好書良友;一生清福,自在碗茗爐煙。”就是說人生最得意的收獲無外乎好的書和好的朋友;而人生最大的清福就是喝茶和拜佛了。古人還總結出:品茶“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或于竹影窗前,或坐落花樹下,慢慢飲啜,且耳能聽泉瀑之聲,目能斷飛鴻之影。書室之內,點燃一炷香,煎起一壺茶,柔和的香味營造出一種幽靜的氣氛。室外的老松也在微風中沙沙作響,似與爐上茶壺的煮沸之聲互相應合,“地爐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稱讀書者”、“閉戶真歲月,種松皆作老龍麟”。這兩幅聯(lián)語的妙趣呈現(xiàn)無遺。這種意境很古典,很儒雅,也很溫情,拿我們現(xiàn)代的一句話說,就是“有品位”。而那些浮淺之輩的只能謂以“飲茶”,不敢用“品”字,因為品茶是藝術、是學問、是極其講究的。從古至今,讀書是不受時空局限的,或寒夜低吟,或白晝誦讀,只要閑時展卷便會大有收益。小憩時,找一本好書,翻一篇好文章,細細咀嚼,慢慢品味,或喜笑顏開,或淚流滿面,皆暢快淋漓。若有茶香作伴,更是其樂無窮。讀書和品茶,人們不能不驚異二者在感覺上這樣的相似,也就會明白中國茶文化為什幺會在中國文學殿堂中獨樹一幟的哲理了。我也一直覺得讀書是有些講究的,可以是很精致的。讀書如品茶,佳文若茗,香留舌本,越品就越覺得清香幽遠,有無窮的韻味。多年來,我養(yǎng)成了一個習慣,在平時工作,生活之余,靜靜地坐在書房,桌上放一杯清香的綠茶,手捧一本愛讀的書,聞著茶香,淺嘗一口,妙不可言的潤喉甘甜滋味,直沁心扉,渾身都透著輕松的感覺,讀起書來,口齒靈光了,思維也會特別靈通敏捷。喝一會兒茶,看一會兒書,想一會兒事,說品位談不上,至少是很愜意的。就這樣我喜歡邊喝茶邊讀書,幾乎到了讀書不可無茶的地步。漸漸地,我也把讀書與喝茶聯(lián)系在一起。在我看來,一個人在書房喝茶、看書,也可稱之有神有趣有味。靜靜地看一片片嫩芽在沸水的浸泡中吐露嶄新的生命之色,看葉子在水中緩緩地舒展,沉沉浮浮,聚聚散散,然后慢慢地舒展開來,就像打開的心扉,令人賞心悅目。不自覺地想起“春風取花去,酬我以清陰”。默默地看書,不自覺地“六腑睡神去數(shù)朝詩思清”,更能盤激發(fā)靈感“洗我胸中幽思清,鬼神應愁歌欲成”。久而久之,養(yǎng)成一種習慣:凡讀書時,我總要沏杯茶放在一旁,或者喝茶總要找一本好書翻看。沒有茶相伴,不忍翻開書頁;沒有書相隨,喝茶便少了滋味。手捧書本靜坐喝茶,一種心情如水的感覺和雋永寧靜的心境令人神醉情馳。孔圣人的字字珠饑,實乃一杯清茶;司馬遷的千古絕唱,又如香濃的綠茶。尤其看到精彩處,輕輕呷一口茶,留在口中回旋,書韻茶香交融,時間仿佛凝固在這一刻,一切哀樂悲歡、陰晴圓缺都消失了。這種習慣是好是壞自不待說,但它既然成了一種習慣,也就很難改變了。華燈初上,呷一口清茶,指尖輕輕滑過泛黃的《詩經(jīng)》,是何等逍遙自在!雨后初霽,心與天空一樣澄明,細細品味宋詞的字字珠璣,又是何等酣暢淋漓!無論是“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的繾綣,還是“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豪邁,都是讀書帶來的美感與享受。所以,每當靜謐的月夜,夜闌人靜,微風習習,面對一本書,總能使我的心境自然地沉靜下來,此刻,我不免告訴家人,就讓我沏上一杯清茶。爾后輕輕地走進神圣的書齋,去親近那醉人的然而卻是淡淡的書香。讀書如飲茶。書有多種,茶有多樣。飲茶有多種,讀書有多法。因人而飲茶,因人而異讀書法。比如說,飲茶不宜暴飲,當需細細品味。品茶時,初嘗只覺得味苦嘴澀,繼而苦澀之味漸淡而甘甜之味漸 生 ——玉白瓷盞襯著碧綠清茶,清香淡遠而幽長,嫩芽水中搖曳,輕盈,婀娜,口中的甘甜,眼中的碧綠, 鼻中的清香,心中的清爽,頓覺整個人褪穢脫俗,胸中塊壘頓消。讀書也正是如此。書如茶,重在品??磿灰素澏嘭澘?,不宜操之過急,關鍵在于消化,在于理解作者的旨趣,體會個中精華。每部作品都是作者心血的結晶,就像是他的孩子,總是想把最優(yōu)秀的基因遺傳給他的孩子。而讀者要做的是吸收其精華,這樣就能在讀書的過程中獲取一定的知識。隨著知識在量上的積累,自己觀察、了解、認識事物的能力會進一步提高,最終形成思想認識上質的飛躍。當然適當?shù)卦黾又R面也是必要的,只有在廣博的基礎上精煉,知識才能融會貫通,才能真的學以致用,學習才能體現(xiàn)它的意義。人們都說茶是清雅之物,自古就有喝與品之分。喝茶是為了滿足人的生理需要,而品茶不只是品茶的滋味,更是重在意境,在余香裊裊的茶香中,品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道獨特風景——茶文化。喝咖啡需要的是情調,而喝茶需要的是平靜的心境。邊喝茶邊讀書,久了,慢慢地便進而有更深一層的感悟:讀書如品茶,品茶如品人生!一個人若是在喝茶中有品位,自然對生活、對情感、對生命就會熱愛。人生就如同喝茶一樣,當以沸騰的熱情為水,寬厚的包容當杯,細品之,淡香悠然,其中有苦澀、有甘甜、有清香、有醇厚……退休后,我喜歡泡一杯清香的綠茶,一個人靜靜地獨自坐在書桌前讀書,從杯中裊裊散出的熱氣里,嗅著淡淡的茶香,細細品啜,越品之,越醇厚,越甘甜……這難道不是人生的一大享受嗎? 三是讀書猶如品酒。“書味在心中,甘于飲陳酒”。這是許多讀書人不約而同地道出的心里話。西晉“竹林七賢”中劉伶曾作《酒德頌》,飲者以酒為樂,以酒為友,以酒會友,無酒則不悅,喜飲而量不大,此類多為文人雅士是也。李白不是有兩句詩曰:“自古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還不禁贊歌喝酒人的骨氣:“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俗話說:“酒醉英雄漢,飯脹死木頭”。宋仁宗時的進士蘇舜欽平日喜酒,年輕時住在舅父杜祁公家中,每晚讀書以酒相佐,量至一斗。一天,杜祁公悄悄去偷看他讀書,聽見他讀《漢書·張良傳》,讀到張良與客椎擊秦始皇于博浪沙時,拊掌道:“惜乎,擊之不中。”便滿飲一大杯。又讀到張良初遇劉邦于下邳。杜齊公笑道:“有如此下酒物,一斗不足多也。”這個故事,讓我想起了漢朝文人楊雄的話:“熟讀離騷,痛飲酒,方得為真名士。”我國這樣的真名士真不少。最有意思的是宋代文學家蘇舜欽,每每夜讀,都必須喝上一斗美酒。讀《漢書》時,更是一杯一杯地下肚。其岳丈聽說后,風趣地說道:“有此上等下酒物,喝一斗酒實在不算多呀!”——“漢書下酒”的典故由此而來。宋朝朱熹主張“醉中讀齊諧志怪。”美酒佐讀,何等高雅!明代吳從先認為“讀忠烈傳,宜吹笙鼓瑟以物芳;讀奸佞論,宜擊劍祝酒以消憤”。常常是讀書飲酒同步進行。明代史可法酷愛“斗酒縱觀二十一史,爐香靜對十三經(jīng)”,品酒夜覽,獨有情趣。于此性情中,另一位文人葛兆光則說:“品茗呷酒漫讀書,忘卻經(jīng)營生計、案牘文字,每到會心處不禁撫掌,是賞心樂事。”品酒之外,還附帶飲茶,于此專注于讀書活動,幾多妙趣說不盡。在古代讀書大家中,斗酒讀書的例子還有不少。又說“借書一甌,還書一甌”,贈酒成為借書閱讀這一行為中的一種禮節(jié)?,F(xiàn)代人也有把讀書喻為飲酒的,當中數(shù)林語堂說得最絕:“一人讀幾個作家之作品,覺得第一個人的人物描寫得親切,第二個的情節(jié)來得逼真自然,第三人的豐韻特別柔媚動人,第四個的意思特別巧妙多姿,第五個的文章讀來如飲威士忌,第六個的文章讀來如飲醇酒。”真是一步一個境界,一個境界一種意韻,道明博覽典籍之無窮妙趣。外國讀書人里面,對酒情有獨鐘者也不乏其人。最近就看過一位英國作家以《品酒》為題的短篇小說,可惜是在舊書攤上,沒有細讀全文。英國作家福斯特稱,“一本未裁邊的書,猶如一瓶原封未動的酒”,好的印刷、好的裝訂和古老的版本固然重要,但書中的文字才是“生命之酒”,對形神俱佳的毛邊書大加贊賞。我想,只要作家高興,只要讀書人高興,關于讀書或關于書卷,每一處都可以與酒有太多的關聯(lián)。書反映一切,自然也能融酒香于緗帙之中,添增書卷的氣質和氣息。在酒品之中融入蕓氣,也定能使美酒的醇味歷久而彌新,且不失正色。我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也養(yǎng)成了喝點酒的習氣,似乎是一日三餐兩餐酒(我所說的是喝酒而不是酗酒)。別人說,愛喝酒不好,既傷身體又亂性。我卻沒有這個感覺。酒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而來。我倒感到,喝酒,探舌而抿,味感純正,膩而不滑,芳香溢于唇齒間,總能給我一種特殊的感受。尤其是酒后瞇眼而讀書,錦文繡章,爽而不浮,清雅蘊于胸臆間;酒細品而后暢飲,頓人既薰而不醉;書默讀而后出聲,頓使眼界豁然大開,如對九夏芙蓉,心既曠而情殷,此等享受,何其美妙!所以,我現(xiàn)在覺得或許用品酒來描述讀書的感受是很妙的,讀書與飲酒二者有很多相似之處,品酒如同品書,不同的是品酒用嘴,而讀書則是在用腦。書籍是一座奇妙的寶庫,里面有很多寶貴獨特的營養(yǎng)。我很愿意把書當作酒,只要慢慢地去品味,從而在不知不覺中汲取其中的營養(yǎng)。一本書就像一杯酒,就要細品才能品出味來,書當然要用心讀才能讀出深層的東西來。品酒,品書。書又是佐酒的最美菜肴,酒又添讀書的最佳情趣。蘇東坡一曲大江東去,唱盡千古豪杰。用葡萄酒的沁香微酸,去咀嚼《三國演義》,誰不嘆“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輕舔杯口團團冒出的啤酒泡沫,與雨果聊聊《巴黎圣母院》里的軼事,不得不論定:英雄氣短,兒女情長;莎士比亞的風流,則是陳年佳釀,而魯訊的文章又像一杯烈性酒,入木三分;……總之,書像一杯老酒,越嘗越覺得芳香醇厚;像一位老友,越聊越覺得不可缺少。越是經(jīng)典名著,它的那種醇香也越濃,這一點和酒是一樣的,酒是越陳越香,書也是越精越有味。猶其是女人喝酒,很風景。長發(fā)飄拂,纖手端起酒杯一飲而盡,雙頰立即染上胭脂,就是一朵桃花開啊。這樣的嫵媚動人心弦。歷史上有這樣的例子,貴妃醉酒,面若艷桃,口角含笑,醉步里,都掩了風流。宮中三千粉黛,一下子失了顏色。最可愛的要數(shù)《紅樓夢》里的湘云醉酒,醉臥山石僻處一石凳上,四面芍藥花飛一身,滿頭滿臉連同衣襟上皆是紅香散亂,手中的扇子兀自掉落到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蜂蝶鬧嚷嚷繞了她飛。這樣的景致,就是女人見了,也愛煞,何況男人乎?最難耐的飲酒應是女人的獨飲,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愁到深處無計事,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只得靠酒,來買微微的醉了。歷史上最喜喝酒的女人要算李清照了,無論春夏秋冬,都在淺斟濃飲中。“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星光已點點亮了,一扁小舟載著醉了的女詞人,在藕花深處搖搖蕩蕩,晚宿的鷗鷺被驚起,一團團白的影在舟的上空飛。多么詩情與畫意!“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幾分慵懶,幾分迷醉,睡眼惺松。酒浸泡著李清照所有的才情和風情,她成了女人喝酒的經(jīng)典。我在讀書如飲酒的體驗中有三點感想:其一是舉杯酒要慢慢品,執(zhí)一卷要細細讀。面對一本書,總能使我的心境自然地沉靜下來,這是品咂這種特殊的酒的前提條件。書需要有一種嚴肅的心境去讀,我一直這么認為也這么做。如果把讀書人比作一個酒徒的話,浩如煙海的書就是一座大酒窖,里面陳列著各種年代不同的陳年佳釀,讓人一生都品不完。但這么多酒,人總有自己的偏好。有的人喜歡濃烈的酒,有的人喜歡清純的酒,有的人喜歡國酒,有的人就喜歡洋酒,我就喜歡飲中國的茅臺酒、郎酒之類的醬香型酒。讀書也是這樣,也有個人偏好的,我就喜歡讀中國的史書,覺得這種味道是我最適應的。捧讀一本歷史書籍就如手握一只盛滿酒的酒杯,還未喝就能先聞到一股酒香,書還未讀就先觸動一根心弦。然后翻開書頁細讀下去,看看歷史上的各色人物是如何演進了一段歷史,感受一下各種各樣的歷史場景。這時,就像站在旁邊的一個看客,跟著那些人物游逛于那個曾經(jīng)的時空。他們照樣按他們的去做,而我卻只是在注視在感受。如:在遠古洪荒,感受蒙昧的人們是怎樣艱難地生活;直到出現(xiàn)三皇五帝。我們就可以感受他們又是怎樣在締造著中華文明的開端;在商周,從那簡單的記述中看那些賢人們如何施政。春秋戰(zhàn)國是一個紛亂的年代,是一個爭鳴的年代,我們可以在戰(zhàn)場上觀看古老的兵車戰(zhàn)斗,在宮殿中傾聽說客的辯論,在鄉(xiāng)野中觀察圣人的生活,感受諸子的思辨。六國統(tǒng)一的征戰(zhàn),楚漢相爭的慘烈,鳥盡弓藏的結局,都像是一口口味道各異的酒,侵入智慧的心田。在品味這些歷史的時候,我們也在進行著各種各樣的思考,這種特異的酒使我們產生的是各種特別的感受和感嘆??傮w來講,一個朝代好似一杯酒,品讀一個朝代就像是品味一杯酒。其由創(chuàng)立到興盛到衰亡,就像酒的味道由清純到濃郁到苦澀。每一個朝代衰亡的背后是大量的社會問題和百姓的痛楚甚至是生靈的涂炭,正是這構成了酒的苦澀的味道??纯此鼊?chuàng)立之初,雖說是在強烈的陣痛之后百廢待舉百業(yè)待興的時刻,朝野還算處在一個相對比較清明的時期。帝王盡心臣子盡力,共同締造者他們心中的強國夢。然而,隨著國勢日昌國運日隆,無論君主還是官員都開始求一己之利,逞一己之私。百姓是一樣的百姓,他們哪里能想到,在這看似平穩(wěn)繁榮的背后已經(jīng)開始萌發(fā)著各種各樣的危機。這濃郁的香味并不能讓人品多久,便逐漸有一些青澀,繼而是越來越濃的苦澀了,終于在此杯酒將盡的時候苦澀達到了頂點。清純、濃郁、苦澀是這一杯酒的主流味道,細加品嘗,也會品出其他的韻味。比如忠臣賢相的精心謀國,亂臣賊子的禍國殃民,骨鯁直臣的冒死直諫,勢焰煊赫的權臣當?shù)?,萬死不辭的一心為公,庸碌無為的昏官蠹吏,朝廷與地方的博弈,升斗小民的郁積而發(fā)……一個朝代幾百年,這幾百年包含了太多的內容。當我們靜靜地品讀它時,雖然是面對一個永遠的過去,但是仍然能帶來心靈的觸動,智慧的啟迪。歷史是已經(jīng)定格的事件,是遠去的年代和消逝的人物。我們作為后來者,能體味那已經(jīng)走過的路程,感受那智慧的思考,真的是一件幸事。讓我們多讀書,讀好書,通過讀書獲得知識,通過讀書體味人生。其二是飲酒如讀書,讀書應該讀出飲酒和釀酒的境界。據(jù)說汾酒的釀制工藝有七大秘訣:“人必得其精,糧必得其實,水必得其甘,酒必得其明,器必得其潔,缸必得其濕,火必得其緩。”其實,在我看來,一本好書的誕生以及一個人讀透書本的過程,亦應如此,致密嚴謹、絲毫不茍、講求精義、探驪尋珠,應該在色、香、味等諸方面俱絕于世,有無數(shù)次回味仍香醇甜蜜如初的魅力,能始終博取“隔壁千家醉,開壇十里香”的美名。即便只是一口下肚,也能轉氣回腸,香沁肌骨,其味其韻,妙不可言!其三是讀書如品酒又勝于品酒。周作人說:“讀文藝的書如喝酒,要讀者去辨別味道的清濁。”從另一方面指出懷疑鑒別于讀書的重要性。周氏因此鼓勵以書為酒,反對一味飲酒。因為他認為,“飲酒損神茶損氣,讀書應是最相宜”,讀書如同飲酒,而飲酒卻無飽覽詩書妙趣。所以,依周作人的看法,還是多讀書為好,多讀書能獲品酒之妙,而狂飲酒并不見得就可以獲取讀書的樂趣?!都t樓夢》中,薛寶釵有云,酒“熱飲傷肺,溫飲和中,冷飲傷胃”。在這一點上,讀書略勝飲酒一籌,熱、溫、冷,皆不傷大雅。這是讀書的優(yōu)勢,也是書卷的氣魄?!妒畤呵铩氛f:“酒有別腸,不必長大。” 意思是說酒量的大小與身體的大小不必成正比例,壯健者未必能飲,瘦小者也許能鯨吸。讀書的道理也是一樣的。對于讀書,沒有最晚,也無長幼之別。長者未必能博古汲今,幼者也未必就淺陋寡識,讀書可以彌補世俗意義上的人生經(jīng)歷之差別。對于求知,只有行動與不行動。每一個讀書人都應從每一刻做起,汲吸酒的長處與妙處,取其精華而從之,棄其糟粕而從之,兢兢業(yè)業(yè),將讀書做到最佳處,讀出品酒的至妙境界。每一個飲酒之人,也都應飽覽詩書,而不于昏昏然中爛醉成一不學無術之人。我的結論是:品酒也妙,讀書更好。讀書做學問與品酒有共通之處。書與酒一樣有悠久的歷史,而書有更豐富的特性,而書有更豐富的內涵,書能與人交流,集聚古今智慧精華。讀書更應憑趣味品其特別興味,汲其精髓。“書禮”簡單,不必膜拜,只求虔誠,此同樣為求知精義之一。懂得書品,能夠品書,施以信誠,讀書之功定可成。把卷論酒,我雖得粗淺皮毛文字,于中獲得若干想說而終不能說盡的話,還頗為自得。但酒的學問實在很大,酒到妙處難言傳,何況我品酒的經(jīng)歷不長,半路出家,又要強作學問,比起酒的寬廣,實乃自愧難當。古今中外,酒鬼盡多,酒仙極少。而品書人中,得道書仙是數(shù)不勝數(shù)的。因此,把卷略論酒之后,在書與酒之間,我還選擇讀書。 以上三種比喻,讀書猶如品美味也好,還是猶如品茶、品酒也好,我認為,讀書“品”是一種“回味”。我曾在書中讀到這樣一個故事:有人問大哲學家蘇格拉底:“請你告訴我,天與地之間的高度到底是多少?”蘇格拉底答道:“三尺!”“胡說,我們每個人都有四五尺高,那人還不把天給戳出許多窟窿。”蘇格拉底這才微笑著說:“所以,凡是高度超過三尺的人,要能夠長久地立足于天地之間,就要懂得低頭呀!”這個故事,一直令我久久回味,且終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上得到應驗?;匚叮且环N詩性情緒,是一道亮麗的風景?;匚叮稍煨木?,在慢慢掂量中,在細細思量里,讀書人款款走進智慧的芳圃,采擷思想的精華,暢然有了不受名韁利鎖束縛的自由。不斷誦讀,不斷回味,讀書人一旦獲得悠然、超然、淡然的好心致,還怕品不出書魂、書香、書韻?回味書中的情節(jié)、細節(jié),哪怕是一句話,有時都可令讀書人以為哲理無窮,視為至寶?;匚?,有時妙不可言。所謂“精妙處,忍不住擊節(jié)叫好;傷感處,止不住淚眼模糊;激憤處,耐不住拍案而起;諧趣處,憋不住啞然失笑”,乃回味的一種境界。如果說,回味是一種雜糅、磨合、交流的手段的話,那么讓各種風格與精神資源之間進行反復搗弄,這樣就能讓讀書人的思維顯得飽滿,其精神世界富于彈性。所以,我說“回味”之于讀書似乎更雋永,更厚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