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首先是我,其次才是您的兒子。 人首先是為自己而活著,而不是為了延續(xù)父母的人生。 有些人并沒有準備好做人父母,他們只是不經(jīng)意生下了孩子。 哪怕出發(fā)點是好的,也不能以此作為控制孩子的理由??刂剖且环N家庭軟暴力。 你的父母喜歡控制你嗎? 相信很多人的回答會是肯定的。 前兩天在網(wǎng)上看到有人吐槽:'我媽就喜歡控制,我都要30的人了,身份證還被我媽強行收著,哪都去不了。跟同事出去吃飯還不停的問,公司偶爾組織K歌,12點回來都會罵我一個小時。' 有人形象地說:'控制型的家長,手里拿著一條狗鏈,把孩子當狗一樣牽著。' 魯迅在《我們現(xiàn)在怎樣做父親》一文中一針見血地指出:在中國傳統(tǒng)的倫常中,'他們以為父對于子,有絕對的權(quán)力和威嚴'。 '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這樣的倫常觀,就是中國控制型父母的文化基因。父權(quán)至上,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有物品,無視孩子的感受、人格和尊嚴。 還有一種可能,則是出于內(nèi)心某種不安全感,對自己的不安全感,對孩子的不安全感。有些父母,因自己的人生不理想,便想在孩子身上彌補他們的缺憾,于是苛求孩子優(yōu)秀;有些父母,擔心孩子沒有自己的管控,就會犯錯,于是事事包辦。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完整的世界,他有自己獨立的人格,有思想,有情感,有自己特有的需要。完全不顧孩子的需求和感受,我行我素,一味蠻做,對孩子帶來的,只能是傷害。 一個孩子的成長,就好比一棵樹的生長,父母所能做的,就是給孩子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和條件,而不是按自己的想法和固定的模板去塑造他。 侄女上高三了,有一次問她:'你想考哪所大學、讀什么專業(yè)?'她說:'沒想過。''現(xiàn)在可以想了啊。' '我想了也沒用,反正媽媽會給我安排好的。' 你見過動物園的老虎嗎?圈養(yǎng)久了,慢慢就失去野外生存的能力。父母不可能一輩子什么都替孩子安排好,控制時間長了,孩子就容易缺乏獨立的意識和能力。 幾年前,同事的兒子參加高考,填志愿時,父母自作主張?zhí)嫠x了自己認為理想的學校和專業(yè),然后把密碼改了,孩子根本登錄不了。上大學后,因為不是自己喜歡的專業(yè),孩子學習提不起興趣,成績很不理想。 父母可以替孩子選擇人生道路,卻無法代替孩子去過這一生,又何必去越俎代庖。 你可能會問:那么父母就不能管孩子了嗎?就要對孩子聽之任之嗎? 當然不是。 控制和引導不是一回事,說父母不要控制孩子,并不是說父母要放棄自己引導和教育的責任。 所謂引導,就是因勢利導,是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曉之以理、以理服人,使孩子從內(nèi)心真正接受和認同。 如果孩子的想法、愿望和選擇是合理的,就要盡可能地尊重它、鼓勵它,要多給孩子獨立的機會,在能放手的時候盡可能地放手。要換位思考,多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和理解。 在控制的游戲中,沒有贏家。 對于被控制的孩子來說,會感到自己的心理、精神自由受到約束,人格獨立被粗暴地踐踏,這種體驗是非常痛苦的。 而對于總想把孩子控制在手里的父母來說,也并不會輕松。沒有人能夠被完全控制住,被控制者也是獨立的、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對于來自父母的控制,總會有所逆反甚至反抗,這會令控制者感到緊張、恐懼、焦灼、虛弱,甚至絕望。 魯迅呼吁所有的父母:'放他們(孩子)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是一件極偉大的要緊的事'。 父母的放手,是孩子的幸福,從此能更好地成長。同時,對父母來說,自己也是一種放下,從此能更輕松地生活。 何樂而不為? |
|
來自: 果果w65k9gp8te > 《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