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盆菜:是一道廣東省的特色傳統(tǒng)名菜,屬于粵菜。起源于南宋末年,細(xì)吃有先后,細(xì)持有講究,既經(jīng)濟(jì)又方便,好友共聚餐既簡單又快捷?,F(xiàn)今幾已成為廣東飲食文化的標(biāo)志。
而當(dāng)代廣東盆菜特別之處,在于其組成是由一層一層的食材疊起而成。需要一層層地食用,不會拌勻,唯一些心急的人或會先用公共筷子把底下的白蘿蔔先行夾起。白蘿蔔、豬皮及豆腐等會放置于盛器的底部,中層通常是豬肉及干冬菇,而上層則是肉類、海鮮或一些如鮑魚或海參等罕見食材。這種放置的方法使盆菜外表更為可觀。
大盆菜的用料并沒有特別的規(guī)定,但一般傳統(tǒng)用料包括燜扣肉、雞、鯪魚球、冬菇、魷魚、豬皮、蘿卜、支竹……一些特殊的材料,可以按照食客的需求定做,比如花膠、大蝦、蠔、黃鱔、海參等。所以吃盆菜就仿佛經(jīng)歷一次美食尋寶之旅,在盆子里陸續(xù)翻出不同的食物,讓你胃口大開。
別以為做大盆菜就是簡簡單單地把各種食材放在一起。食材的搭配和味道十分考驗(yàn)大廚的功力。比如盆菜里的燜扣肉,需先將豬肉焯水后放涼再煮,煮的時(shí)候要用醬油上色,再加入南乳、干蔥、頭菜等秘制而成的醬汁和上湯一起慢火燜煮,這樣做出的燜扣肉才是盆菜的精髓所在。
吃盆菜也有一定的講究。食物會按照一定的次序,一層疊一層地從下往上排好。上面是比較名貴和需要先吃的,比如白切雞、鮮蝦,最下層則是那些吸收了菜汁會更好吃的食材,比如豬皮、蘿卜。所以吃盆菜得一層一層地往下吃,才會越吃越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