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21 來源:《榮寶齋》2015年3月刊
作者:張明 ![]() ![]() 《張遷碑》是著名漢碑之一,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和書法藝術(shù)價值,自問世以來,即引起諸多學(xué)者的重視,從明、清至今,研究成果甚夥。但其中亦存在很多問題一直爭論不休,莫衷一是,直至今日。在此僅就《張遷碑》的發(fā)現(xiàn)與流傳等問題進行考辨,以求教于諸方家。 一 《張遷碑》的發(fā)現(xiàn)及出土年代 關(guān)于《張遷碑》發(fā)現(xiàn)及出土年代,明清以來眾說紛紜,未有確論。有疑為宋時出土者,如翁方綱云:『鄭耘門太史所藏王百谷本,「煥」字具全,有金孝章題簽、顧云美書釋文者,已是明朝拓本,則此似是宋拓矣?!督鹗淖钟洝芬渡綎|通志》云:「近掘地得之?!谷坏刂舅d金石,其系述久近,亦不盡可憑,安知非宋時已出,而洪、婁未之見耶?』與翁氏同時之桂馥有《宋拓漢蕩陰令張遷表頌》一跋,亦云:『然字畫豐腴,筆勢渾穆端嚴,與復(fù)所得新出土之明整本者霄壤之殊。此有宋人馬和之「和之」二字印,元人歐陽元印、鐵笛道人印,靡不精妙,定為漢刻宋拓?zé)o疑矣?!?br> ![]() 張遷碑(朱翼盦舊藏本) 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翁方綱僅依『煥』字全本而定為宋拓,進而推測為宋時已出,毫無根據(jù),純屬臆斷,亦為『不盡可憑』之說也。桂氏所跋之『宋拓本』,今未見,上鈐歐陽玄、楊維楨諸印亦無從考訂其真?zhèn)巍H黄渌^『有宋人馬和之「和之」二字印』者,今存馬氏畫作上均未見之,當(dāng)存疑,其定為宋拓亦可疑也,不足為據(jù)。又張廷濟云:『《漢蕩陰令張公方碑》,惟「東里潤色」四字殘闕,若「東里」二字全者,則明以前拓也?!晃掏樢嘣疲骸焊佣拢糜^祝少英藏宋拓《張遷碑》,乃寶山印氏漚天閣故物。』 以今存《張遷碑》拓本考之,故宮博物院藏朱翼盦舊藏本即是印氏漚天閣故物,『東里』二字亦全,乃明初拓本,亦是目前存世最早拓本,已為學(xué)界所認可。蓋清人所謂『宋拓』『明以前拓』者,或為溢美以增其值,厚古薄今,約略言之,不可盡信。 又有謂元時出土者,如歐陽輔云:『楊文貞跋云:「字畫文詞皆古雅,在今東平州學(xué)?!谷可皆疲骸复吮院蟪觯释旰??!谷晃呢懸寻?,則至遲亦元世出現(xiàn)也?!淮酥刑峒暗臈钗呢懠词敲鞒跷膲喝龡睢恢坏臈钍科?。楊氏《東里續(xù)集》卷二十中有『漢谷城長張君碑』一條,是迄今為止最早涉及《張遷碑》的文獻,其曰:『右《漢谷城長張君碑》,未有碑額,蓋中平二年其故吏所立,文辭字畫皆古雅。碑在今東平州學(xué)。余得之宗丈東平州守季琛先生之子民服云。』 ![]() 寶熙等題簽《張遷碑》(朱翼盦舊藏本) 『季琛先生』即楊玚,字季琛,明初時曾官東平州太守。其子楊黻,字民服。楊士奇何時獲贈《張遷碑》拓本?程章燦先生據(jù)楊士奇所撰《衛(wèi)府右長史楊君墓志銘》(即《楊黻墓志》)考證,楊黻曾于永樂二年(一四○四)侍父東平,則楊士奇得到《張遷碑》拓本亦當(dāng)在是年前后,不確。楊士奇在《楊黻墓志》云:『永樂甲申,侍父官東平,舉中山東鄉(xiāng)試。明年,中禮部會試,廷試賜進士出身。逾年,擢四川道監(jiān)察御史,授承事郎?!虎喽凇顿阆洝分杏衷疲骸合壬ㄖ笚瞰`)洪武中舉,文學(xué)贊邑于淛。永樂初,用薦者升南海知縣,改濟陽縣,又升東平知州,改莒州。洪熙初,言于朝,乞致其事歸,不聽,升衛(wèi)府長史?!弧顿阆洝分兴鰲瞰`仕履甚詳,然玚『永樂初』始為南海知縣,何以有楊黻『永樂甲申侍父官東平』之說?顯與《墓志》所記相矛盾。 ![]() 許誥題《張遷碑》(朱翼盦舊藏本) 考解縉《楊氏重修祠堂記》云:『永樂二年甲申八月初吉,楊氏之賢季琛以舊臣膺京兆之舉,作令南海。』清修《濟陽縣志》卷六亦云永樂四年楊玚始任濟陽縣令,『律身廉潔,撫民有術(shù),升東平知州』。故可知永樂二年時,楊玚任南??h令(楊士奇《送宗老季琛詩序》即作于此時),永樂四年改任濟陽縣令,后因政績突出而升東平州守。又楊士奇《北京紀行錄》謂永樂十二年(一四一四)九月奉詔北行途中,『東平郡守季琛入舟見問』,則此時楊玚已任東平太守之職矣。再者,《江西通志》《吉水縣志》均記楊黻于永樂甲午(一四一四)中舉,次年中進士。楊士奇亦云『永樂乙未,族人忠襄公九世孫東平知州之子民服舉進士在京師』,『永樂乙未』即是永樂十三年(一四一五)。由是知《楊黻墓志》中所謂『永樂甲申』,實為『甲午』之誤。即楊黻應(yīng)于永樂十二年(一四一四)侍父東平,明年入京試中進士,此時有機會與楊士奇相交往,且二人感情甚篤, 楊士奇曾贊其『泊然無他嗜好,惟志學(xué)問』,并親為楊黻借國子監(jiān)所藏《晉書》書板刊印贈之。永樂十四年(一四一六),楊黻出任四川道監(jiān)察御史。楊士奇在跋《張遷碑》時僅稱楊黻為『民服』,未及其官職,故楊士奇得到《張遷碑》拓本應(yīng)是在永樂十三年楊黻中進士至十四年出任四川之前在京期間。 然楊士奇得到《張遷碑》拓本時,上距元明更替尚有近五十年時間,歐陽輔以楊士奇之跋而斷言《張遷碑》『至遲亦元世出現(xiàn)』,稍顯武斷。現(xiàn)存元人文獻中無任何有關(guān)《張遷碑》之記載,因此若無新的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我們只能暫時斷定《張遷碑》是在明初時發(fā)現(xiàn)。 其余清人以后著錄,多依《山東通志》所謂『近掘地得』之語, 而籠統(tǒng)記為『明時出土』或『近世出土』『晚出』等,過于寬泛,此不贅列。 二 《張遷碑》在明代之流傳 繼楊士奇題跋之后,明代較早詳細著錄《張遷碑》的金石學(xué)著作當(dāng)屬都穆《金薤琳瑯》,除抄錄碑文外,都氏跋云:『此碑予官京師時,嘗于景太史伯時處見舊拓本,不及錄,近得之友人文徵仲。按《隸釋》云:「東漢及魏其碑到今不毀者十才一二,凡歐、趙《錄》中所無者,世不復(fù)有?!褂枭ニ螖?shù)百年,而此本兩見。歐、趙《錄》中蓋未嘗載,《隸釋》并《隸續(xù)》亦無其文,《通志·金石略》所載碑目雖多,然亦未之及。乃知昔人之言,未必可信。而舊物之在天壤間者,固不可盡謂之無也?!欢寄鲁跻姟稄堖w碑》拓本于何時?程章燦先生僅依都氏生平及跋語而記為『十六世紀』初,較為籠統(tǒng)。 ![]() 陳寶琛等跋《張遷碑》(朱翼盦舊藏本) 都穆,字玄敬。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弘治十二年(一四九九)進士,授工部主事,歷禮部主客司郎中。正德七年(一五一二)上書乞歸,許之,加太仆寺少卿,仍官禮部。翌年,奉使陜西,正德九年(一五一四)致仕歸田,絕跡公府,放情山水,著書為業(yè)。都穆跋中的『景太史伯時』即景旸,字伯時。正德三年(一五○八)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儀度端整,不阿附逆豎,名重士林。正德十一年(一五一六),遷國子司業(yè),后改左春坊左中允。正德十六年(一五二一),母憂去位,嘉靖三年(一五二四)服除北上,病卒途中。因古時尊稱翰林為『太史』,故可知都穆于景旸處獲觀《張遷碑》舊拓當(dāng)是在正德三年至七年之間。都穆告老歸家后,與吳中士人交往甚歡,文徵明亦是其中之一,故有機會從文氏手中獲贈《張遷碑》拓本。據(jù)李玉奇先生考證,『《金薤琳瑯》成書并初刻當(dāng)在正德九年至十二年即一五一四—一五一七年之間』,則都氏獲贈《張遷碑》拓本并錄文題跋亦當(dāng)是在此時。 ![]() 清桂馥跋《張遷碑》(朱翼盦舊藏本) ![]() 李威跋《張遷碑》(朱翼盦舊藏本) 關(guān)于《張遷碑》在明代的流傳問題,程章燦先生表示懷疑,認為『從楊士奇《東里集》到都穆《金薤琳瑯》,其間相隔一百年,時間之長,頗令人感到意外』,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楊士奇、都穆皆未見碑額和碑陰,而明人對《張遷碑》的稱呼又各不相同,或稱『漢谷城長張君碑』,或『漢蕩陰令張遷碑』,或『張蕩陰碑』等,進而推斷此碑在明代流行不廣。第二,明代比較著名金石學(xué)者如趙均(《金石林時地考》)、趙崡(《石墨鐫華》)及郭宗昌(《金石史》)等人沒有提及此碑,讓人覺得有些蹊蹺。第三,雖然都穆稱拓本得自著名書法家文徵明,但在文氏文集中未有只言詞組提及《張遷碑》,因此對此碑的身世來歷乃至其真?zhèn)涡纳筛]。然綜而觀之,程先生所謂之疑點,皆不成立,試逐條辨證如下。 ![]() 褚逢椿跋《張遷碑》(朱翼盦舊藏本) ![]() 郭紹高、高麟跋《張遷碑》(朱翼盦舊藏本) 第一,楊士奇、都穆所得皆是《張遷碑》拓本,未見原碑,然拓本中碑額、碑陰失拓者比比皆是。究其原因,蓋宋代以來金石學(xué)者以碑刻考證經(jīng)史為主,而碑額及陰信息量較小,故嘗忽略,拓工亦如棄弁髦,趙崡《石墨鐫華》即云:『今摹碑者多不摹額,是一恨也?!贿@種現(xiàn)象直至清末亦如此,葉昌熾云:『余所見墨本能拓陰者,十不得四五。拓額及兩側(cè)者,猶難得。若兼拓額之左右蟠螭,則更絕無僅有。故非親至碑下,摩娑古人制作之精,未由得見?!还蚀?,楊、都二人未見碑額及碑陰實屬正常。當(dāng)然,也并不是所有明代人都沒有見過《張遷碑》碑額。稍晚于都穆的明代藏書家郎瑛即在《七修類稿》中謂『漢谷城長蕩陰令張君表頌碑載』云云;其后盛時泰在《蒼潤軒碑跋記》(又名《玄牘記》)中也著錄為『漢故谷城長蕩陰令張君壽頌』,下注『篆額』;明人孫楨《石云先生金石評考》中亦有『跋漢故谷城長蕩陰令張遷碑』一條,足可說明郎、盛、孫所見已是碑陽全拓本,并依碑額著錄《張遷碑》名。最早著錄碑陰者是清人葉奕苞,前如明代諸家及顧炎武、孫承澤皆未提及碑陰問題,或未見也,或不足論也。又,古人在著錄書畫作品及碑拓時,名稱多不統(tǒng)一,未有定名。如眾人皆知之漢代名刻《石門頌》,歐陽修《集古錄》記為『后漢司隸楊君碑』,趙明誠《金石錄》記為『漢司隸楊厥開石門頌』,洪適《隸釋》目錄中記為『司隸楊君石門頌』,而正文中則又改為『司隸校尉楊孟文石門頌』,王象之《輿地碑記目》記為『漢司隸校尉楊君頌』,又記為『永平間石門記』,類此者多也,足見明人著錄《張遷碑》出現(xiàn)名稱相異之情況,亦是常情,至今亦如是,何疑之有?若以程先生之標準,豈《石門頌》亦可疑耶?另外,據(jù)筆者統(tǒng)計,明代金石學(xué)衰寂,相關(guān)著述亦不多見,而著錄《張遷碑》者即有十五家之多,何來流行不廣之說? ![]() 汝蘭跋《張遷碑》(朱翼盦舊藏本) ![]() 明徐誥跋《張遷碑》(朱翼盦舊藏本) 第二,程先生以趙均、趙崡、郭宗昌諸家未錄《張遷碑》為可疑,蓋襲自孫承澤『而近代人如秦中趙崡及郭宗昌搜訪舊碑亦不之及,何也』之語,而又無故累及趙均。然趙均《金石林時地考》卷上『山東』部分即著有『漢谷城令張遷碑』,下注保存地點『東平縣學(xué)』, 雖然『谷城長』誤為『谷城令』,但已明見程先生查考文獻之闕失以及趙均之無辜也。按,郭宗昌『平生喜談金石之文』,『蓋迂僻好異之士』,《金石史》二卷『所載止五十種』,漢碑僅十種,而唐碑則近半矣,其不錄《張遷碑》,或未見之,無可厚非。孫承澤對郭氏《金石史》『深不滿之,然承澤作《庚子銷夏記》,其論列諸碑,實多取此書之語』, 其言豈可輕信?又趙崡極仰慕都、楊二公所著之體例, 其撰《石墨鐫華》,雖自稱『所收過于都穆、楊慎』,共錄歷代碑刻二百五十三種,然漢代僅十二種,多為唐、宋、元時物,明人好異尚奇、譎誕取名之陋習(xí),于此可窺也。其中失漏頗多,亦大可不必對古人求全責(zé)備,正如四庫館臣在《提要》中所云:『至所載古碑,頗多未備,則由崡本貧士,其力止于如斯。觀附錄二卷所載三記及詩,其求索之勞,亦云備至,不必以掛漏為譏矣。』 ![]() 程庭鷺跋《張遷碑》(朱翼盦舊藏本) ![]() 王云、汪大燮跋《張遷碑》(朱翼盦舊藏本) ![]() 171清 翁同龢、劉廷琛跋《張遷碑》(朱翼盦舊藏本) 第三,程章燦先生以《張遷碑》『書法之珍稀』,『以文徵明對書法的精鑒』,而不見文氏有任何論及,遂疑此碑來歷不明。毋寧說《張遷碑》,傳世漢碑種種,檢索被程先生譽為『最為全備』周道振輯校之《文徵明集》,又豈有一言論及漢碑者?不知程先生對此又如何解釋?宋代金石學(xué)興起,但多注重鐘鼎、石刻之歷史文獻價值,鮮有談及書法或直接師法魏晉以前碑刻者。至明代,金石學(xué)衰落,未有建樹,諸家多承宋賢體例,或只存碑目,或抄錄碑文,或訂證文詞,或考證史籍,談?wù)摃ㄕ咭圊r。略懂中國書法史者皆知,明代刻帖流行,『帖學(xué)』占據(jù)主導(dǎo)地位,『二王』、唐宋元諸賢之楷、行、草書成為明人學(xué)書典范。隸書因其已退出實用舞臺而從宋代以后即日趨沉寂,鮮有能者,明時亦然。偶有書寫隸書者,亦以唐隸為尚,師法不古,雖有自稱取法『漢隸』之說,亦是以《熹平石經(jīng)》《受禪表》等平正、規(guī)整者為主,即使《張遷碑》『文辭字畫并古雅』,也并未入明人之『法眼』。文徵明雖以書名世,掌領(lǐng)明代書壇數(shù)十年,亦難脫離時代之束縛,其未論及《張遷碑》,亦在情理之中。對《張遷碑》書法大加贊譽,須到清代『碑學(xué)』興起之時,對比明、清時人關(guān)于《張遷碑》的題跋,我們就可以明晰其中之差別,此不贅言。 ![]() 倉兆彬等題簽《張遷碑》(明末清初拓本)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綜而論之,就《張遷碑》在明代之流傳問題,尚無明顯可疑之處。程章燦先生即以『志疑』為名,已先入為主,致有疑鄰竊斧之嫌也。 三 《張遷碑》的保存 從文獻記載來看,《張遷碑》自發(fā)現(xiàn)之后,一直保存在東平州儒學(xué)(今東平縣城東北隅大學(xué)街文廟舊址)明倫堂前。日軍侵華占據(jù)東平時,曾對《張遷碑》垂涎三尺,但因碑體過大,難以搬運,又屈于抗日軍民的壓力,沒有盜走。然因戰(zhàn)亂兵災(zāi),文廟內(nèi)一些房屋倒塌,《張遷碑》被埋于土石之中。一九五六年,東平縣政府撥???,將《張遷碑》從廢墟中挖出,移立東平縣人民政府禮堂后,建碑亭保護,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一九六五年,泰山管理處將《張遷碑》運到泰安岱廟,立于炳靈門內(nèi)左側(cè)面北,外置玻璃罩保護。一九八三年,又移至岱廟修復(fù)的東廊房內(nèi),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直到今日。 ![]() 張遷碑(明末清初拓本) 局部 方若《校碑隨筆》曾云:『海豐吳氏藏「東里潤色」四字未泐本,惟「東」字少損,「潤」字「門」處少損。光緒十八年壬辰毀于火,常熟翁氏摹刻之,神氣全失。』此語引起歐陽輔的誤解,其在《集古求真》中云:『光緒十八年石毀,拓本漸可貴重,常熟翁氏有翻刻本?!缓髞碛衷凇堆a正》中予以糾正:『前據(jù)《校碑隨筆》所云,石已毀,翁氏有重刻本。今估人多持拓本求售,石肆亦多有之。審其形跡,實拓自原石,追問估人,俱云石在,故售價亦廉。翁氏亦未重刻,因石印《翁松禪手札》中有「臨摹此碑」之語,吳氏遂以為模刻爾。』 ![]() 張遷碑(明末清初拓本) 局部2 讀方氏跋文可知,其所謂『毀于火』者,實是吳子苾所藏之拓本,與原碑無關(guān)。翁同龢也確實有《張遷碑》木刻鉤摹本傳世,翁氏于其后跋云:『壬辰秋(光緒十八年)聞吳萸生家火,藏書悉毀,此碑亦燙為灰塵,吾意欲以鉤本錄鋟諸木,留真影與人間也。』又跋云:『吳子苾藏本從李印若假得,用油素雙鉤?!粴W陽輔未細讀方若原文,斷章取義,卻歸咎于方氏,已為無理;而又求證于賈人,以表其嚴謹,又致『翁氏亦未重刻』之誤,一錯再錯,令人噴飯。 (本文作者系渤海大學(xué)藝術(shù)與傳媒學(xué)院碩士研究生導(dǎo)師)
(期刊責(zé)編:李向陽) (網(wǎng)站責(zé)編:簡 瓊) 歡迎訂閱《榮寶齋》2015年3月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