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幾天寫了一篇《古詩詞用典的忌諱》,其中引用了李商隱的這首七律《淚》。今天以我個人的一點淺薄認識,剖析一下這首詩,看看古人的作品中都使用了那些技巧,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如果只看到表面漂亮的羽毛,是不會清楚鳥兒是怎么自由翱翔的。先看一下這首詩: 七律 淚 李商隱 (唐) 永巷長年怨綺羅,離情終日思風波。湘江竹上痕無限,峴首碑前灑幾多。 人去紫臺秋入塞,兵殘楚帳夜聞歌。朝來灞水橋邊問,未抵青袍送玉珂。 一、主題 不看詩的題目,只從詩的本身來看,能夠看明白作者要表達什么是基本的要求。如果看完了全詩不知道作者寫了些什么,或者看完全詩后再結合題目還是云里霧里,那基本可以認為作者是兩種人:一種是李商隱似的高手,一種是自己也不知道怎樣表達的庸手。 李商隱這首詩寫的是淚,通過前邊幾句對于不同淚水地描寫,最后“未抵”二字揭開面紗,反襯出作者真實意圖:都不如我的淚水。古人云“詩無達詁”,但不妨礙我們看到這首詩的前面都是鋪墊,主題是最后一句:未抵青袍送玉珂。 至于主題創(chuàng)作的原因背景、主題是不是高大上,我們這里不是課堂上賞析詩詞,不用去考慮,只需要看到作者表達主題的方式即可。 二、章法 在章法上這首詩里不同于一般律詩的起承轉合,前邊六句用古人事似賦實興,華麗地鋪排開來。全詩要害處放在最后,尾聯(lián)一句話分作兩句說,末句用“未抵”二字轉折振起并戛然而止。 這種末句反轉的手法在絕句中專有此例,王漁洋的絕句十二法第八種專門提到過,但用在八句的律詩上似乎頭重腳輕。俞陛云在其著作《詩境淺說》中認為這首詩在章法上是“七律中創(chuàng)格也“。 三、句法 1、 一句分作兩句 上面說過最后兩句可以看作一句,正是古人句法之妙?!背瘉礤彼畼蜻厗枺吹智嗯鬯陀耒妗耙馑际恰安蝗缥以阱彼畼蜻吽蛣e好友 ”之意,詳細一點解釋:前邊種種淚水也不如我(青袍借代送客之人)今天早晨在灞水橋邊問詢送別好友(玉珂借代遠行的人)的淚水(珍貴或傷痛或…….)。 古人詩多見此類十四字句和十字句,如陳陶的《隴西行》: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深閨夢里人;劉禹錫《蜀先主廟》:凄涼蜀故妓,來舞魏宮前。 2、 四平頭之嫌疑 “四平頭”是清代紀昀等人認為語法上的詩病,律詩中開頭部分連續(xù)四次使用詞性或者結構相同詞語,被稱作“四平頭”,但是這種情況在唐詩中并不少見,杜甫的詩中也沒有避免,可見唐朝人似乎不以為然。 李商隱這首詩前四句開頭四個字分別是:永巷、離情、湘江、峴首,多少有一點嫌疑,不過李的第三四句開頭應該是四個字的詞語:湘江竹上、峴首碑前。 3、句法多樣 A、一首詩在句式結構上不可太雷同,詩句的結構如同砌磚,最好相互交錯,避免從上到下都和儀仗隊一樣橫平豎直。如第二聯(lián)是43結構:湘江竹上-痕無限,峴首碑前-灑幾多;第三聯(lián)是22111或2212結構:人去-紫臺-秋-入塞,兵殘-楚帳-夜-聞歌;第七句是241:朝來-灞水橋邊-問;第八句是2212:未抵-青袍-送-玉珂。 B、不一定非要用很復雜的句子,但是從語法結構上來說也盡量避免雷同。例如首句“永巷長年怨綺羅,離情終日思風波“是主謂賓結構(永巷借代宮娥做主語);“湘江竹上痕無限,峴首碑前灑幾多“是狀語加主謂結構;”人去紫臺秋入塞,兵殘楚帳夜聞歌“可以看作是主謂賓加時間狀語,也可以看作是狀語加主謂賓或者雙狀語加動賓。 例如李商隱的《隋宮》,前面六句基本是2212,而且后面三個字全部都是動賓結構,少了些變化。 紫泉-宮殿-鎖-煙霞,欲取-蕪城-作-帝家。玉璽-不緣-歸-日角,錦帆-應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無-螢火,終古-垂楊-有-暮鴉。 地下若逢陳后主,豈宜重問后庭花。 四、字法 作詩下字“準“是本分,下字”奇“是本事。老杜曾經(jīng)有一首詩因為書本殘缺少了一字“身輕一鳥( ),槍急萬人呼”。被人猜了半天,有人說 “疾”,有的說 “落”,有的說用“起”,有的補“下”,還有的說用“度”, 后來一本完整的書一看,杜甫用的是“過”。 這個故事常常和“春風又綠江南岸“被用來說明練字的重要。 李商隱此詩最需注意的字是末句的“抵“,這不僅一句詩的詩眼,更是整首詩的點睛之筆。 首聯(lián)用的怨和思沒有太出奇的地方,不過“思“這個字需要特別注意,一般這個字作名詞是去聲,作動詞是平聲,好像在中晚唐時期就不太區(qū)分了。李商隱在另一首詩也把這個字用作去聲的動詞”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一般認為古人不分什么介詞、動詞、名詞,只分實詞和虛詞,實詞是名詞,其他的是虛詞。大部分練字是指虛詞,特別是現(xiàn)在我們所說的動詞或者其他詞性活用為動詞。 五、用典 古人有“通訓詁 、 明典故”之說,讀詩必須讀懂典故,作詩需要善于使用典故。李商隱詩中用典多而不亂,自有其法度,我們看看這幾個流淚的區(qū)別: 永巷長年怨綺羅,離情終日思風波。湘江竹上痕無限,峴首碑前灑幾多。人去紫臺秋入塞,兵殘楚帳夜聞歌。 第一句說的是宮娥失寵(如把史記戚夫人故事作為暗典,此處不僅是失寵的淚水,更暗示了殘酷的宮廷斗爭下驚懼的淚水),第二句是情人憶遠(不算用典)。第二聯(lián)兩個典故都是為他人落淚,娥皇女英哭丈夫之死,百姓是哭父母官羊祜之亡;第三聯(lián)里的典故王昭君和項羽、虞姬是哭自己。手法有明典有暗典,人物形象有上層有下層、有男有女,感情上有兒女情長有英雄末路,有生離有死別,各不相同。 另外,雖然所有的典故都和淚水有關,但是李商隱作詠物詩還是有意地避開了詩題“淚”這個字。 六、借代與語碼 不說寒士和富貴之人,而以形象的青袍和玉珂來代替,這首修辭方式叫做借代。另有紫臺代替宮殿、朝廷甚至祖國,冷宮中的妃子用永巷代替等。 葉嘉瑩先生講詩詞引入了文化語碼的概念:“一個語言被這些詩人、文人使用得很久了,它就變成了一個code,變成一個語碼……“。 比如李商隱詩中的物象湘江竹、峴首碑這類詞語都算是大家共知的語碼,這完全不同于”青州從事“一類的生硬的”借代“。這一類形象背后隱藏的不僅是典故和簡單的物象名詞,更多的是一種感情。所以名詞的選用和動詞的練字一樣,也反映了詩人的語言駕馭能力。 結語 結尾處還是引用袁枚的這句話: “用巧無斧鑿痕,用典無填砌痕,此是晚年成就之事。若初學者,正要他肯雕刻,方去費心;肯用典,方去讀書。” 初學詩要肯雕琢,善變化,多讀書,善用典。待到功夫漸深,雕刻的痕跡會越發(fā)的化于自然,這叫做“用巧無斧鑿痕、用典無填砌痕”?!兜赖陆?jīng)》也說過:"大直若屈,大巧若拙“, 假如某人天生就能如此,他要么是天才,要么是傻子,大部分人還要經(jīng)過進去和出來的過程,練書法也是這樣吧。 道聽途說,莫要當真。 @老街味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