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 是由蒼白(梅毒)螺旋體引起的慢性、系統(tǒng)性性傳播疾病。主要通過性途徑傳播,臨床上可表現(xiàn)為一期梅毒、二期梅毒、三期梅毒、潛伏梅毒和先天梅毒(胎傳梅毒)等。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中,列為乙類防治管理的病種 土茯苓 來源產(chǎn)地 《中藥大辭典》 為百合科植物土茯苓的根莖。秋末冬初采挖,除去蘆頭及須根,洗凈泥沙,曬干,或切片曬干。 生長于山坡、荒山及林邊的半陰地。分布安徽、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等地。主產(chǎn)廣東、湖南、湖北、浙江、四川、安徽等地,此外福建、江西、廣西、江蘇等地亦產(chǎn)。 炮制 《中藥大辭典》 用水浸漂,夏季每日換水1次,春、秋每2日換水1次,冬季可3日換水1次,防止發(fā)臭,以泡透為度,撈出切片,及時干燥。 性味功效 《玉楸藥解》黃元御 味甘,氣平,入足少陰腎經(jīng)。利水瀉濕,燥土健中,壯筋骨而伸拘攣,利關(guān)節(jié)而消壅腫,最養(yǎng)脾胃,甚止泄利。 土茯苓燥土瀉濕,壯骨強筋,止泄斂腸,極有殊效。善治癰疽瘰疬,楊梅惡瘡。 歸經(jīng) 《玉楸藥解》 歸腎經(jīng) 《中藥學(xué)》 凌一揆主編 土茯苓 (《本草綱目》) 【性味歸經(jīng)】甘、淡,平。歸肝、胃經(jīng)。 【功效】解毒,除濕,利關(guān)節(jié)。 【應(yīng)用】 1.用于梅毒或因梅毒服汞劑而致肢體拘攣者。本品有解毒、利關(guān)節(jié)之效??捎幂^大劑量單用或配伍金銀花、白鮮皮、甘草等,如復(fù)方土茯苓湯。 2.用于火毒癰癤、熱淋尿赤澀痛之證。有解毒和除濕熱功效。治瘡毒多與銀花同用;治熱淋可配伍木通、蒲公英、篇蓄等。 【用量】1560g。 張秉成《本草便讀》 土茯苓 利濕分消。皆謂邪留下部。舒筋定痛。多因毒伏經(jīng)中。以能制輕粉之留邪。入胃通肝及腎。故為治下疳之良劑。性平味淡而甘??芍烈詮娖ⅰ=暹z糧而當(dāng)谷。(土茯苓一名仙遺糧。味甘淡而平。益脾胃。化濕邪。服之可當(dāng)谷不饑。故有遺糧之名。今人概以治楊梅惡瘡。毒竄筋骨。肌肉潰爛等證。亦不過因土茯苓之味甘淡。甘能解毒。淡可分消。又能益脾胃。使土旺濕除。肌肉自愈之意。非土茯苓可以治瘡也。) 土茯苓治梅毒,解毒240g。 《本草正義》:“土茯苓,利濕去熱,能入絡(luò),搜剔濕熱之蘊毒。其解水銀、輕粉毒者,彼以升提收毒上行,而此以滲利下導(dǎo)為務(wù),故專治楊梅毒瘡,深入百絡(luò),關(guān)節(jié)疼痛,甚至腐爛,又毒火上行,咽喉痛潰,一切惡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