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養(yǎng)志心定
王陽明說:“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span>
孔子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其志也?!?/font>
人的志向是多樣的,它可以是李白“使寰區(qū)大定,??h清一”的報國之志,也可以是杜甫“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濟世情懷,還可以是陶淵明“短褐穿結(jié),簞瓢屢空”的高潔情操。
志不強者智不達,一切事業(yè)的成敗都取決內(nèi)心的志向,志向不堅定的人往往無法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能力,自然也就無法獲得最后的勝利。
一個有堅定志向的人,不會因風浪而退縮。
司馬遷遭宮刑,奇恥大辱,卻忍辱負重,終成“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孔子周游列國,“惶惶如喪家之犬”,何曾稍易其志?
一個有目標的人,心才會定下來,不會被物欲左右,孔子陳蔡絕糧,依舊弦歌不輟。顏回“一簞食,一瓢飲”,依然身心安寧;陶淵明簞瓢屢空,卻不改灑脫。
心有志,則心定如磐石,風高浪急,亦堅定前行。心有志,則不被物欲拿捏,甘于清貧,簡單安寧。
守靜心清
《莊子》中說:水靜猶明,而況精神!圣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也。
水靜了尚且能夠澄澈明麗,更何況人的精神。圣人的心里有靜的境界,所以圣人之心才能稱作映照天地和萬物的鏡子。
《大學(xué)》說:“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font>
曾國藩年輕做事,難免有心煩氣躁之時。他的老師理學(xué)大家唐鑒先生送給他一個字——“靜”。從那時起,曾國藩每天都要靜坐一會兒,許多為人處世、治學(xué)從政的體會和方法,獲益良多。
在遇到重大問題時,他更是不輕易作出決定,總要通過幾番靜思、反復(fù)權(quán)衡之后,才拿出一個主意來。為讓氣氛更寧馨些,還往往點上一支香。每見到這種情況,家人有再大的事也不打擾他。
《三國演義》中“空城計”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諸葛亮因錯用馬謖而失掉街亭,司馬懿乘勢引大軍15萬奔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諸葛亮身邊沒有大將,只有一班文官,他的軍隊只剩兩千五百名士兵在城里。諸葛亮“乃披鶴氅,戴綸巾,手搖羽扇,引二小童攜琴一張,于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高聲昂曲?!苯枰酝藬?。
一個人只有靜下來,才能對世事萬物體察入微,靈臺清明,做出最正確的判斷。平心靜氣全方位的分析,才能掌控局面,而不是被局勢掌控。
靜,是一種品格,可以沉淀浮躁。
炎炎夏日,汗流浹背,人們浮躁易怒,需知心靜自然涼。
煩躁則失態(tài),躁動則生亂。為人處世,需要一份自然平和的心態(tài) ,靈臺清明,如此,靜可觀變,靜能制動。
積德心安 俗話說的好:“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
一個人如果放棄積德,做了惡事,最大的壞處不是來自外界的懲罰,而是良心的譴責。
一個人不為名所累,不為利所役,積德行善,不做壞事,內(nèi)心自然安然而強大。
魯迅先生在日本留學(xué)歸來之后,曾經(jīng)在紹興教書,有時候晚上回家晚了,要走一條雜草叢生的小路,魯迅影影綽綽的看到一個白影在路旁的墳地晃來晃去,魯迅先生平生未有虧心事,平時也常行善事,內(nèi)心坦蕩,自然無懼,徑直走過去一看究竟,白影竟然怕了,轉(zhuǎn)身就跑,魯迅這才知道,原來是盜墓賊在搞鬼。
《周易》云: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明代大儒方孝孺也說:交善人者道德成,存善心者家里寧,為善事者子孫興。
行善事積德性,不僅關(guān)乎自己,更關(guān)乎家庭子孫,你的德性影響著家風和子孫,你的一言一行影響著孩子的一舉一動,你行善不僅是為孩子積德,同時也是在為孩子樹立一種生活方式,久而久之,家庭的整體氛圍就會改變,家風也隨之改變。
春秋名相管仲也說:善人者,人亦善之。
人心都是肉長的,你肯善待別人,別人也自然會善待于你,人人內(nèi)心向善,人間自然和諧溫暖。

來源/中華傳統(tǒng)文化 雅荷淡香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