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南客 二、動物類 1、蟬 (1)品行高潔。 古人以為蟬餐風(fēng)飲露,是高潔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蟬的高潔表現(xiàn)自己品行的高潔?!短圃妱e裁》說:“詠蟬者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由于蟬棲于高枝,餐風(fēng)露宿,不食人間煙火,則其所喻之人品,自屬于清高一型。 例1、駱賓王《在獄詠蟬》:“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fēng)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露重飛難進,風(fēng)多響易沉”兩句中字字說蟬,也無一字不在說自己。“露重”、“風(fēng)多”比喻環(huán)境的壓力,“飛難進”比喻政治不得意,“響易沉”比喻言論受壓制。蟬如此,人也如此,二者融為一體,寄托遙深。因為上書議政事,冒犯了武則天,被人誣陷下獄。賓王憤懣之極,在獄中寫下這首詩。 例2、王沂孫《齊天樂》:“甚獨抱清高,頓成凄楚。” 例3、虞世南《蟬》:“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fēng)。”他們都是用蟬喻指高潔的人品。 例4、李商隱《蟬》:“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2)悲涼凄切 秋后的蟬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蟬兒便剩下幾聲若斷若續(xù)的哀鳴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蟬就成為悲涼的同義詞。 例1、駱賓王《詠蟬》:“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蟬高唱,渲染自己在獄中深深懷想家園之情。 例2、柳永《雨霖鈴》:“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息。”還未直接描寫別離,“凄凄慘慘戚戚”之感已充塞讀者心中,釀造了一種足以觸動離愁別緒的氣氛。 例3、曹植《贈白馬王彪》:“秋風(fēng)發(fā)微涼,寒蟬鳴我側(cè)”。 例4、許棠《蟬》:“報秋涼漸至,斯夜思偏清。默守疑相答,微搖似欲行。” 例5、朱熹《宿寺聞蟬作》:“樹葉經(jīng)夏暗,蟬聲今夕聞。已驚為客意,更值夕陽薰。”客聽到蟬鳴而驚,夕陽之蟬,凄惻哀惋。夕陽西下,蟬不得不離白晝而去,在凄寒的夜晚哀鳴,令人感到悲愴,而作者把羈旅之悲寄托在蟬身上,體現(xiàn)出人作為普通生命體面對廣漠宇宙所擁有的孤獨無助。“蟬”、“客”在一個“驚”字中合二為一,同在夕時發(fā)嘆,在讀者的藝術(shù)想象中,兩者可以換位,物我感應(yīng)、融為一體。 例6、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蟬,作為自然界中客觀存在的弱小生命體,朝飲甘露,暮咽高枝,夏生秋亡,在蒼茫宇宙中顯得微不足道。然而正是它的這一生命規(guī)律博得了文人墨客的厚愛,蟬被帶入詩詞中成了較多的描寫對象。 2、杜鵑:悲苦、哀怨、凄涼、鄉(xiāng)愁鄉(xiāng)思。 杜鵑鳥俗稱布谷,又名子規(guī)、杜宇、子鵑。春夏季節(jié),杜鵑徹夜不停啼鳴,啼聲清脆而短促,喚起人們多種情思。如果仔細端詳,杜鵑口腔上皮和舌部都為紅色,古人誤以為它啼得滿嘴流血,湊巧杜鵑高歌之時,正是杜鵑花盛開之際,人們見杜鵑花那樣鮮紅,便把這種顏色說成是杜鵑啼的血。正像唐代詩人成彥雄寫的“杜鵑花與鳥,怨艷兩何賒,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古代有“望帝啼鵑”的神話傳說。望帝,是傳說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讓位給他的臣子,自己隱居山林,死后魂化為鳥,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聲哀怨凄悲,動人肺腑,名為杜鵑。于是古詩中的杜鵑也就成為凄涼、哀傷的象征了。 杜鵑在中國古典詩詞中常與悲苦之事聯(lián)系在一起。 例1、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biāo)遙有此寄》:“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biāo)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fēng)直到夜郎西。”子規(guī)鳥即杜鵑鳥。起句寫即目之景,在蕭瑟悲涼的自然景物中寄寓離別感傷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豐富想象,表達對友人的無限懷念與深切同情。 例2、李白《蜀道難》:“又聞子歸啼夜月,愁空山。” 例3、白居易《琵琶行》:“杜鵑啼血猿哀鳴。” 例4、秦觀《踏莎行》:“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例5、宋人賀鑄《憶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勝凄斷,杜鵑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鵑鳥在凄厲地鳴叫著,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親人,傷心欲絕。詞人通過描寫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鄉(xiāng)思。 例6、文天祥《金陵驛二首》:“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 杜鵑的啼叫又好像是說“不如歸去,不如歸去”,它的啼叫容易觸動人們的鄉(xiāng)愁鄉(xiāng)思 。 例7、范仲淹《越上聞子規(guī)》:“夜入翠煙啼,晝尋芳樹飛,春山無限好,猶道不如歸。” 例8、王令《送春》:“子規(guī)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fēng)喚不回。” 3、鷓鴣:鄉(xiāng)思、羈旅行役。 鷓鴣的形象在古詩詞里也有特定的內(nèi)蘊。鷓鴣的鳴聲讓人聽起來像“行不得也哥哥”,極容易勾起旅途艱險的聯(lián)想和滿腔的離愁別緒。 例1、李群玉《九子坡聞鷓鴣》:“落照蒼茫秋草明,鷓鴣啼處遠人行。” 例2、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4、鴻雁:思鄉(xiāng)懷親、羈旅傷感、孤獨、書信、消息。 鴻雁是大型候鳥,每年秋季南遷,常常引起游子思鄉(xiāng)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 例1、薛道衡《人日思歸》:“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人歸落雁后,思發(fā)在花前。”早在花開之前,就起了歸家的念頭;但等到雁已北歸,人還沒有歸家。詩人在北朝做官時,出使南朝陳,寫下這思歸的詩句,含蓄而又婉轉(zhuǎn)。 例2、歐陽修《戲答元稹》:“夜聞歸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華。” 例3、趙嘏《長安秋望》:“殘星數(shù)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 例4、戴復(fù)古《月夜舟中》:“星辰冷落碧潭水,鴻雁悲鳴紅蓼風(fēng)”。 也有以鴻雁來指代書信。鴻雁傳書的典故大家比較熟悉,鴻雁 《漢書·蘇軾傳》載,匈奴單于欺騙漢使,稱蘇武已死,而漢使者故意說天子打獵時射下一只北方飛來的鴻燕,腳上拴著帛書,是蘇武寫的。單于只好放了蘇武。后來就用“鴻燕”、“雁書”、“雁足”、“魚雁”等指書信、音訊。 例5、晏殊《清平樂》:“生箋小字,說盡平生意。鴻雁在云魚在水,惆悵此情難寄。” 例6、李清照《一剪梅·藕香殘玉簟秋》:“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李清照另一首詞《蝶戀花·淚濕羅衣》:“好把音書憑過雁,東萊不似蓬萊遠。”大雁在這里是傳書的信使。鴻雁作為傳送書信的使者在詩歌中的運用也就普遍了。 例7、杜甫《天末懷李白》:“鴻雁幾時到,江糊秋水多。” 例8、李商隱《離思》:“朔雁傳書絕,湘篁染淚多。” 例9、張若虛《春江花月夜》:“鴻雁長飛光不渡,魚龍潛躍水成文。” 例10、蔣捷《虞美人·聽雨》:“中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fēng)。” 5、烏鴉:衰敗、荒涼、小人 、俗客庸夫。 按照迷信的說法,烏鴉是一種不祥的鳥,它經(jīng)常出沒在墳頭等荒涼之處。在古典詩詞中常與衰敗荒涼的事物聯(lián)系在一起。 例1、李商隱《隋宮》:“于今腐草無螢火,終古垂楊有暮鴉。” 例2、秦觀《滿庭芳》:“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 例3、馬致遠《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 6、蟋蟀:思鄉(xiāng)。 作為被吟詠的對象,最早見于《詩經(jīng)·豳風(fēng)·七月》。它對蟋蟀的活動規(guī)律觀察得相當(dāng)細致:“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那時古人已經(jīng)覺得蟋蟀的鳴聲同織機的聲音相仿,時令又屆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紡織,準備冬衣以至懷念征人等聯(lián)系了起來。蟋蟀被直接喚為“促織”。 例1、在古詩十九首中就出現(xiàn)過:“明月皎皎光,促織鳴東壁。” 例2、姜夔《齊天樂》:“哀音似訴,正思婦無眠,起尋機杼。曲曲屏山,夜涼獨自甚情緒。”寫出了一位緬懷遠人的女性聞蟋蟀聲后的惆悵。 7、鴛鴦:夫婦恩愛。 如:盧照鄰《長安古意》:“得成比目何辭死,愿作鴛鴦不羨仙”。 8、精衛(wèi):復(fù)仇、奮斗、不畏艱難。 古代神話,炎帝的女兒在東南海淹死,化為精衛(wèi)鳥,每天銜西山的木石來填東海(見《山海經(jīng)·北山經(jīng)》)。后來用精衛(wèi)填海來比喻有深仇大恨,立志必報;也比喻不畏艱難,努力奮斗。 如:陶淵明《讀〈山海經(jīng)〉》:“精衛(wèi)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9、青鳥:信使。 傳說西王母有三青鳥,一只選遣為信使,前來給漢武帝報信,另外兩只隨西王母而來,并服侍在王母身旁。 例1、李璟《攤破浣溪沙》:“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jié)雨中愁。” 例2、李商隱《無題》:“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青鳥在此已成為傳書的信使。 10、燕子:燕子屬候鳥,隨季節(jié)變化而遷徙,喜歡成雙成對,出入在人家屋內(nèi)或屋檐下。因此為古人所青睞,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古詩詞中,或惜春傷秋,或渲染離愁,或寄托相思,或感傷時事,意象之盛,表情之豐,非其它物類所能及。 (1)表現(xiàn)春光的美好,傳達惜春之情。 相傳燕子于春天社日北來,秋天社日南歸,故很多詩人都把它當(dāng)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頌。 (2)表現(xiàn)愛情的美好,傳達思念情人之切。燕子素以雌雄頡頏,飛則相隨,以此而成為愛情的象征。 例1、《詩經(jīng)·谷風(fēng)》:“思為雙飛燕,銜泥巢君屋。” 例2、《詩經(jīng)·谷風(fēng)》:“燕爾新婚,如兄如弟。” 例3、《詩經(jīng)·燕燕》:“燕燕于飛,差池其羽,之子于歸,遠送于野。” 正是因為燕子的這種成雙成對,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渴望比翼雙飛的思念。 (3)表現(xiàn)時事變遷,抒發(fā)昔盛今衰、人事代謝、亡國破家的感慨和悲憤。燕子秋去春回,不忘舊巢,詩人抓住此特點,盡情宣泄心中的憤慨。 例1、劉禹錫《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例2、晏殊《浣溪沙》:“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4)書信,幽訴離情之苦。 唐代郭紹蘭于燕足系詩傳給其夫任宗。任宗離家行賈湖中,數(shù)年不歸,紹蘭作詩系于燕足。時任宗在荊州,燕忽泊其肩,見足系書,解視之,乃妻所寄,感泣而歸。其《寄夫》詩云:“我婿去重湖,臨窗泣血書,殷勤憑燕翼,寄于薄情夫。”誰說“梁間燕子太無情。”(曹雪芹《紅樓夢》),正是因為燕子的有情才促成了丈夫的回心轉(zhuǎn)意,夫妻相會。 (5)表現(xiàn)羈旅情愁,狀寫漂泊流浪之苦。 “整體、直覺、取象比類是漢民族的主導(dǎo)思維方式”(張岱年《中國思維偏向》),花鳥蟲魚,無不入文人筆下,飛禽走獸,莫不顯詩人才情。雁啼悲秋,猿鳴沾裳,魚傳尺素,蟬寄高遠,燕子的棲息不定留給了詩人豐富的想象空間。 A、漂泊流浪。 如,周邦彥《滿庭芳》:“年年如新燕,飄流瀚海,來寄修椽。” B、身世浮沉。 如,張可久《殿前歡》:“望長安,前程渺渺鬢斑斑,南來北往隨征燕,行路艱難。” C、相見又別。 如,蘇軾《送陳睦知潭州》:“有如社燕與飛鴻,相逢未穩(wěn)還相送。” D、時時相隔。 如,劉安《淮南子》:“磁石上飛,云母來水,土龍致雨,燕雁代飛。” 燕子,已不僅僅是燕子,它已經(jīng)成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象征,融入到每一個炎黃子孫的血液中。 11、猿啼:凄清、哀傷、悲涼。 猿啼出現(xiàn)在詩歌中常常象征著一種悲傷的感情。 例1、杜甫《登高》:“風(fēng)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例2、酈道元《小經(jīng)注·江水》:“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例、李端《送客賦得巴江夜猿》:“巴水天邊路,啼猿傷客情。” 12、飛鳥:自由的靈魂、某種理想、愿望,自由,與自然同一的寧靜、和諧,鄉(xiāng)愁。 (1)比喻人生理想的實現(xiàn)。 人類從遠古以來就有自由飛翔的夢想,曹植有“愿接翼于歸鴻, 嗟高飛而莫攀”(《九愁賦》)的感嘆,閨中小姐林黛玉哀婉的《葬花吟》中,也曾出現(xiàn)“愿奴脅下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的高亢之聲。 生命的缺憾在藝術(shù)中得到補償,古典詩歌中反復(fù)出現(xiàn)的空靈自在的飛鳥意象,是“身無彩鳳雙飛翼”的人類借以實現(xiàn)精神遨游的媒介。 詩人們常以鳥的自由飛翔比喻人生理想的實現(xiàn)。 例1、《古詩十九首》中《西北有高樓》:“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愿為雙鴻鵠,奮翅起高飛”,以雙飛的鴻鵠,比喻覓得知音的愿望。 例2、無名氏《步出城東門》:“我欲渡河水,河水深無梁。愿為雙黃鵠,高飛還故鄉(xiāng)”,詩人希望化身黃鵠,展翅飛越無法渡過的河水,飛因日夜思念的故鄉(xiāng)。 例3、嵇康《贈秀才入軍》:“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詩人的視線追隨著天空中自由飛翔的鴻雁,隨歸鴻遠去的,不僅僅是目光,也是他那渴望精神自由的心靈。他已化身為鳥,神游寥闊長空,達到一種超然玄遠的境界——道家向往的逍遙的境界。 例4、王維《留別山中溫古上人兄并示舍弟縉》:“開軒臨穎陽,臥視飛鳥沒”,與此意境相似。 例5、蘇軾《水調(diào)歌頭·快哉亭作》:“欹枕江南煙雨,渺渺沒孤鴻”。在政治上遭受打擊,自請放外任期間,在詩詞中都沒有直接描寫自己的心境,但是從“臥視”、“欹枕”之語中,我們可以體會他們內(nèi)心的平靜怡然。“沒”是一個延續(xù)性的動作,表明詩人的目光追隨飛鳥,看了很久,詩人精神的翅膀也許正隨之自在地飛翔;飛鳥隱沒天際,平淡無奇的現(xiàn)象中,體現(xiàn)著詩人與自由的那份和諧、認同之感。 例6、崇尚道家思想、追求精神自由的詩人向往隱跡江湖的生活,愿與悠閑自在的鴻鳥為友、忘卻世間的爭斗。陶淵明做官時甚至“望云慚高鳥,臨水愧游魚”(《始作鎮(zhèn)軍參軍經(jīng)曲阿詩》),辭官回鄉(xiāng)后,則以“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讀山海經(jīng)》)等詩句表現(xiàn)自己的耕讀之樂。眾鳥安居巢中,詩人愛其廬宇,人鳥之間有種幻化為一的感覺。 (2)與自然同一的寧靜、和諧。 歷代表現(xiàn)人鳥和諧相處的詩句很多。 例1、杜甫《岳麓山道林二寺行》:“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鳥山花吾友與。” 例2、杜甫《江村》:“自去自來梁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 例3、李中《思九江舊居》:“無機終日狎沙鷗,得意高吟景且幽。” 詩人不僅與鷗鳥為友,還要與它們定下永遠相守、忘懷世事的盟約。 例4、黃庭堅《登快閣》:“癡兒了卻公家事,快閣東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為佳人絕,青眼聊因美酒橫。萬里歸船弄長笛,此心吾與白鷗盟。”在處理完公事之后,詩人于傍晚時分登上快閣,落木千山、澄江映月的壯闊景色,讓他生發(fā)出乘扁舟、弄長笛、歸隱江湖的愿望。 例5、辛棄疾《水調(diào)歌頭·盟鷗》:“凡我同盟鷗鷺,今日既盟之后,來往莫相猜。” 例6、姜夔《慶宮春》:“呼我盟鷗,翩翩欲下,背人還過木末。” (3)鄉(xiāng)愁、羈旅、漂泊。 跳出自身局限、與大化同一的境界,畢竟不是人人都能達到的。蕓蕓眾生有的是煩惱:他們?yōu)橐率成娑疾?,因?zhàn)亂災(zāi)荒而漂泊……夕舊西下,薄暮冥冥,飛鳥紛紛返回故林的場景,觸動了多少游子思鄉(xiāng)的愁腸!在古典詩詞中,飛鳥意象經(jīng)常與鄉(xiāng)愁主題聯(lián)系在一起。 例1、曹植《情詩》:“游魚潛綠水,翔鳥薄天飛。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歸。” 例2:漢樂府《玉臺新詠·艷歌行》:“翩翩堂前燕,冬藏夏來見。兄弟兩三人,流宕在他鄉(xiāng)。” 例3、薛道衡《人日思歸》:“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人歸落雁后,思發(fā)在花前。” 例4、蘇軾《江城子·別徐州》:“背歸鴻,去吳中?;厥着碇校邈襞c淮通。” 翔鳥高飛云天,行士卻羈于徭役;堂前燕子冬藏夏現(xiàn),兄弟三人卻漂泊異鄉(xiāng);入春以來,大雁飛回北方,出使南國的詩人卻遲遲不能北返;蘇軾將由徐州南下杭州,正與北飛的鴻雁背道而馳……飛鳥依物候變化自然而自由地來去,比照出人世間的無奈與辛酸。 例5、李白《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此詞有“百代詞祖”之稱,纏綿悱惻的情感蘊含在每一個景物之中:遠樹含煙,寒山蒼碧,昏暝暮色漸漸籠罩高樓,使登樓望遠之人倍增憂愁。李白在白玉的臺階上久久佇佇,只見鳥兒迅疾滑過天際,飛返故巢。他不由地想到:自己要是能夠回到故鄉(xiāng)該多好?。】墒枪枢l(xiāng)是那么遙遠,那一路之上,不知要經(jīng)過多少座長亭,多少座短亭! 有人認為《菩薩蠻》從女性角度著筆,是一首望遠懷人的思婦詞,這也可以解釋得通。這位憂愁的女子祈盼丈夫歸來,傍晚時分,看到出外覓食的鳥兒回巢,在心中為丈夫暗計歸程。家人盼歸主題下的詩篇與游子思鄉(xiāng)詩形成對應(yīng),飛鳥也是其中的主要意象之一,比如“困依危樓,過盡飛鴻字字愁”(秦觀《減字木蘭花》)等。 天遙地闊中一只飛鳥,在詩人看來,可能是孤凄無伴、漂泊無依的,而這種孤獨漂泊的感情,無疑正是詩人內(nèi)心情緒的反應(yīng)。 例6、阮籍《詠懷》:“孤鴻號外野,翔鳥鳴北林。徘徊將何見,憂思獨傷心。” 例7、杜甫《旅夜書懷》:“名豈文章著,官應(yīng)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例8、蘇軾《卜算子》:“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例9、陸游《秋思》:“利欲驅(qū)人萬火牛,江湖浪跡一沙鷗。” 例10、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人生處處知何似?應(yīng)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復(fù)計東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騫驢嘶。”作者以飛鳥比喻人生。 蘇轍原詩有“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之語,蘇軾和詩即從“雪泥”引發(fā),變實為虛,創(chuàng)造出“雪泥鴻爪”的有名比喻,喻指往事在人心中留下的痕跡。雪泥上指痕還在,如詩人心中記憶猶存,然而那只鳥早已不知飛到哪里,保存著昔日記憶的詩人兄弟也已歷經(jīng)磨難。蘇軾以飛鴻踏雪,一去無蹤,暗示人生偶然無定的感慨,形象優(yōu)美生動,哲理高妙玄遠,讓人發(fā)悟,也使人惆悵?! ?/font> 13、魚:自由 愜意。 例1、杜甫《浣溪沙》:“照日深紅暖見魚,連村綠暗晚藏烏,黃童白叟聚雎盱。” 例2、樂府《江南曲》:“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例3、張志和《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例4、白居易《觀游魚》:“繞池閑步看魚游,正值兒童弄釣舟。 一種愛魚心各異,我來施食爾垂鉤。” 14、鷹:剛勁 自由 人生的搏擊 事業(yè)的成功。 例1、杜甫《畫鷹》:“素練風(fēng)霜起,蒼鷹畫作殊。” 例2、李白《觀放白鷹二首》:“八月邊風(fēng)高,胡鷹白錦毛。” 例3、柳宗元《籠鷹詞》:“凄風(fēng)淅瀝飛嚴霜,蒼鷹上擊翻曙光。” 15、狗、雞:生活氣息 田園生活。 例1、李賀《致酒行》:“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雞一聲天下白。少年心事當(dāng)拿云,誰念幽寒坐鳴呃。” 例2、王安石《登飛來峰》:“飛來山上千尋塔,聞?wù)f雞鳴見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例3、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例4、陶淵明《歸園田居》:“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例5、李賀《開愁歌》:“衣如飛鶉馬如狗,臨岐擊劍生銅吼。” 例6、李賀《送秦光祿北征》:“遪邅西旅狗,蹙額北方奚。” 16、(瘦)馬:奔騰 追求 漂泊。 例1、陸游《十一月四日風(fēng)雨大作》:“夜闌臥聽風(fēng)吹雨, 鐵馬冰河入夢來。” 例2、白居易《錢塘湖春行》:“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例3、王維《觀獵》:“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