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四位本可以一統(tǒng)天下卻放棄了的人
趣味歷史人文小知識
選擇就像是人位于一個岔路口.走哪條路都要靠他自己的決策.命運不是機遇,而是選擇.--J.E.丁格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選擇決定命運。
古代歷史上有三個人,都有力量一統(tǒng)天下,卻都放棄了。
第一“楚霸王”項羽。
項羽在滅秦之后,本可以在“鴻門宴”殺死最大的潛在對手劉邦,學習秦始皇,在咸陽稱帝,
繼承秦始皇的帝制體制,順應歷史潮流。
項羽卻因“婦人之仁”放過劉邦,而且逆歷史潮流而動,分封諸侯。
最后被劉邦的大將韓信“十面埋伏”“四面楚歌”圍于垓下,最終“霸王別姬”烏江自刎。
一代英雄,身死國滅。
錯誤的選擇帶來的是悲劇的結果。
第二“兵仙”韓信。
韓信在公元前206年被劉邦拜將之后,百戰(zhàn)百勝。
韓信出陳倉、定三秦、擒魏、破代、滅趙、降燕、伐齊,直至垓下全殲楚軍,無一敗績,天下莫敢與之相爭;
漢家天下,基本上是韓信平定的。
本來韓信在殲滅項羽大將龍且率領的二十萬楚軍,滅齊之后。
此時劉邦和項羽相持不下,韓信幫劉邦則劉邦勝,幫項羽則項羽勝。
韓信有了一個最好的時機,自立。
進可以一統(tǒng)天下,退可以天下三分。
韓信說項羽是“婦人之仁”其實韓信自己也是“婦人之仁”,因劉邦的知遇之恩和情義,沒有判漢自立。
最終韓信被呂后殺于鐘室,誅滅三族。比項羽還慘。
韓信難道是“兵仙”就無知人之明,看不到劉邦的真面目?
第三"南朝第一帝"宋武帝劉裕
東晉末年,起自寒門的劉裕對內(nèi)平定孫恩和桓玄,消滅桓楚、西蜀、盧循、劉毅、司馬休之等割據(jù)勢力,使南方出現(xiàn)百年未有的統(tǒng)一局面;
統(tǒng)一南方后,劉裕開始義熙北伐(公元416~418年)。義熙十三年(公元417年)八月,北伐大軍攻占長安,后秦滅亡。后秦滅亡之后,北方只剩下北魏和赫連勃勃的大夏。本來劉??梢砸还淖鳉猓绫蔽汉痛笙?。
這時卻傳來一個消息,劉裕留守東晉控制東晉朝廷的劉穆之死了。
皇帝夢凌駕于統(tǒng)一大業(yè)的劉裕留下12歲的兒子劉義真留守長安,自己回東晉奪取皇位,開創(chuàng)了宋。
劉裕走后,赫連勃勃奪取了長安,義熙北伐失敗。
劉裕本可以一統(tǒng)天下,卻為了奪取權利,放棄了這個機會。
為什么不可以先統(tǒng)一天下,再回去奪取東晉政權呢?為什么要用1個12歲的孩子為主將呢?
第四 曾國藩
曾國藩率領湘軍,撲滅太平天國之后。
此時曾國藩身兼兩江總督、欽差大臣、協(xié)辦大學士數(shù)職,手握江蘇、浙江、安徽、江西四個膏腴之省的軍權,手下有數(shù)十萬湘軍。
門生故吏遍布天下,全國八名總督,有三名都出身湘軍,十五名巡撫中有七個都曾是他的弟子或者和他關系密切。
左宗棠的楚軍,李鴻章的淮軍,跟曾國藩的湘軍為當時大清朝最強大的三支武裝力量。
左宗棠,李鴻章和曾國藩極有淵源,而且同為漢人,曾國藩完全可以通過運作,一舉推翻清朝,建立一個新的王朝。
面對湘軍部將跟無數(shù)人的勸進,曾國藩寫下了“倚天照?;o數(shù),流水高山心自知”兩句話。
解散了大部分湘軍,繼續(xù)為清朝服務,讓清朝繼續(xù)延續(xù)了五十多年,
其實,滿清貴族集團已經(jīng)完全腐朽,如果曾國藩順應歷史潮流,建立一個新的國家,沒有滿清貴族干擾的洋務運動,將有極大可能取得成功,而不會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