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養(yǎng)成好的學習習慣,必須在初中低年級時期完成。 至于為什么不說在小學階段就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原因很簡單,小學的學習內容和初中的學習內容有大不同,小學時候的學習方法大都不適合升了初中以后的學習。 學習習慣則可以,父母從孩子入小學開始就應該通過各種方法來幫助孩子養(yǎng)成好的學習習慣,這是很值得期待的事。 但是如果這步沒做好,那么到了初中前期必須要完成,否則會嚴重影響到孩子此后的學習,甚至影響到終身。 1、只顧向前的學習,其實是效率最壞的學習方法 這個世上,有正確的學習法和錯誤的學習法。 錯誤的學習法,也就是效率不好的學習法的意思,常見的有,“只顧往下學,學過的內容只復習1~2次了事”,“1冊的問題·習題集完成后,不復習,直接開始下一冊的問題·習題集”等等。 學?;蛘咻o導班大都采用的上述的學習法,于是連帶學生也自然形成了這樣的學習作風——但這是效率很不好的學習方法。 為什么? 因為人本來就是易忘動物,只復習1、2次,1~2個月過后,解不了的問題還是一樣不會解,已經記住的知識和理解的內容則會遺忘大半,曾經能讀解的英文文章還是不能閱讀。 比如,英語教科書的學習,大考小考結束后,不太會有學生進行考試后的復習,考試一結束的瞬間,為了考試記住的內容差不多都會忘得一干二凈。 一個月后,遺忘一半以上,教科書上的內容一半以上不能理解的學生實在很多—教科書中,塞滿了這個學年學習的語法、單詞、短語詞組等知識,實在是非??上У囊患隆?/p> 同樣,輔導學校輔導班的教授的內容,一半的學生最多也只是在當天看一下,無數(shù)次再重復這些內容進行復習的,也很少很少。 2、把學過的內容變成長期記憶的正確的學習方法 學習的內容,為了能應對考試,必須進行復習,然后讓這些記憶變成長期記憶。 短期記憶的時效只有(幾小時~數(shù)天),從短期記憶變成長期記憶之后,輕者會保持數(shù)個月,重者則會跟隨自己到老死。 為了能讓短期記憶變成長期記憶,通常, 夾雜著睡眠后的復習次數(shù),至少也要保證在7次以上。 也就是說,學習者的必須的學習目標之一,“不管什么學習內容,至少都要復習7遍以上,包括教科的復習,包括習題問題的復習?!?/p> 3、用正確的學習法,學完后的衡量標準只有一個—流利、順暢! 那么,學習的內容,復習的內容是否變成了長期記憶,很難忘的記憶的判斷基準是什么? 那就是“流利、順暢”的狀態(tài)。 如果達到了“流利、順暢”狀態(tài)的學習內容,長時間,至少數(shù)月之內都不會被忘記。 然后,“流利,順暢狀態(tài)”到底是什么種狀態(tài)和感覺? * 數(shù)學、物理、化學等理科科目,問題集中的全部習題,“看到題目就能馬上想到解法”,“看到題目能流暢地解答”的狀態(tài)。 # * 英語單詞,“看到單詞時,馬上能說出中文意思;看到中文意思,馬上能拼出英語單詞和發(fā)音”,和中文一樣,變成“常識(知道是當然)”的狀態(tài)。 # * 英語語法問題的話,“看到問題,馬上能回答”的狀態(tài)。 # * 讀了英語文章·例文后,“馬上能明白意識”的狀態(tài)。 # * 作為英語作文的前提的例文暗記,“看了中文,瞬間能說出英文”的狀態(tài)。 # * 英語長文閱讀練習時,無數(shù)次的音讀后,直到“能流利地朗讀英文文章,能順暢地理解文章意思”的狀態(tài),當然,長文后的問題也要,“有根有據(jù)、順暢地正確回答出”的狀態(tài)。 # * 語文的問題集,能理解并解釋得通文章,并“根據(jù)理解邏輯性地閱讀,能順暢地說出論點根據(jù),高度要約”的狀態(tài)。 # * 語文或者古文的字詞等,要能“看到詞語,馬上讀出發(fā)音,說出意思”的狀態(tài)。 # * 古文·詩詞,甚至語文文章等,必須做到數(shù)十次的音讀朗讀,直到能“非常流暢快速音讀內容,看文看詞能馬上明白意思,能活用”的狀態(tài)。 # * 地理、社會等科目,“看到問題就能舒暢想到解法,馬上說出答案”的狀態(tài)。 這就需要做到, 在所學知識變成如常識一樣的條件反射為止,要不停地復習復習再復習。 復習的次數(shù),1次2次肯定是不行的,最低也要5次以上—這里關系到的是科學上的“記憶墻壁”的問題,只要越過這個壁,記憶就能變得分外快速和牢固,下文我會重點介紹”。 要牢固掌握學習知識,你一定要把學習內容學成“常識”,到條件反射般能脫口而出,急速想起為止,要不停地重復地復習...... 總之,“流利+順暢”是一切學習內容掌握與否,是不是已經成為長期記憶的判斷基準,而讓內容如反射般地自動化,是復習要達到的最終目標。 這是針對所有所學科目的一概論。 我在說英語的時候,或者你在說英語的時候......我們不會考慮英語語法,想說什么就脫口而出,因為不會有意識地去星期在課堂中學習的內容,說話看書,聽后理解都只是條件反射的過程而已。 所以,不管學什么,重要的是如何把在桌前、課堂中學到的知識,即所謂的“動的記憶”讓它們“自動化”再現(xiàn)。 這個變換過程,還有練習,才是我們的學校的英語教育上極其欠缺的地方。 然后,這個自動化訓練才是習得第二語言時最重要的過程。 能讓英語產生加速度的東西,就是這個復習的判斷基準的“流利、順暢”。 一文一文,一詞一詞地,通過反復讀背寫看,達到能流利和順暢程度—這其實是學習英語,還有其他學習都必須到達的目標。 為了獲得“流利、順暢”的感覺,踏踏實實地反復音讀的復習是絕對不能少的。 大部分的學生都在不自覺地逃避這個行為,其實很大成分上是因為他們都不明白音讀和復習的重要性。 一般,學校的老師也不會認真地告訴學生學習上做這些事的重要性,老師只教授知識,不教授可取可行的方法。 4、徹底的復習還能節(jié)約時間 過了1~3個月后在復習,等同于從頭開始學,是效率非常壞的學習方法。 這樣的復習法,要把1冊的問題集完成3~5次的復習,會變得很困難,而且這么做不太容易完全掌握學習內容,對于復習的積極性也會越來越淡薄。 但是,如果能把當天所學內容,在2周內復習,那么因為還能記住的緣故,只要第一次學的60%的時間就能再次復習完,第3次復習時也只要第2次復習的60%的時間,就能達到復習效果。 這樣一來,第5次復習時,只要第一次復習的十分之一的時間,第10次復習時,只要第一次的百分之一的時間就能完事,這就是說已經達到了“流利,順暢”學的狀態(tài)了。 比如,1冊的問題集,第一次做完學完需要30小時,那么接下去的復習情況基本如下, 第一次30小時,第二次18小時,第三次11小時,第四次7小時,第五次4小時,第七次1.4小時,第十次18分鐘,合計約75小時 也就說,第一次的2~3倍的時間就能完成10次的復習,而這本問題集已經成為了你的“囊中之物”了。 如果能做到如此復習并達到“流利,順暢”的程度時,那么如果開始第2冊問題集,因為其中很多問題會相像相似,自然學起來記起來會非常高效。 相反,只進行了1~2次復習的學習,即使很快開始第2冊的問題集,因為記憶和理解都是“曖昧”的狀態(tài),會和第一冊問題集開始時一樣花時間,效率絕對不會搞。 大部分的學生,甚至老師都只知道“要復習”,沒錯,但是要復習到什么程度可以歇手,其實連很多老師都不清楚這個判定基準,而學生自己也不理解這種“流利,順暢”地解答解題的感覺,因為基本上大家都不會這么去做到“條件反射”程度。 但是,如果你這么復習了,這么學了那么你就能體會到這種任何學習上的“流利,順暢”的快感,是無與倫比的,欲罷不能的,而且能讓你真正一點一滴滴掌握到牢不可破的知識。 【一句話】 “到這里可以不復習了”的判斷基準是各種“流利、順暢”,條件反射般自然,這才是是不是真正掌握所學知識的唯一標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