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兒越來越熱,又到了冬病夏治的黃金期,那些冬季易犯或易加重的疾病,如鼻炎、風濕、慢性支氣管炎、痛經(jīng)、兒童脾虛等,在夏季進行針對性的治療,提高身體的抵抗力,就能讓這些折磨人的慢性病得到有效的緩解、甚至治愈。 冬為陰,夏為陽,冬病夏治是指在夏陽最盛的三伏天,用艾灸、拔罐、三伏貼等物理方法,把身體里的陰寒去掉,對那些冬天因為寒氣入侵導致的疾病。 這些疾病都是因為寒氣趁虛而入產(chǎn)生的,在夏天進行調(diào)養(yǎng),能減少冬天陽氣下沉時的痛苦,長期堅持甚至能治愈。
冬病夏治,最重要的就是時間,要抓住每一個關鍵時間點,我們幫大家總結了最全時間表。 2018年三伏天時間:共計40天 2018年7月17日——7月26日,為初伏,10天 2018年7月27日——8月15日,為中伏,20天 2018年8月16日——8月25日,為末伏,10天 治療期時間選擇在6月至9月份;每個伏天的第一天為必選,即7月17日、7月27日、8月16日;在每個伏天中,奇數(shù)日為當伏最佳時間。 中醫(yī)主張“既發(fā)之時治其標,未發(fā)之時治其本”,通過穴位帖敷、針刺、艾灸、埋線、刮痧、拔罐、藥物內(nèi)服等方法,益氣溫陽、散寒通絡,防治冬季易發(fā)疾病,達到“治病求本”的療效。 “三伏貼”
最具有代表性的治療措施,療效明顯、操作簡便、費用低廉、無明顯副作用,得到了廣泛應用,但是因為時長和穴位的不同,建議在正規(guī)醫(yī)院醫(yī)生的指導下施用。 臨床常用的穴位有肺俞、定喘、膏盲、大椎、中府、膻中等,一般在頭伏、二伏、三伏的第一天上午11點前貼完藥,療效最好,一次貼4~6小時,每10天貼1次,連續(xù)貼3次為1個療程,最好連續(xù)貼3~5年。 “三伏灸”
一般以艾葉為原料,做成艾絨、艾柱和艾條,把艾灸條放在腧穴或疼痛處溫灸。 借灸火的溫和熱力和藥物作用,通過經(jīng)絡的傳導,溫通經(jīng)脈、調(diào)和氣血。艾條是用實火祛除身體里的濕寒之氣,屬于勁道比較足的療法,所以容易上火的人不建議用艾條,否則會虛耗陽氣。 刮痧、拔火罐
刮痧、拔罐都是刺激經(jīng)絡穴位,使局部皮膚發(fā)紅充血,來疏通經(jīng)絡祛除寒氣,使人體的神經(jīng)、循環(huán)、免疫、排泄等系統(tǒng)興奮起來,加快新陳代謝。 這個方法相對簡單,在家也可以自己操作,覺得身體哪里不舒服可以定期做。但也不宜過多,和艾灸一樣,頻率過高反而會讓身體更虛,傷及元氣。
夏日炎炎,溫度高、濕度大,人體的消耗增加、抵抗力減弱,大家一定要做好防暑,及時降溫,抓住陽氣最足的“三伏天”,把身體調(diào)整到最佳狀態(tài),一整年都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