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往 冬 天 的 女 人 (報告文學) 伏 鴻 春天,灰蒙蒙的天穹下,綠色的麥浪一灣接一灣地掠過。潺潺流水經(jīng)過渠口溶入麥地,麥地里蓄水汪汪。 肩膀瘦削的張秀芳揮鍬堵住渠口,就在直腰轉(zhuǎn)臉的瞬間,那雙鑲嵌在黧黑的清癯的臉龐上的雙眸放射出了神奇的光芒——她看見了對面山峰上潔白的積雪。望啊望,張秀芳仿佛看到了冬天,因為只有在冬天,她才能真正享受到閱讀和寫作的快樂。 她深深地向往著冬天! 一、抉 擇 1 這是一個典型的山坳。 這個被叫做昌馬的地方,四面環(huán)山,中間狹長,孤寂地蝸居在大西北的甘肅省玉門市西北角。相傳唐朝樊梨花西征至此,曾把這里當作養(yǎng)馬場,因而取名昌馬。 公元1980年,一個普通農(nóng)家的婚禮曾在小小的水峽村,不,甚至在山坳里的昌馬鄉(xiāng)引起了轟動,因為高中畢業(yè)的張秀芳嫁給了小學沒有畢業(yè),當時還拄著雙拐的一個殘疾人。這個男人的年齡比她大了許多?;槎Y上,新郎新娘互佩紅花時,丈夫很尷尬。在各種內(nèi)涵不同的目光的直視下,張秀芳從容地先替丈夫把花給自己戴上,然后走過去再給丈夫把花別在胸前。 參加婚禮的鄉(xiāng)親們哪里知道,把張秀芳和丈夫維系在一起的,是對文學的共同追求和向往,是那份深藏心底的文學夢。 2 昌馬雖然偏居深山,但天藍水綠,古跡眾多,古老的疏勒河從坳底穿過,日夜不息地唱著蔚藍的歌謠。少女時代,張秀芳無論來到北面山腰的北魏石窟還是聽大人們講述青石溝游牧民族鐫刻的巖畫,或者在冬天的河面溜冰,都有一種強烈的表達欲。后來,她從那位拄著雙拐的民辦教師處讀了許多中外文學名著,埋藏心底的當作家的欲望更加強烈。再后來,她索性嫁給了那個雙腿殘疾的給她借書的人。 張秀芳婚前曾經(jīng)設想,成家后她在生產(chǎn)隊還當記分員,丈夫仍然是民辦教師,她和丈夫要經(jīng)常交流寫作體會,寫好多好多作品。然而,他們結(jié)婚不久,昌馬鄉(xiāng)就實行土地聯(lián)產(chǎn)承包責任制,張秀芳得首先養(yǎng)好一頭驢、一頭牛,種好13畝地。兩年后,女兒出生了,給這個窘困的家庭又添了一張嘴。過了不久,丈夫的民辦教師也當不成了。這時,張秀芳深深地體味到了生活的艱辛和無奈,對文學的追求變成了壓在心底的渴望。 3 由于丈夫殘疾,像澆水、犁地、播鐘這些在農(nóng)村家庭里通常由男人干的重體力活,張秀芳都得自己去干。有一次,輪到張秀芳澆水時已到深夜。天黑得像頭頂扣著一口無邊的大鍋。這樣的夜晚,張秀芳不得不領著女兒去做伴兒。她倆沿渠幫急匆匆地走著,張秀芳一腳踩空,掉入渠里,被遄急的渠水沖出十幾米。女兒在渠沿上邊追邊哭:“媽媽、媽媽”,待張秀芳抓住一個樹根從水里爬出來時,瘦小羸弱的她早已渾身濕透。 二、尋 夢 4 張秀芳欲哭無淚。 一面丈夫的文學作品不時在報刊上發(fā)表,由他創(chuàng)辦的“春陽文學社”聲譽日隆;一面家庭生活的拮據(jù)與日俱增,她的身心負擔越來越重。兒子的降生只給張秀芳短暫的快樂,由于又添了一張小口,同時就把愁苦也鐫刻到了張秀芳的額頭。丈夫的頑強拼搏、生活的窮困辛酸、周圍對她婚姻選擇的非議,再次激發(fā)了張秀芳強烈的寫作欲,她支撐著疲憊的身體,抓撓著紫銅色的多皺的額頭,開始不停地寫啊寫,1991年8月,第一篇自傳體散文《盛名下的偏見》發(fā)表在《中國婦女》雜志上。散文里真摯的情感,散發(fā)著泥土氣息的語言,打動了無數(shù)讀者。美籍華人教授龍德騏先生致信稱贊張秀芳是“具有東方傳統(tǒng)美德的天下最好的女人”,還寄來200美金資助她的生活。她多想就這樣繼續(xù)寫下去??!但是春、夏、秋三季里,張秀芳得操勞13畝小麥、大麥、胡麻的播種與收獲,得操心女兒和兒子的著衣與讀書,得照顧殘疾丈夫的生活,這三季讓她自由讀書與寫作的時間沒有,她只有等待冬天的到來…… 三、舉 債 5 忙完了地里的農(nóng)活,張秀芳還要忙牛、驢、豬和十幾只雞;忙完了侍侯牲畜,她還要忙丈夫、女兒、兒子的飲食起居。最難熬的還不是這些,而是病魔群起,朝這個本已不幸的家庭下手。 骨結(jié)核、骨髓炎、肺結(jié)核等輪番折磨著丈夫。不僅如此,1990年,丈夫給家里砍柴,一斧砍偏使左手致殘。手傷未愈,第二年,他又被狗咬成重傷。兩次住院使張秀芳債臺高筑。一個四口之家,僅有一個勞動力,唯一的經(jīng)濟來源就是土地,而土地的賞賜又是那樣吝嗇。除了借,張秀芳沒有別的辦法。 1992年夏末,丈夫收到酒泉地區(qū)《陽關(guān)》雜志社的請柬,邀請他去參加文學筆會。這是多少個夜晚丈夫做夢都盼著的喜事??!但想到往返費用,丈夫臉上布滿愁云。這一切被攝入張秀芳敏感的眼睛。吃罷晚飯,張秀芳默默地出門借錢。然而,站在門口,面對無垠的夜色,張秀芳竟不知所往。能借出的已借過好幾遍了,親戚姊妹家又不好登門。這時候,她特別想念父親。1980年,當她在婚姻問題上做出出人預料的選擇時,父親是唯一在最關(guān)鍵的時侯表示默許的。此刻,仰望著繁星滿天的高空,她禁不住淚如泉涌。她那里想到會走到這步窘境??!直到子夜時分,張秀芳才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到家里,掏出一元、兩元、五元、十元的票子擱到桌上,連她自己也記不清,為借到這些錢,她敲了多少家門,說了多 少筐求情的話。 那時正值夏收,她笑盈盈地對丈夫說:“你放心去吧,收麥子有我呢!” 望著自己少女時代就孜孜一求的文學夢在丈夫那兒變?yōu)楝F(xiàn)實,她既感到幸福又感到遺憾。 6 丈夫剛?cè)ゾ迫?,昌馬山溝里就刮起了風,成熟的麥子被風吹得一粒粒往下掉。 張秀芳從下午開始割,割到月牙初上才收工。她回到家,匆匆吃了一個饃喝了一碗水,又帶上一雙兒女摸黑下地。她讓兒子睡在麥捆上,叫女兒一邊守護弟弟一邊給她作伴兒,自己頂著一彎金鐮似的月牙兒,割啊割啊,直至天色破曉…… 四、跋 涉 7 就在最苦最累的時候,署名張馨月的文章相繼在《現(xiàn)代婦女》、《夜晚生活》、《酒泉日報》、《陽關(guān)》等報刊上發(fā)表。張秀芳從村里姐妹們羨慕的目光里,看出了她們心底珍藏的渴求。經(jīng)過反復考慮,張秀芳創(chuàng)辦了一個婦女讀書寫作的組織———昌馬婦女研讀會,后改名為昌馬女子文學社。這個文學社的十幾個姐妹們組稿件,籌資金,借設備,辦出了玉門市第一家鄉(xiāng)村婦女油印刊物———《婦女百花園》,她們的活動集中在冬天農(nóng)閑季節(jié)。如今,昌馬女子文學社的許多成員已成為當?shù)匚膶W創(chuàng)作隊伍中的骨干。 8 張秀芳珍視自己的追求,也尊重丈夫的追求。她為丈夫的治病和寫作奉獻了一個妻子的真誠。1992年,丈夫去酒泉住院,她聽說有種草藥能治丈夫的病,就跑遍所有醫(yī)療站去找。山區(qū)的路都不好走?;貋頃r她昏倒在大門口,大口大口地吐血,孩子們找來鄰居才將她送到了衛(wèi)生院。1993年,丈夫得了中風,眼歪嘴斜。這位憨厚的男人想以死解脫。她在旁邊一面說笑話安慰丈夫,一面給丈夫按摩,服藥加上60多個日日夜夜的按摩,終于使丈夫病情好轉(zhuǎn)。她的真情成了丈夫?qū)懽鞯膭恿Α?/span> 9 張秀芳每年都要擠出幾十元訂閱報刊,為自己,更為丈夫。她深深地知道丈夫多么熱愛讀書。 1994年4月,丈夫想上一家函授大學,這時家里拿不出一分錢來。張秀芳聽說有人來收購甘草,就不顧一公斤才一角錢的低價,每天去挖。她頂著夾雜著沙塵的大風,天天到很遠的地方去挖甘草,直至掙夠了丈夫的報名費。如今,丈夫劉生文已有200多篇作品在全國各類報刊發(fā)表,自1989年獲《中國經(jīng)濟合作報》優(yōu)秀作品獎后,1992年,他的散文《情寄黑沙窩》又獲第二屆華夏少年寫作大賽優(yōu)秀獎,并被甘肅省作家協(xié)會吸收為會員。 五、哭 墓 10 張秀芳的昌馬女子文學社和丈夫的春陽文學社的事跡被媒介傳播后,全國各地不少文學愛好者來函求教,有些純粹翻山越嶺,千里迢迢,找到昌馬山溝里來,這些年來,張秀芳家接待過五六十名外地文學青年。 甘肅定西縣有個叫何志鋒的青年,父母雙亡,與兄嫂一起生活。他愛好寫作,但又不得要領,受到兄嫂奚落并被逐出家門,產(chǎn)生了輕生念頭。經(jīng)《新一代》雜志介紹,何志鋒來到大山深處的昌馬鄉(xiāng)。看到張秀芳夫婦是在那么艱苦的環(huán)境里從事寫作,他感動得淚流不止,再也不提什么坎坷了。臨走,張秀芳拿出家里僅有的一些錢讓何志鋒做路費。 送走了定西的何志鋒,黑龍江省納河縣的余淑云又慕名而來。 那時正是冬天,增添一個人不僅要多開支伙食,還要多燒一孔炕。 余淑云住了兩天后,丈夫?qū)嵲诓蝗绦脑俳o張秀芳增添負擔,入夜后就和她商量:“秀芳,讓余淑云再住幾天就回去吧!” 張秀芳說:“怎么說也得輔導出眉目再讓走??!” 丈夫說:“讓她回去!咱們可以寫信輔導嘛”。 張秀芳說:“人家姑娘幾千里路上來到咱山溝里求咱,你咋好意思打發(fā)人家走呢?” 丈夫說:“我主要想著咱這日子太苦,你也太苦了?!?/span> “不,說啥也不能讓人家現(xiàn)在走”。極度勞累的張秀芳說完便進入了夢鄉(xiāng)。不知過了多久,她又被輕輕的啜泣聲吵醒。那是丈夫哽咽的哭聲。張秀芳明白,丈夫是替自己委屈啊,她最新的一件衣服是1988年縫制的。 張秀芳再也忍不住,抱住丈夫的頭,嚎啕大哭。夫妻倆哭成了一團。 這個冬天,張秀芳在堅持寫作的同時,還帶著一個異鄉(xiāng)姑娘圓著文學夢。 11 災難像魔影似的始終追逐著這個家族。 從1983年到1993年的十年間,張秀芳的丈夫先后得過骨結(jié)核、骨髓炎、肺結(jié)核、肺炎、胃潰瘍、肝臟血管瘤等10多種疾病,先后住過6次院。第一次住院時,張秀芳賣掉了一半口糧。從第二次住院起,張秀芳就踏上了借債的路。此后每次住院,她都得借、借、借。就在病災不息的日子里,張秀芳家惟一值錢的財產(chǎn)耕牛突然得暴病死去。她覺得頃刻之間天塌下來了。這時候,張秀芳想到了死。 山野的夜晚是寧靜的。黑黝黝的天幕下,河岸巍巍,河水滔滔。張秀芳站在岸上,聽著腳下洶涌流過的疏勒河,心亂如麻,淚如雨下。各種念頭潮水般噴涌出來。她想,耕牛死了,還清債務沒指望了,擺脫困境沒指望了,活著也沒多大意義了。她又想,我死了留下一雙兒女咋辦?住在醫(yī)院里的丈夫咋辦?她又想,我從小就想寫本書,這一死不就一切都完了嗎? 她像一尊青色的雕塑似的站著,大腦里翻江倒海。不知過了多久,她背離疏勒河,頭頂滿天翻星,沿著坎坷不平的山路又走回來了。 12 經(jīng)歷過這次生與死的抉擇,張秀芳對人生體會得更透徹了。她的寫作也更勤奮、更深刻。 張秀芳的散文作品頻繁地出現(xiàn)在《夜晚生活》、《現(xiàn)代婦女》、《酒泉日報》、《陽關(guān)》等報刊上,獲得讀者廣泛的好評。 每當獲得成功的時候,張秀芳便想到父親。 離水峽村5公里左右的兩道山脊的夾角下,一座瘦癟的墳堆任夾雜著沙塵的山風吹著,顯得孤寂而冷清。墳墓里埋葬著張秀芳的父親。這位擔任了10多年村支書的農(nóng)村基層干部,曾兩次將分配給張秀芳的干部專修名額讓給了別人,卻惟獨撂下了當時少有的高中畢業(yè)的自己的女兒,但張秀芳仍然尊重他。 1993年清明節(jié),張秀芳曾帶著刊登自己作品的報刊雜志,跪于父親的墳前。她恭恭敬敬地供奉上那些作品,然后點燃了飽含孝心的紙錢。她用干瘦的手掌撫摩著墳堆上的沙土放聲痛哭:“爹,你的秀芳看你來了。爹,我把我的作品也帶來了。爹,你看看吧,你看看吧,爹……” 張秀芳深深懂得,盡管父親兩次把按條件應由她去的名額讓給了別人,但父親給她留下了無私無畏奮發(fā)進取的品德,這在她孜孜不倦地寫作的過程中產(chǎn)生了巨大的動力。 1995年冬天,她夜以繼日,終于完成了20萬字的長篇紀實傳記作品《風雨人生路》。完成最后一個標點符號時,寫作的艱辛和生活的坎坷一起涌上心頭,張秀芳泣不成聲。 六、圓 夢 13 張秀芳在寫作歷程上付出的汗水和淚水,融入了女兒的心田,女兒心里也升起了一個文學夢。 女兒四五歲時,張秀芳就叫她背古詩。在女兒上一年級后,她就常常在夜里給她讀一些優(yōu)秀少兒作品,并教她一些做人的道理。漫長的冬夜里,張秀芳伏在飯桌上寫作時,女兒就翻看家中珍藏的《紅巖》、《簡愛》、《平凡的世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文學名著。上小學五年級時,她就在《小學生優(yōu)秀作文》雜志上發(fā)表兩篇文章。升入中學后,在《少年文史報》、《酒泉日報》、《少男少女》等報刊上發(fā)表作品10多篇。女兒劉棼汝的處女作——敘事散文《媽媽的故事》——就是反映張秀芳的做人和追求的。 張秀芳讓兒子從小學就養(yǎng)成了寫日記的習慣。兒子深知家境不好,從小就懂得了生活的艱辛。有一次,兒子向張秀芳要兩角錢買鉛筆,她竟然拿不出這么一點錢。從那次以后,兒子就揀同學扔掉的鉛筆頭,削尖了再用,個別同學就譏笑他丟人。兒子把這件事寫進了日記里。張秀芳說,她看完兒子的日記覺得心里很沉。后來中央電視臺舉行“小信鴿”征文大賽,張秀芳讓兒子給日記加上標題《小鉛筆頭的故事》寄往北京。這次大賽共收到10萬份應征稿件,由《小學生優(yōu)秀作文》雜志社選出56篇拍成了電視散文,再經(jīng)全國觀眾投票打分,評出了10篇獲獎作品。張秀芳的兒子劉洪良是西北五省惟一的獲獎者,張秀芳看著中央電視臺的實況轉(zhuǎn)播,禁不住熱淚盈眶。1998年,這位11歲的孩子又獲得了《中國少年報》全國中、小學生作文大賽一等獎。 14 張秀芳似乎一直要面對困窘和病災。1996年初,她正向事業(yè)的高峰沖刺的時候,兒子被查出患有腎功能綜合癥,短短幾個月就花去數(shù)千元,張秀芳處于焦慮與無奈中。在社會各界的捐助下,經(jīng)輾轉(zhuǎn)玉門、酒泉、北京治療,病情才得到控制。第二年夏天,兒子腎病復發(fā),張秀芳領著他到酒泉治療。她攜帶的東西除簡單的衣物外,就是書刊和稿紙。六月,女兒因長期營養(yǎng)不良患貧血,也住進了酒泉25醫(yī)院。兒女的住院讓張秀芳舊帳未清又添新債。 女兒考入高中后,家里已欠債太多,這個只上了半年高一的女孩只好輟學去酒泉打工,張秀芳的眼淚只能往肚子里咽。依靠丈夫當代理教師和女兒打工的收入,張秀芳一直在努力還帳。 1998年5月,她組織了昌馬女子文學社作品研討會,吸收了新會員,交流了寫作經(jīng)驗。 這一年,張秀芳被玉門市評為精神文明標兵。 15 冬天對一個農(nóng)家女意味著什么呢? 張秀芳在散文《向往冬天》里說:“(我的)一顆心被撕成三瓣,一瓣被孩子撕扯著,一瓣被殘疾的丈夫撕扯著,一瓣被家務農(nóng)活撕扯著,我的腦子里滿滿地被孩子、丈夫、春種、秋收、牛、驢、雞、豬們占據(jù)著……,當我感到精疲力竭的時候,冬天才漫不經(jīng)心地給我解圍,讓我喘一口氣,讓繃緊的神經(jīng)松弛一下?!笔堑?,只有冬天,對張秀芳來說才是播種希望和理想的季節(jié)。 張秀芳向往冬天,熱愛冬天,冬天也給了張秀芳豐厚的回報。 自1995年以來,張秀芳每年都要在各類報刊上發(fā)表散文等作品10篇左右。 1996年10月,張秀芳的散文《享受冬天》獲遼寧省作家協(xié)會、春風文藝出版社、遼寧省散文學會等單位舉辦的全國青年散文精品大獎賽三等獎。11月6日,張秀芳的散文《瘋子表哥》獲甘肅省飛天文學月刊社等單位舉辦的全國詩歌、散文大獎賽優(yōu)秀獎。1999年,張秀芳的兩篇散文再次獲兩家雜志社舉辦的全國散文大獎賽三等獎。同時,她還被酒泉地區(qū)樹立為全區(qū)“十佳巾幗標兵”。 千禧年到來的時候,奮斗了數(shù)十年的張秀芳以她富有實力的寫作成果,被甘肅省作家協(xié)會吸收為會員,終于圓了作家夢。張秀芳夫婦是甘肅省惟一一對夫妻雙雙加入省作協(xié)的農(nóng)民作家。 尾 聲 沉迷于溫暖的人總是詛咒冬天的嚴酷、蕭條,而跋涉在大西北山坳里的張秀芳卻向往冬天。在勞累、疾病、災難輪番襲擊之后,是冬天賜予的追求夢想的機會,撫平了她心頭的累累創(chuàng)傷。 在張秀芳那對執(zhí)著而靈慧的眼睛里,冬天像詩一樣美麗,會給她寫作的激情和靈感。 許多農(nóng)民都是春種秋收,而農(nóng)民張秀芳卻在冬天播種,在冬以外的季節(jié)里收獲,收獲夢想和勞動培育出的果實。 附 記:本文寫成不久,酒泉日報刊登了《人在家中忙 禍從天上來》的一封來信。信中說,有一天上午10點鐘,張秀芳正在廚房里做飯,不知司機怎么搞的竟將一輛藍色卡車開出公路,沖到張秀芳家的廚房西墻上,將墻撞了一個洞,斷裂的房梁把張秀芳砸倒在地。司機當時被嚇楞了。據(jù)醫(yī)院診斷,張秀芳傷了脊椎神經(jīng),弄不好要一輩子癱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