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秉勛 有朋友問: 為什么有些年份的三伏是30天,而有些年份的三伏卻是40天?我作如下回答: “九”好算,”伏”難算。從冬至算起,九天內(nèi)為“頭九”,再向后推九天為“二九”,如此類推,直到“九九”。 “伏”的計算較復(fù)雜。 夏至起第三個庚日為初伏。 具體拿今年說,干支計日夏至這一天是甲申,公歷6月27日庚寅日,為夏至后第一個庚日;7月7日庚子日,第二個庚日;7月17日庚戌,第三個庚日,進入初伏,此日起十天內(nèi)至7月26為初伏。7月27日庚申開始十天內(nèi)至8月5日,還未過立秋,中伏就要繼續(xù),直到在立秋后遇到庚日了,才能結(jié)束中伏,開始末伏。麻煩在末伏,因規(guī)定立秋后第一個庚日為末伏,所以今年中伏一直要延止8月15日。立秋后第一個庚日為8月16日,這天起十天內(nèi)至8月25日才是末伏。這樣中伏就是20天。夏至到立秋前有五個庚日,就成了這樣;如果夏至到立秋前只有四個庚日,中伏就只有10天。 大原則是立夏后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立秋后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如夏至到立秋只有4個庚日,中伏為10天;此時段如有5個庚日是,中伏則為20天)對易學(xué)不熟者,要用有每日干支記日的萬年歷去推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