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三個情景,作為父母的你,一定不會陌生: 情景1:撿了玩具不會歸還 一位小男孩跟奶奶出外玩耍,半路上看到一只玩具小鴨子,“趕腳”的撿起來抱懷里,無比激動地奔到奶奶面前:“鴨子鴨子!” “這是別人的玩具,不能要,趕緊放下來!” “不!我就要!” “你這孩子太壞了!”奶奶揚起手要打孩子,小男孩干脆躺地上打滾。 情景2:偷吃 姥姥生病了,媽媽給燉了雞湯,廚房傳出陣陣香味。 小女孩跟媽媽說:“好香啊,我想吃!” “不能??!這是姥姥的,小朋友要尊敬老人!” 才剛進了一趟廁所,媽媽就看見女兒手里抓著雞腿躲在桌子下偷吃! 情景3:搶玩具還咬人 幾位小朋友在客廳玩玩具, 突然一位小男孩搶了旁邊一位小朋友的玩具熊,在爭搶中還抓起別人的手咬了一口。 小男孩抱著玩具熊歡天喜地,被搶小朋友哭得鼻涕眼淚滿臉流。 為什么小朋友會做壞事? 年幼孩子們的行為表現(xiàn),常常是他們內(nèi)心最真實的鏡子,寶寶們降生后的前幾年,重要的任務是“生存”,所以他們會做大量利己的事情。這個說法被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稱為“自我功利”。什么是“自我功利”?簡言之,也叫“本我”,即小孩子的自我本能。 在孩子們生命的初期,他們餓了痛了會狂哭,遇見有趣的東西會歸為己有,看到自己喜歡的就搶,味道好吃的就顧不了別人……幼年時期孩子的“本我”非常典型,所以小朋友不會當“好人”,因為他們還沒有這種意識。 6歲前,父母最重要的一件事 雖然不排除某些孩子本性的問題,但其實大部分小朋友6歲前基本無“道德感”,父母需要做的一件重要事——別讓孩子的“本我”占據(jù)了他們所有的心智,從小給孩子建立道德規(guī)范,幫孩子心里“裝下”別人。兒童心理學家愛利克·埃里克森也說,孩子7歲后,才開始思考道德上的矛盾??梢哉f,孩子們6,7歲前,是道德感搭建的重要階段。父母們就把各種做壞事的孩子們當成一張張白紙,你要耐心地在上面“涂抹”出各種道德規(guī)范。 面對小朋友做壞事,父母們常常做的下面一些蠢事是不建議的: 打罵孩子; 嘲諷孩子; 給孩子貼上“壞孩子”標簽…… 相比之下,父母需要做的,是阻止孩子的不正確行為,耐心告訴他們正確的做法,父母最好在平時的生活中以身作則,當一本“活教材”;注意給孩子建立系統(tǒng)的道德規(guī)范,哪些行為能做,哪些行為不能做,哪些行為會被他人歡迎,什么品性會更有利于成長和幸?!@些是寶寶們出生后,父母就要一點一滴地給孩子建立起來的。 為什么培養(yǎng)孩子做好事,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父母在給孩子建立道德規(guī)范的同時,要引導孩子做好事的優(yōu)良品德。為什么?這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1、有助于孩子建立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 一位小朋友在幼兒園的郊游中,她旁邊的小同伴摔倒了,小同伴“哇哇”哭時,小女孩從自己的小書包里拿出一張紙巾,幫小同伴輕輕地擦掉傷口的沙子,還輕拍小同伴的肩膀安慰。小女孩一本正經(jīng)地說:“你看,你不小心摔倒了,下一次見到樹枝就會繞開……”她在跟別人說話時,其實也是給自己忠告和做總結(jié)。不僅有助于她建立積極的價值觀,還有助于自己未來的成長。 心理學家皮列文(Jane Piliavin)和同事經(jīng)過大量的研究,他們發(fā)現(xiàn),那些從小經(jīng)常做好事的孩子,未來將擁有積極的社會價值觀和生活態(tài)度,除此之外,這些為他人付出的孩子,未來也較少出現(xiàn)犯罪、早孕、輟學等狀況。這是一種幫助了別人、自己又獲益的真實寫照。 2、有助于孩子獲得幸福感 孩子們做好事獲得愉悅感,這種行為就像一顆小種子,做得越多,孩子從中獲得的幸福感越大。當人從事善良的愛心行為,會釋放類似內(nèi)啡肽的情感激素,之后,感覺良好的化學成分會進入人的下意識中。精神治療醫(yī)師斯蒂芬.斯娜卓說,善良會刺激副交感神經(jīng)強健有力的系統(tǒng),增強人的祥和與寧靜,在體內(nèi)產(chǎn)生較少的可的松。 簡言之,常做好事的孩子,幸福感會更高,容易獲得寧靜的人生。這,不正是我們這些父母,期盼自己和期盼孩子們擁有的最珍貴的東西嗎? 所以,別以為孩子人性本善,也別以為孩子人性本惡,他們是一張張帶著“顏色”的空白紙,父母們有責任在上面描繪出一些“正確”的東西! 關鍵字:品格培養(yǎng)、行為習慣、親子育兒、早期教育 幼兒說,(親子)心理咨詢師黃杏貞,學習幼兒心理研究和知識,分享科學、有趣、實用、有價值的育兒心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