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實中不少校長喜歡拿教師作比較,其初衷也大多是好的、善的,希望在比較中促進教師更好地工作、進步,但這樣做容易引發(fā)嫉妒,甚至更為惡劣的不良后果,所以校長在與教師說事時最好就事論事,不要牽扯別人,不宜拿教師做比較。 一、校長喜歡拿教師作比較現(xiàn)實中不少校長都喜歡拿教師作比較,他們在與教師談話說事時,明明只是A教師一個人的事,并不涉及B教師,但校長總喜歡或下意識地拿A教師與B教師比較一番,譬如——“最近狀態(tài)不太好哦,你看看人家張老師,整天那股嗷嗷叫的干勁……”又如,“你可不能松懈啊,上學期你和李老師帶的班并列第一,他現(xiàn)在整天抓得很緊呢!”一般來說,校長這樣拿教師作比較并無惡意——拿表現(xiàn)不好的與表現(xiàn)好的相比較,其初衷也并不是要打擊,甚至挖苦表現(xiàn)不好的,而是希望給表現(xiàn)不好的在學校找個可以模仿的真實榜樣,供其模仿學習。而將兩個不差上下的老師放在一起比較,其初衷也多是為了刺激他們,以期他們能你追我趕地繼續(xù)向前。 二、校長拿教師作比較之不良后果及其規(guī)避上面我們也提到,校長這樣拿教師作比較,其初衷也是好的、善的,實際上現(xiàn)實中校長這樣做也委實能取得一定成效。但要注意的是,校長這樣拿教師作比較是有很大風險和隱患的。眾所周知,比較容易引起嫉妒。先哲培根曾一針見血地指出,嫉妒通常來自人與人之間的比較,沒有比較就沒有嫉妒,比較是嫉妒的溫床。而嫉妒又是什么呢?對此,我們不妨從字面先來審視一下,“嫉”者病也,而“妒”也是一種病。 讓人堪憂的是,人一旦沾染上嫉妒這種疾病,往往會終日煩躁不安、備受心理煎熬,時間一久還會導致體質(zhì)變?nèi)酢n郁多病,嚴重的還會影響到當事人的個性。此外,沾染嫉妒這種病的人,其心胸常常會狹隘起來,不僅難以見賢思齊,而且容不得別人比自己優(yōu)秀、做得好,不但做不到為對方鼓掌,反而會想方設法去拖對方后腿,為此不惜使出卑劣手段,甚至走向犯罪道路。 具體來說,校長拿表現(xiàn)不好的教師與表現(xiàn)好的教師作比較,其初衷也是希望表現(xiàn)不好的教師能“見賢思齊”,這個出發(fā)點是好的,但要注意的是,這畢竟只是校長的主觀愿望而已,因為現(xiàn)實中除了“見賢思齊”之外,還有不少的“見賢不思齊”、甚至“見賢而煩”、“見賢思恨”。他們不僅看不到榜眼身上值得學習的優(yōu)點,既而向榜樣看齊;反而遷怒于榜樣,將自己所遭之批評歸咎于榜樣,心想跟這種人在一個學校真倒霉,要不是他,我也不會被校長說。于是原本還親密友好的同事關系漸漸變了味,甚至出現(xiàn)嫌隙和裂縫。 更為嚴重的是,對于榜樣,表現(xiàn)不好的老師是羨慕嫉妒恨,易引發(fā)紅眼病,但問題是自己又做不到人家那么好,于是心里耿耿于懷、郁郁不樂起來,處心積慮地惡搞榜樣,而后在焦灼的期待中升騰著惡意的快感。平時我們總流連于榜樣對他人影響的正向顯性功能,卻往往遺忘了在此過程中榜樣自身所遭受的反噬以及對單位和諧團結的負面影響。 而拿兩個不差上下的教師進行作比較,委實可以產(chǎn)生一定的競爭壓力,驅(qū)使他們你追我趕地更快向前。但在這種狂熱的競爭中,教師你追我趕地向目標沖刺,一路上無暇也無心進行個人倫理道德涵養(yǎng)。并且,為了在競爭中獲勝,有的教師常常將與自己不差上下的同事視為競爭對手,內(nèi)心充滿了對其的無盡防備與敵意,于是原本友好親切的同事關系逐步散發(fā)出一股陰冷的道德冷漠,在這種道德冷漠的不良誘導下,“行動的道德特征要么是不可見的,要么就是被精心掩蓋了”,因此是很容易引發(fā)不道德競爭的。個體為了在競爭中贏得、保有優(yōu)勢而采取作弊等不道德手段,甚至會有教師為了在競爭中獲勝,非但不積極進取,反而把心思放在如何破壞自己“對手”上。 綜上可見,現(xiàn)實中校長喜歡拿教師作比較這一習慣做法是存有很大風險與隱患的。因此,校長在與老師談話說事時,一定要強忍住拿教師作比較的沖動,該說什么就說什么,直截了當,別動不動就把其他教師拉進來比較一番。在談話說事時,校長著眼于面前這位教師的言行舉止,直接表達你所看到的情形、你對其行為表現(xiàn)的感受以及其需要做的事情即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