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淋巴細胞是正常機體免疫系統(tǒng)功能最重要的一大細胞群,在免疫應答過程中,淋巴細胞發(fā)育成為功能不同的亞群。各亞群的數(shù)量和功能異常時會導致機體免疫紊亂并產(chǎn)生病理變化。淋巴細胞亞群分析是檢測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功能的重要指標,它可以反映機體當前的免疫狀態(tài),并可以輔助診斷某些疾病(如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惡性腫瘤、血液病、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等),分析發(fā)病機制,觀察療效及判斷預后有重要意義。 參與免疫應答的細胞分為三類: 1、淋巴細胞主要有T、B、NK等,在免疫應答中起核心作用 2、單核-巨噬細胞包括單核細胞和巨噬細胞,在免疫應答中起輔佐作用 3、其他免疫細胞包括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肥大細胞、血小板等,參與免疫效應。 淋巴細胞是構成機體免疫器官的基本單位,包括許多形態(tài)相似而功能不同的亞群,功能和表面標志各不相同,具有明顯的異質性。淋巴細胞表面具有可供鑒別的特殊結構,在淋巴細胞的不同分化階段,其各種表面標志的表達也各不相同。淋巴細胞與其他細胞之間、與周圍環(huán)境中的分子間的相互作用以及淋巴細胞識別抗原、活化、輔助、抑制、殺傷等生物學作用均與其表面標志有關(簇分化抗原,常用CD表示)。利用各種單克隆抗體與淋巴細胞表面的抗原結合,再配合多色熒光染料,通過流式細胞儀檢測分析即可以把各種不同功能的淋巴亞群區(qū)分開來,進而得到各亞群的相對比例。這里主要闡述T細胞、B細胞和NK細胞的功能、表面標志和臨床意義。 亞群表型分類 1、T淋巴細胞表面標志(CD3+): 表達于全部T細胞表面,是T細胞共有的表面標志。反映機體細胞免疫應答的能力,主要殺傷病原體感染細胞和腫瘤細胞。 (1)CD4+T細胞(輔助性T細胞,Th):主要識別MHCⅡ類分子結合的外源性多肽抗原,具有輔佐或誘導免疫應答的功能,部分細胞也有殺傷和抑制功能; ① Th1細胞:主要分泌IL-2、TGF-α 、IFN- Y等,介導細胞免疫和局部炎癥反應,對清除胞內病原體起很重要作用; ② Th2細胞:主要分泌IL-4和IL-5,輔佐B細胞增殖和抗體生成,對清除游離病原體起重要作用; ③ Th0細胞:兼具Th1和Th2的生物學活性。 ④ Th17細胞:是由TH0細胞在IL-6和IL-23的刺激下分化而成的Th細胞,主要分泌IL-17、IL-22等促炎癥因子。大量研究表明,IL-17 與實驗性自身免疫性腦炎(EAE)、哮喘、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RA)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相關。 (2)CD8+T細胞(細胞毒性T細胞,Tc/CTL):主要識別MHCⅠ類分子結合的內源性多肽抗原,具有殺傷靶細胞和抑制免疫功,Tc細胞識別抗原活化后釋放胞內顆粒毒素:穿孔素perforin和顆粒酶granzyme殺傷靶細胞。 2、B細胞表面標志: CD10只出現(xiàn)在B前體細胞,CD19是B細胞特異性表面標志,存在于從原始到成熟的B細胞,在B細胞活化后不消失,CD22只在成熟B細胞表達而在細胞激活后逐漸丟失。根據(jù)CD5的表達,將B細胞分為B1(CD5+)和B2(CD5-)兩群。反映機體體液免疫應答的能力。 3、NK細胞表面標志: 是一類獨立的淋巴細胞群,不表達特異性抗原識別受體,無需抗原預先致敏即可直接殺傷某些靶細胞,包括病毒感染細胞和突變的腫瘤細胞。健康人外周血NK細胞占淋巴細胞總數(shù)的8%-15%。NK細胞表面有多種抗原CD2、CD16、CD56、CD69、CD94等等,均非其特有,目前多以CD3-CD16+CD56+作為其典型標志。 臨床意義 1、CD4減少: 見于惡性腫瘤、遺傳性免疫缺陷病、艾滋病、應用免疫抑制劑者。 2、CD8增多: 見于自身免疫病,如SLE、艾滋病初期、慢性活動性肝炎、腫瘤及病毒感染等。 3、CD4/CD8 大于2.5: 表明細胞免疫功能低于“過度活躍”狀態(tài),容易出現(xiàn)自體免疫反應,見于類風濕關節(jié)炎、1型糖尿病等。 4、CD4/CD8 小于1.4: 稱為“免疫抑制”狀態(tài),常見于 ①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時比值常顯著小于0.5; ②惡性腫瘤; ③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 ④某些病毒感染:CD4/CD8降到1.0以下為倒置,是較為明顯的異常,若移植后比值較移植前明顯增加,則可能發(fā)生排斥反應。 5、NK細胞(CD3-CD16+和/或CD56+) 能夠介導對某些腫瘤細胞和病毒感染細胞的細胞毒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