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丨『誰最中國』 四五千年前 當小麥沿著最早的絲綢之路 從西亞傳入中國后 在時間的長流里 面食以其美味 逐漸超越黃河流域的本命食小米 成為黃河流域的主食 沿著黃河 從古老厚重的黃土高原 一路東下 穿過漢的宮闕 穿過唐的盛世 穿過宋的精致 走到平坦的華北平原 如果說 中華民族的文明是黃河的文明 那么黃河流域的面條 無疑是中國最豐富、最筋道、最美味的 麥子 | 香的山 面粉 | 無語宸 揉面 搟面
甘肅 雖不是小麥進入中國的第一站 但甘肅的面條 最接近面條的原始狀態(tài) 有絲綢之路一樣的氣質 | 蘭州牛肉面 在蘭州,沒有馳名中外的蘭州拉面,只有牛肉面或牛大碗。 蘭州牛肉面,講究一清二白三紅四綠五黃。一清,牛肉湯清;二白,蘿卜片白;三紅,辣椒油紅;四綠,蒜苗香菜翠綠;五黃,用蓬灰和面的面條有淡淡的黃色。 蘭州人說,牛肉面出了蘭州城就不行,最好的牛肉面店,面隨湯走,中午時分鐵定關門。所以,全國各地數(shù)不清的“正宗蘭州牛肉拉面館”,基本都不正宗。 很多人感嘆,只有去了蘭州,才知道以前的牛肉面都白吃了。 | 慶陽饸饹面 圖二 | 帶氧氣罩的貓 饸饹,以饸饹床子壓出,細長的圓柱形面條,如一道道光柱,漏入滾沸的鍋中,筷子一打,蓮花般在水中散開,故又稱為河漏。 慶陽是周興之地,也是農耕文明的發(fā)源地之一,一日三餐,都以面食為主。以前的饸饹床子是木頭所制,操作費力,故饸饹面在慶陽的地位,凌駕于一切面條之上,只有家里來了重要客人,或有重大事件時,才能吃一頓饸饹面。 因為莊重,所以慶陽的饸饹面,做到了極致,可澆臊子湯吃,可做酸湯面吃,可澆素菜湯吃,可加炒菜拌吃……無論哪種吃法,其美味都饒舌三日,經久難忘。 | 天水漿水面 在天水,家家戶戶都有漿水缸,漿水面是一種最簡單最尋常的家常飯。 漿水面好不好吃,全在漿水。做漿水,要先把菜在鍋里煮一下,煮過的菜湯同時倒入漿水缸,加一些玉米面,促進發(fā)酵。最常見的漿水面做法,是韭菜、蔥花、辣椒一炒,熗上漿水,澆面即可食用,酸辣清香,別有一番風味。 因漿水面做法簡單,且在貧困時期填裹了幾代天水人的肚子,所以漿水面在天水人心中,已不僅僅是一碗面這么簡單。若自家漿水沒了,去鄰居家隨便就能盛一大碗回來,一碗漿水面里,滿滿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溫情。 為一種面條 專門發(fā)明一個漢字 大概也只有陜西人了 單憑這一點 陜西就可以自詡“面條之王”了 | biangbiang面 有筆劃最多的名字,有體量最大的面條,用最大的碗盛。biangbiang面,無疑是陜西面條界的翹楚。 在中國漢字中,沒有發(fā)音為biang的字,吃biangbiang面長大的陜西人,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自己發(fā)明了biang字,成為筆劃最多的漢字。 關于biangbiang面之名的由來,大致有兩種。一說因做面過程中,有biangbiang之聲;一說是吃面過程中,嘴會發(fā)出biangbiang之音。好吃的學者研究后,認為這兩種說法都不對:面條在東漢被稱為“煮餅”,魏晉時被稱為“湯餅”,而在陜西方言中,“餅”與“biang”的發(fā)音相近,所以biangbiang面,其實是沿用了面條最古老的名字。 | 戶縣軟面 傳說,陜西的小麥,是周穆王赴西王母之宴時,從瑤池帶回的。再加上戶縣所在的關中地區(qū),號稱八百里秦川,土地肥沃,風調雨順,產出的小麥穗大厚實,磨出的面精細白膩,是做面條的最佳原料。 陜西八大怪中,有一怪是“面條像褲帶”,說的即是戶縣軟面。 戶縣軟面,不同于陜西其他面條,由于面醒的極好,故而搟時可以搟得極薄,煮出來的面條,軟軟滑滑又筋道,尤宜兒童老人食用。 | 岐山臊子面 著名作家賈平凹說,岐山臊子面正不正宗,一看臊子二看面。 臊子面,是隴東—關中地區(qū)的一種傳統(tǒng)面食,以岐山臊子面最為有名。岐山臊子面以大肉、黃花、木耳、豆腐烹湯澆面而成,講究“面白薄筋光,油旺酸辣香”,面少湯多,只吃面不喝湯,才是正宗的岐山臊子面吃法。 世界的面食在中國 中國的面食在山西 山西 可謂面條的圣地 因出產各種雜糧 山西每一地的面條都不相同 山西的面條有多少種 山西人自己都說不清 | 刀削面 圖一 | 唐樹龍 一葉落鍋一葉飄,一葉離面又出刀,銀魚落水翻白浪,柳葉乘風下樹梢。 這首詩,形象地說出了刀削面的做法。刀削面,最講究的是削,削面的刀呈弧形,削出的面條兩邊鋒薄,中間略厚,這樣的面煮出后,內虛外筋,柔軟光滑,形色味俱全。 單是一個刀削面,在山西境內,都分出了兩個流派,一個是太原派,一個是大同派。如果說,牛肉面代表了甘肅,biangbiang面代表了陜西,那么能代表山西的,一定是刀削面。 | 莜面栲栳 圖一 | 艾曉魚兒 相傳李淵父子在太原起兵時,就是用這種面食犒勞三軍的,栲栳一詞,即由犒勞一詞演變而來。 做莜面栲栳,一定要把握好三點:一是沸水和面,二是快速搭卷,三是掌握火候。莜面栲栳,要求成形美觀與口感筋道完美結合,故而對技術要求極高。羊肉臊子臺蘑湯,一家吃著十家香。 | 揪片 圖一 | 鯊魚北京 在山西,揪片是一種最尋常的家常便飯,在面條紛紜的山西獨樹一幟。 揪片,顧名思義,就是用手揪下的面片。先將和好的面搟開,再切成長條,在鍋邊揪成一小片一小片的面片,邊揪邊煮,雖做法簡單,卻因面片容易入味而極其美味,食之爽滑筋道,是家常便飯的代表。 黃河九道彎 沿著黃河 面條就從陜西走到了河南 河南 是面條在黃河流域的最后一個輝煌點 過了河南 面條就逐漸式微 | 砂鍋燴面 燴,是典型的中原烹飪方式。 河南燴面,湯與面并重。湯用上等嫩羊肉、羊骨熬五個小時以上,煲出的湯白如牛乳,輔以各種菜蔬。面和好之后,反復揉搓,醒好的面團極具韌性,煮好以后勁道十足。根據地域或個人的愛好,做成葷、素不同口味,嘗過才知既有蘭州牛肉面的湯之鮮,又有陜西泡饃的料之全。 燴面在河南,是一碗融會貫通的面。 青海尕面片 四川擔擔面 山東熗鍋面 面條除了在黃河的上述地域,開枝散葉,形成了不同的流派與地域風格,在黃河的其他地域,也有不同的面條。 在黃河發(fā)源地青海,有尕面片、禿禿麻食、干拌面、羊肉炒面片;在黃河上游地區(qū)四川,有擔擔面、撻撻面;在黃河的最后一站山東,面食雖比中上游而言,有式微之像,但也有熗鍋面、蓬萊小面、德州大柳面等。 這些面條,是溶于日常生活的文化,它們用不同的形態(tài),反映了黃河流域各省不同的風情與民俗,是黃河流域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浩蕩的時間里,對黃河流域人們的生活,產生了不可言說的影響。 圖一 | Trowa 圖二 | 蘋果樹 一碗白皮面 通過不同的做法 加上不同的湯料 到了哪兒 便立刻融入當?shù)厝说纳?/span> 成為吃進肚中、長在身體里的文化 做一碗道地的面條 何嘗不是對生活的柔情 又何嘗不是對地域文化的傳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