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發(fā)脾氣是教育的最大死敵,很多家長在和孩子待在一起的時候往往很不注意收斂自己的情緒,很容易就對自己的孩子發(fā)火或者表露出不好的情緒,這當然是一種很不好的行為。脾氣越大,教育的效果就越差。 人的脾氣都有互動性,你發(fā)泄出去的脾氣往往都會加倍反彈回來,如果作為家長你不能好好控制住自己的脾氣情緒,逞一時口舌之快將脾氣都發(fā)泄出去,想一想孩子能從你這里學到什么?除了發(fā)火、實施暴力以外是沒有任何其他好的收益。父母都應該給孩子更多的耐心、寬容和信任空間,用同理心去對待孩子,這樣子才能讓孩子更加容易接受家長的說教和管理,所以要讓好脾氣和我們不斷地相逢。 但是如果已經(jīng)發(fā)完脾氣了那該怎么辦呢?一起去了解下: 1、學會控制情緒 如果你發(fā)了脾氣,別太內疚。要知道無論憤怒、沮喪還是自責,甚至敵意,都是難免的,不需要刻意逃避、壓制或掩飾,而是要坦誠地承認和接納它們。如果我們總覺得自己不該如此,就會更焦慮和緊張,反而不利于情緒的調節(jié)和控制。要知道,“我不該生氣”也是一種不合理的觀念。 2、改變不合理觀念 控制情緒的第一要訣,就是改變自己原來的一些不合理觀點,并且用一些合理的觀點來取代它,比如: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困擾、不協(xié)調,只是彼此意見不合、看法不一致,并不是大難臨頭;孩子從不成熟走向成熟,不是一帆風順的,犯錯誤是孩子成長的必經(jīng)階段,孩子出錯、遇到問題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等等。 當父母采取了這樣一些較合理的觀點時,就容易擺脫不良情緒的困擾,對孩子的言行舉止產(chǎn)生正向的情緒反應,從而能夠采取有效措施了解孩子,給予孩子關懷和支持,為孩子提供一個好的成長環(huán)境。 調整自己說話的聲調,并且傾聽它 說話的聲調能夠傳達人的情緒和態(tài)度信息。試著調整自己說話的聲調,讓它變得沉穩(wěn)和友善。注意聽自己用這樣的語調說話,也能使自己的情緒逐漸變得愉快和穩(wěn)定。 調節(jié)自己的面部和體態(tài)表情,并仔細觀察 面部表情和身體姿態(tài)既能表現(xiàn)人的情緒,也可以影響人的情緒。如果你感到疲倦或心情沮喪,可以面對鏡子,做一些傳達肯定、友善的表情和姿態(tài),比如微笑、輕松的動作等等,也常常能讓自己感到愉快、精神好起來。 如果和孩子聊得不投機,眼看要“踩地雷”,可以暫時打住,或者暫時離開談話的地方,倒杯水、上個廁所什么的。如果不能走開,也可以試著轉換一下話題,強迫自己想想其他事情:回憶一些愉快的片斷,盤算一些其他的事情,諸如明天要買什么東西,房間是不是要重新布置一下,等等,使自己暫時忘掉眼前不愉快的話題。停止對不愉快話題的思考,可以暫時避免產(chǎn)生憤怒、處罰孩子的不合理反應。 3、適當放松 平時可以做一些放松練習,到了真正感到緊張、焦慮和有壓力的時候,這些練習說不定就能派上用場:比如說給自己留出一段時間,獨自安靜地做些事,告訴家里人不要打擾自己。深呼吸做做深呼吸,同時告訴自己“放松,放松”,或者數(shù)著自己的脈搏,對自己說:“慢一些,慢一些……” 4、學會幽默 遇到挫折、沮喪的事情時,努力換個角度,用夸張的方式來想這件事情,開開自己的玩笑。收集一些滑稽的卡通圖片,貼在隨時可以見到的地方,心情不好的時候看一看,或者讀一些笑話。幽默有趣的事情能讓自己愉快起來。 相信世上沒有完美無缺的人,在孩子面前,以幽默的方式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承認自己的錯誤,不僅能讓自己輕松起來,而且能把一種坦然、放松的處世態(tài)度傳達給孩子。 人吃五谷雜糧,豈無七情六欲?要想置身世外做神仙,難哪!不過,控制情緒,并不是要父母壓抑或掩飾自己的情緒,而是要盡量避免或減少因自己的不良情緒而產(chǎn)生的不適當?shù)慕甜B(yǎng)行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