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受想行識,亦復(fù)如是。“受”——感覺的狀況。“想”——思想?!靶小薄膭幽??!白R”——現(xiàn)識。“亦復(fù)如是”,都同上述色法四句話一樣。 2.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什么叫色?就是有形相的,有形有相的就謂之色。什么叫空?就是無形相的,無形相的就是空。“空不異色”,這空和色也沒有兩樣,是一個的。“色即是空”,我們把色分析開,就變成空了。 3.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甚而至眼睛的能力,所見到的范圍,以及意念所識知的范圍,都只是一種暫時的現(xiàn)象,本來也是不存在的。 4.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不會有生、老、病、死的現(xiàn)象,甚至于連生、老、病、死的概念都沒有;沒有苦的概念存在,沒有智慧名相概念,也就無所謂能證得智慧或是讓智慧圓滿了。由此自性寧靜清凈。 5.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諸法",指世間一切法,亦即天地間的一切事事物物。"不生不滅",五蘊(yùn)真空,便無法可生,若法不生,自無可滅。"不垢不凈",污垢與清凈本來是兩相對立而存在的。"不增不減",世人的本來心量,如大海一樣寬廣博大,含容萬物,蘊(yùn)育萬機(jī)。 6.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三世”,是從時間上來說,就是過去、現(xiàn)在、未來這三世?!爸T佛”是指過去、現(xiàn)在、未來的一切佛。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為"無上正等正覺",即最高的智慧覺悟。 7.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yùn)皆空,度一切苦厄。觀世音菩薩,修行種種利他的菩薩道,漸漸進(jìn)入了忘我的境界,功德已經(jīng)無量無邊,般若的最高智慧已經(jīng)開發(fā),進(jìn)入了深深的禪定,照見自己和外在的世界都是空的。 8.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因此從根本上看,這個空之中并沒有物質(zhì)之色,并沒有感受、想象、意志和意識,也沒有作為認(rèn)知活動依據(jù)的眼、耳、鼻、舌、身、意官能,也不存在那作為六種認(rèn)識官能的對象的色、聲、香、味、觸、法。 |
|
來自: 江山攜手 > 《心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