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龍縣,隸屬于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位于貴州省西南部,北靠興仁縣,西界興義市,東北接貞豐縣,東南連冊亨縣,西南隔南盤江與廣西隆林各族自治縣相望。 安龍縣境,早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就已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春秋戰(zhàn)國時期屬夜郎國地,西漢時屬牂牁郡轄境,三國蜀漢時屬興古郡轄境,東晉太寧三年(325年)在今縣境內置義成縣,南齊永明三年(485年)義成縣廢,今縣境屬西平郡轄境,南梁至隋朝時為爨蠻所據。 唐朝時,今縣境先后屬西平州、盤州轄境,天寶十年(751年)地入南詔國。北宋至道三年(997年),置茂龍州,今縣境屬之,不久州廢;寶佑元年(1253年),于今縣城東北15里之干龍洞置安隆洞,元朝時,今縣境先后屬于矢萬戶府、普山府,后先后置欞缽寨、安隆寨。明朝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置安隆守御千戶所。 清順治九年(1652年),南明永歷皇帝朱由榔入駐安隆所,改安隆所為安龍府,作為行都4年;順治十五年(1658年),清軍攻克安龍府城,捷報傳至京城,順治皇帝朱筆一揮,改安龍府為安籠所;康熙六年(1667年),改安南、安籠二所設南籠廳,雍正五年(1727年)升南籠廳為南籠府,嘉慶二年(1797年)南籠府改為興義府,今縣境屬之。 民國二年(1913年),廢興義府,設南籠縣;民國十一年(1922年),改南籠縣為安龍縣。 建國后,安龍縣先后隸屬于興義專區(qū)、黔南州、興義專區(qū)(1966年2月成立安龍布依族苗族自治縣)、興義地區(qū);1981年,復稱安龍縣,改屬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至今。 安龍縣總面積2237.6平方公里,下轄13個鎮(zhèn)(街道),2016年末全縣戶籍人口47.19萬人、常住人口36.3萬人,有“小春城”之稱。 歷史上,南明永歷朝廷曾在安龍建都四年,安龍縣也成了貴州歷史上唯一建過皇都的地方,故也稱“龍城”。 |
|
來自: 昵稱VChmUhmv > 《漢風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