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洛陽的建城史: 從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夏朝起,先后有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等共13個王朝在此建都,文明史5000多年,城市史4000多年,建都史1500多年,在中國所有古都中建都最早、朝代最多、歷史最長。在長達幾千年的時間里,洛陽一直是中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中心。中國歷代400多位帝王中,有上百位都曾在洛陽執(zhí)政。夏都二里頭、偃師商城、東周王城、漢魏故城、隋唐洛陽城遺址沿洛河一字排開,形成了舉世罕見的“五都貫洛”奇觀,其都城遺址之密集、連貫,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無與比肩。 二、洛陽歷史上的三次浩劫: 1.第一次浩劫——董卓火燒洛陽: 東漢末年,由于繼位的皇帝大多年幼無知,導致東漢朝廷宦官干政,外戚掌權(quán),朝綱打亂,農(nóng)民紛紛起義,其中聲勢最浩大的就是黃巾起義了!為了鎮(zhèn)壓黃巾起義,在朝廷的默許下,一個個小型的諸侯割據(jù)勢力形成了!而其中以西北為根據(jù)地的軍閥董卓,異軍突起,因緣際會占據(jù)了當時的東漢都城洛陽!董卓暴虐無道,內(nèi)無施政,外無民心,導致各路諸侯紛紛反對董卓勢力。董卓面對困局,便提出了將都城由洛陽遷往長安的餿主意!不僅如此,大肆盜掘黃陵、屠殺百姓,縱容屬下欺壓百姓,并且放火燒掉洛陽城!大火連燒數(shù)月,煙氣遮天蔽日。這是洛陽城自建城以來遭受的第一次浩劫! 東漢時洛陽城的位置,位于現(xiàn)洛陽城區(qū),漢魏故城遺址附近,洛陽城正東方向。所以董卓火燒洛陽,燒的并不是現(xiàn)在的洛陽城! 2.第二次浩劫——黃巢攻破洛陽: 唐朝末年,出身于一個富裕家庭的儒生黃巢,在屢次科舉均以落第告終后,離開長安時扔下一首'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盡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的詩句,便離開了!誰也沒有想到黃巢再臨長安時,真的是陣透長安城!不過在黃巢起義軍攻打長安城之前,洛陽城,作為唐末黃巢起義軍的必經(jīng)之路!是一定要攻破的!唐朝廷,自然知道洛陽的重要性!兩軍便在洛陽城外鏖戰(zhàn)!結(jié)果等到起義軍攻破洛陽時,已經(jīng)開始殺人取肉,充作軍糧了!足見戰(zhàn)斗之慘烈!連人都吃,就別提金銀財寶,民女大婦了!怎一個慘字了得!整個洛陽城則在這次戰(zhàn)火之中再次毀壞殆盡,漕運徹底淤塞!比董卓火燒洛陽還慘! 3.第三次浩劫——明末血洗天下第一富: 明末,洛陽城內(nèi)住著一位了不得的王爺,福王朱常洵,明神宗朱翊鈞第三子,母親鄭貴妃,南明弘光帝朱由崧之父。朱常洵生下來后,便給他爹出了一道難題。 福王是萬歷皇帝第三子,母親鄭貴妃。萬歷的皇后姓王,但沒有生育一男半女。一次萬歷一時興起,“寵幸”了一個宮女,便有了長子朱常洛。按當年朱元璋立下的“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和“東宮不待嫡,元子不并封”的繼承法,身為長子的朱常洛是理所當然的太子。但一則由于萬歷對鄭貴妃的寵愛,二則由于朱常洛的母親只是個一般宮女,萬歷遲遲不肯立朱常洛為太子。這便是明朝歷史上有名的國本之爭了! 最后,萬歷皇帝到底是屈服了,福王便真的成了一個閑散王爺。等到了明末崇禎年間,福王地位水漲船高,這也就罷了,關(guān)鍵是在明末年間,大家都說:世間都說先帝耗天下之財以肥福王,洛陽富于皇宮。 頂著天下第一富名頭的福王,一下子成為明末起義軍,李自成眼中的獵物了!大順軍在定都長安進軍北京的過程中,為籌備軍餉,起義軍大軍壓境,最終攻破洛陽,李自成放縱手下對洛陽進行燒殺搶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