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說孩子是為了與你互訓而來的?
假如列一張“父親的職責清單”會包括什么呢? 兒孫自有兒孫命,就是說你操心太多、規(guī)劃太多最后都難如你所愿。 生個孩子,給自己勵志,把孩子當成個“勵志孩”就對了。 “我的書包呢?我的襪子呢?我的手機呢?今天吃啥?”這些都是孩子問媽媽的問題。而問爸爸的問題永遠只有一個:“爸,我媽呢?” 《爸爸去哪兒了》這類節(jié)目的火爆也說明了家庭中父親角色的缺失——除了掙錢,基本是多余的。 那如果,我們列一張“父親的職責清單”會包括什么內容呢? 當然換尿布這類事父親好象幫不上忙,不僅自己手忙腳亂,還會遭別人白眼;做飯也不擅長,基本都是臨時救一下急;接送孩子呢,又沒空。但是,父親有更重要的事可以做,比如幫助孩子發(fā)揮潛能。與母親的角色不同,父親基本擅長以下方面: 01 男性更喜歡冒險
所以帶孩子冒險是父親的職責,哪怕在黑夜中穿過一次玉米地。 02 男性更愛運動
所以帶孩子騎共享單車繞城一圈,是個不錯的選擇。 03 男性修東西是一把好手
所以換燈泡這事成為婚戀連續(xù)劇中男性表白的好橋段。不會換燈泡將來孩子連媳婦都找不著。 04 男性探索精神比較強
所以可以拆一件家里的家具或電器再把它組裝起來,就當這是孩子的超級玩具了。 05 男性傾向于自立
詩人北島有一首寫父親的詩:“你召喚我成為兒子,我追隨你成為父親?!钡睄u和他的父親肯定不一樣,雖然兩人有很多相似性,這種相似性只是因為習慣和言傳身教導致的。 本質上,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是你們夫妻二人之外“獨立的第三方”。所以說兒孫自有兒孫命,就是說你操心太多、規(guī)劃太多最后都難如你所愿。 關于孩子性格的養(yǎng)成,在《肖鋒的書單》中的《自下而上》一書中有詳細分析。有的孩子完全不像他爹,也不如爹所愿,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這太正常不過了。 智慧的所羅門國王生出個敗家子,諾獎獲得者的孩子讀書不靈,諸如此類的現(xiàn)象太多了。但那又怎樣?我有個觀點,孩子來到這個世上是來訓練你的。 在我的《個人晉級20條》中我曾說,生個孩子,給自己勵志,把孩子當成個“勵志孩”就對了。今天我把這種觀點再推進一步,就是孩子當成是為你互訓而來的一個獨立的對手。 所謂的互訓概念,不是指修辭關系,而是指父子或母女互為訓練、修煉對象,共同長進。就像是人和小麥,男人和女人,人類和人工智能,你和手機,都可以是互訓關系,共同長進,共同進化。 為什么說孩子是為了與你互訓而來的? 首先,孩子能讓你成為一個完整的個體,成為一個成熟的人。很多人都是自己當上父親之后,才能夠更深刻的理解自己的父親。 其次,孩子是你的對手,甚至是你的對頭,他是上帝派來試煉你的,磨練你,成就你的。所以不要對熊孩子說三道四,那是在磨煉你的耐性。不要怪孩子,熊孩子有你一半責任。 第三,他告訴你,從他的角度看世界是什么樣的。讓你有一個對這個不斷更新迭代的世界有個更完整的認知模式。所以要向下學習,向孩子學習。 生個孩子,讓他跟你一同進化,一同升級,難道不是對你最大的獎賞嗎?就像一個人工智能逼你奔跑一樣。 所以,父親節(jié)到了,在孩子跟你說“謝謝”的同時,其實你也應該跟孩子說一聲“謝謝你啦,讓我成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