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理解題難,是因為有作者思維才能讀懂文章,有出題人思維才能讀懂題目和使用正確的答題術語。
作者做不對,是因為只有第一種思維。孩子做不對,一般是兩種思維都欠缺,要用讀者思維在讀文章,要用答題人思維在看題目。
家長可以潛移默化的引導,孩子雖然表面不會表示什么,其實還是會默默記到心里,比如平常多抨擊抨擊網(wǎng)絡文學,多抬高下名家作品,或者干脆和她講講一些有趣精彩的情節(jié)
我前面說的這個方法很重要:一開始如果孩子沒有思路,一定要結(jié)合學校老師講的答題格式,參照閱讀理解的答案,自己整理抄一遍。 抄完,要有思考過程,你的想法跟答案為何有出入?閱讀訓練之后再賞析,看看人家是如何理解文章的,自己忽略了哪些方面。
最好是學校推薦的教輔,因為中考是本地組織的,各省各地區(qū)有一定差異。做什么跟學校節(jié)奏一致,比如學校學記敘文就做記敘文,說明文就做說明文。

我們在語文閱讀中光懂道理是遠遠不夠的,要在陪伴孩子讀書時親子共讀,然后交流在書中讀到的可以是一個詞可以是一句話也可以是一個片段甚至可以展開我們的想象,就拿《鋼鐵是怎樣練成的》來說,可以和孩子交流,書中主人公帕唯爾的一生非常坎坷,他憑什么使自己繼續(xù)活下去?是毅力,毅力給了他無窮的力量。
孩子讀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筑路》的片段:
“秋雨打著人們的臉。一堆堆深灰色的雨云,在低空緩緩移動。秋深了,森林里一望無際的林木已經(jīng)光禿禿的,老榆樹陰郁地站著,讓褐色的苔掩住樹皮上的皺紋。無情的秋天剝下了它們美麗的服裝,它們只好光著枯瘦的身體站在那里。”“像篩子篩過一般的細雨不停地下著,寒冷的雨點浸透了衣服。雨水沖壞了人們的勞動成果,泥漿像稠粥一樣從路基上淌下來?!?/span>
這樣的景物描寫把前蘇聯(lián)深秋的景色描寫的淋漓盡致,一個個畫面在我們的腦海里閃現(xiàn),我們仿佛感覺到了那里的蕭索和寒冷,當然也就理解了保爾他們工作環(huán)境的惡劣。
讀這樣的句子對我們無疑是一種感染和熏陶。如果是電視畫面,幾個鏡頭一閃就過去了,哪里還有這樣的作用呢?從這個意義上說,電視就是人們嚼過的饃,其味道和口感都大打折扣了。

對于一本好書來說,片段乃至通篇的精讀,十分必要,而精讀的落腳點就在于分析修辭。修辭就是以語言作為手段來影響讀者或聽者為其目的?;蚴茄陲椧鈭D,或是吸引注意,或是加深印象,或是增強抒情。
當孩子開始思索和關注修辭,他也一定開始進行批判性的思考了。
對于一般的家長來說,精讀指導和研究修辭未免要求過高,但親子閱讀是大部分家庭都可以實現(xiàn)的操作方式。
閱讀,除了看書,還可以讓孩子自己做批注,寫自己的感想。從初中以及高中的語文考試來看,現(xiàn)代文閱讀和文言文閱讀是并重的兩大塊。分析人物形象,也就是問這個人的性格特點和精神品質(zhì)。如果這個題1分左右,那答有什么性格特點就行了。如果要你結(jié)合內(nèi)容分析,有三分四分,這樣回答頂多得一分。
這個就是答題技巧,課外培訓老師會提到。怎么說呢,課外培訓這類的題目肯定是有幫助的,老師會教你這類題是考什么,怎么去分析和回答。這是老師講的思路和方法,還需要自己把這些思路和方法去應用。
家長想幫助孩子提高閱讀水平,提高考試中閱讀理解題分數(shù),有不同的路可以選擇。
長遠的:平時多看書,提高閱讀水平。 中期的:找個好的老師,學習做題的套路吧, 短期的,就是多作題,多總結(jié)。
提高閱讀理解答題的水平,可教孩子運用逆向思維的方式去思考如何答題。舉例:如果我是出題老師的話,如果我非要考這個章節(jié)的話,我會出什么題?怎么把這些話變成疑問句、名詞解釋或填空題?

閱讀理解的幾個要點
1:閱讀時對文章有個整體感知,寫了什么,表達了什么感情,文章的行文思路是怎樣的。
2:在閱讀中就篩選信息,重點抓獨立成段,有哲理意義,修辭用的比較多的句子,一些非常精彩的句子要重點留意,
3:在篩選信息的基礎上,整合信息,概括要點,對文章局部重點段落的內(nèi)容進行分析提煉,完成具體事例-抽象概括的思維。
4:做題時利用文章信息對問題形成自己的解釋。
5:對文章有自己的體驗和思考,善于感悟。能夠初步學會鑒賞作品的形象和語言。
在平時做閱讀理解練習時,對過標準答案后,最好再返回原文找答案,這樣印象更深,對文章的分析提煉又挖掘練習了一次。
一般閱讀理解的答案都隱含在原文中,能用原文更好,不能用也要概括出相應的意思。

閱讀到底考什么?
學生會在哪里出錯呢?
考作者的想法?這個答案似乎最合情合理,但是并不是所有閱讀題的作者都能給出一個值得信服的答案,如果作者給出的答案是“純粹是因為寫到后面忘了前面”,那每年的幾百萬考生別說“眼淚都要掉下來了”,是不是都要欲哭無淚了呢?
考出題人的想法?考批卷人的想法?考學生自己的想法?
似乎都不是一個很靠譜的答案。因為語文考試從來就不考想法,考的只是文本,考的是印在試卷上的白紙黑字,因為這就是最客觀最理性的依據(jù)。
語文閱讀解題的過程,就是根據(jù)試題,然后判斷篩選、整合、表達文本信息的過程,考察的,也就是學生對于文本信息的理解和表達能力。
換而言之,語文學科本身具備人文性和工具性兩個方面,當文章出現(xiàn)在試卷上的時候,就只是在考察工具性的一面,此時的文章不再是具備文學屬性的文章,而是工具性的文本。
語文閱讀題中的文本就是有效信息、無效信息和干擾信息的組合,和數(shù)學的圖形在本質(zhì)上沒有任何區(qū)別。我們在理解的過程是只是在接受信息,而不是利用我們已知的問題去進行判斷,當我們嘗試著去和作者、出題人辯論的時候,我們就已經(jīng)對文本信息產(chǎn)生了過度解讀。
這就相當與我們在數(shù)學試題里把已知條件的X=3換成了X=3.1,或者X=4,已知條件都改變了,還能得出正確答案么?
所以語文閱讀的主要矛盾是廣大學生群眾日益增長的邏輯思辨能力同學生落后的語文考試本質(zhì)認知之間的矛盾。這將是一場曠日持久的鏖戰(zhàn)!
那么學生會在哪里出錯呢?
由于思維可以是瞬間完成的,所以我們習慣了在語文閱讀答案中只寫結(jié)果。而語文考試和數(shù)學考試一樣,依然需要還原一個邏輯的過程,簡單點說吧,就是步驟。
一、不完整。
看看孩子們的試題答案吧
“文章表達了什么感情?”
“惜別之情?!?/span>
孩子們,太追求一語中的了吧?那為什么數(shù)學考試的大題不直接寫結(jié)果呢?
我們其實應該這樣說:這篇文章通過用……的手法,對……的描寫,表達了作者……的感情。(省略號的內(nèi)容一定能從文本信息中獲取,語文老師告訴你一定能。)
有些學生會說這不就是所謂的萬能公式么,沒錯,萬能公式的本質(zhì)其實就是優(yōu)化后的答題邏輯,但我們由于對于試題的分析能力和文本的解讀能力各有不同,導致了我們背了再多公式,未必有效。
例如剛才的這個答案,只需答出文章的“技巧、事件、情感”就能得滿分,而任何一篇文章無外乎也就考察這些內(nèi)容,這就是語文考試閱讀題所考的東西。
二、不具體。
這篇文章表達了作者豐富的感情。
這首詩描寫了一副優(yōu)美的畫面。
這樣的答案比市面上不規(guī)范的語文試題更讓語文老師頭疼。這樣的答案沒有任何有效信息。
學生可能理解了文章想表達的是思鄉(xiāng)的情感,但在答題過程中就走了樣,寫成了“表達作者憂郁的情感”。當然,我們可以說大多數(shù)思鄉(xiāng)的情感都是憂郁的,但是從信息內(nèi)容的角度來講,思鄉(xiāng)=憂郁么?
同理,一副恬靜的田園風光圖是優(yōu)美的,一副雄偉的名山大川圖也是優(yōu)美的,那么如果恬靜=優(yōu)美,雄偉=優(yōu)美,難道恬靜=雄偉么?
這里,其實講的是答閱讀題的表達能力。
三、沒邏輯。
我們對這樣的答題方式應該不陌生:
使用了比喻,生動形象的表達了……
在這個答案里,為什么用了比喻就生動形象呢?
使用了比喻,把XX的XX比喻成了XX的XX,(所以)生動形象的表達了……
這才是符合邏輯的答法。
還有這樣的情況,文章結(jié)尾句贊頌了XX高尚的品格,你認為呢?
回答:“我贊同……,結(jié)尾句表達了作者對XX的贊頌之情。”
這個答案是不是就自相矛盾了呢?結(jié)尾句究竟是在贊頌品格,還是在表達感情呢?看起來很像,可實際上,不是一回事。
當然從文章(注意,是文章)的角度這兩種信息可以都包含在內(nèi),可是在考察工具性的試題里,這就相當于問“這瓶汽水是甜的,你認為呢?”回答“我同意……我也認為這瓶汽水是酸的?!?/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