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窯是我國最早作為訂燒貢瓷的官瓷之一,早在唐代早期就已為宮廷燒制貢瓷?!对涂たh圖志》記載:“開元中河南貢白瓷”直至五代,邢窯一直為宮中燒制瓷器。邢窯貢瓷產(chǎn)品的特征,是在瓷器的底足內(nèi)刻有“翰林”和“盈”字銘文。 陜西西安唐大明宮遺址、西安唐西明寺遺址、西安唐青龍寺遺址等都出土有“盈”字銘白瓷,在考察邢窯遺址時也采集到了帶“盈”字銘文的細白瓷殘器和瓷片,款字風格如出一撤,說明“盈”字銘白瓷確是邢窯貢瓷。凡刻“盈”字的貢瓷入貢后在宮中不能通用,而是專供皇帝宴私或賞賜之用。這種貢瓷之所以在大明宮、僧侶住所西明寺和青龍寺以及官僚住所新昌坊等遺址中多見出土,原因也在于此。 定窯是繼邢窯而起的以燒制白瓷聞名的窯場。在唐代高等級的皇室墓葬中出土有定窯白瓷,說明定窯也曾被選為貢瓷。例如,唐中宗李顯之太子李重俊墓中隨葬一件定窯熏香用具,胎質(zhì)細膩,釉色潔白潤澤,制作精良,是唐代定窯白瓷中的精品。 晚唐、五代定窯繼續(xù)生產(chǎn)貢瓷,貢瓷中大量出現(xiàn)“官”或“新官”款。唐宋時,與“官”字有關的機構有兩個,一是“太官令”,一是“甄官署”。前者專管皇帝的飲食,后者既要負責供應宮廷用瓷,又要承擔皇帝賜給大臣喪葬用的明器??脊刨Y料表明,除了定窯窯址和窯藏外,唐、五代、北宋和遼的一些皇帝重臣墓中,如1980年在浙江臨安發(fā)現(xiàn)的五代吳越國王錢繆之母水邱氏墓、北京遼趙德鈞窯、赤峰縣遼駙馬衛(wèi)國王墓等都出土過“官”字款瓷器。 這類器物是由“甄官署”定燒,用于皇帝賜給已故大臣的喪葬用瓷。當然“甄官署”定燒的“官”字款瓷器,還可作它用。除定窯外,越窯,耀州窯等也生產(chǎn)“官”或“新官”款器。 金裝瓷器是定窯貢瓷中的新品種,唐宋時期的貢瓷名目里屢有金扣、銀扣和金裝定器等名稱出現(xiàn)。五代吳越國王錢繆之母邱氏墓中出土一套定窯白釉金扣托杯,在杯和托的邊沿均鑲有金扣,胎體輕而薄,釉色潔白光潤,造型規(guī)整,金扣裝飾更顯華貴。在杯和托的外底還印刻“新官”款,證明此器專為王室或官府燒制的“金裝瓷器”。 這一發(fā)現(xiàn)與《吳越備史》、《宋兩朝貢奉錄》以及《宋會要輯稿》等史料記載相符。金裝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掩蓋瓷器口沿無釉,露出胎骨的芒口缺陷,一方面是使器物顯得富麗堂皇,迎合皇家的審美趣味。金裝瓷器早在唐代越窯貢瓷中已出現(xiàn),定窯的鑲扣金、銀、銅裝飾工藝,既是受早年越窯貢瓷的影響而發(fā)展起來的,也是受皇室的器物而大行其道。 貢瓷的生產(chǎn)滿足了宮廷的用瓷需求,但隨著需求的不斷擴大,從越窯。邢窯、定窯等產(chǎn)品眾揀選精品作為“貢瓷”的做法開始捉襟見肘,而且顯示不出帝王“至高無上”的地位。這預示著為宮中直接控制的官窯將應運而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