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極簡歷史系列——明朝萬歷年“爭國本”事件及其引發(fā)的“明末三大案”

 金色年華554 2018-05-25

明朝"爭國本"事件及其影響

"爭國本"事件是明朝的一件大事,是萬歷年間最重要的政治事件之一,歷來是史家研究的中心事件,成果頗多。"爭國本"事件影響極其深遠且廣泛,而其中關(guān)于"明末三大案"方面的研究成果尤其多,本文就影響之中一些較少被研究的方面進行淺析。

極簡歷史系列——明朝萬歷年“爭國本”事件及其引發(fā)的“明末三大案”

要了解與分析"爭國本"事件,就要先了解與分析明神宗其人。溫功義先生在其《三案始末》的"萬歷三案的造因者"一章中便較為詳細的分析論述了明神宗:首先論述了張居正、李太后、馮保三人對神宗的控制,其中提到了張居正作為帝師對神宗的教育,并指出了這種教育對后來"爭國本"事件的影響,"后來他(神宗)在立長、立愛這個問題上所以總覺很是為難,并且顯得頗為心怯,張居正這些教導確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還指出張居正對神宗最大的影響,"便是養(yǎng)成了他的疏懶的習性"(神宗在軍政大事上對張居正的過于依賴);同時,也分析了神宗在生活方面隱隱的對張居正的不滿,并最后導致了在張居正去世后神宗態(tài)度的劇變,也分析了在抄張居正家后神宗的"貪欲益熾";最后,論述了后張居正時代萬歷朝的一些情況,如申時行、礦稅等。

樊樹志的《帝王心里:明神宗的個案》一文中,把心理分析應用于歷史研究,從心理分析角度,將明神宗作為個案研究,指出明神宗是一個集權(quán)力欲與怠于朝政于一身的皇帝。

總之,關(guān)于明朝"爭國本"事件及其影響,許多史家、學者對此進行了多角度、深層次的研究,大多主要對其始末有非常詳細的闡述,或者通過對某個特定人物進行挖掘,以期對其發(fā)展線索進行更詳盡的梳理與揭示。但是,史家、學者對"爭國本"事件對明熹宗的消極影響較少論述,本文將主要從此方面進行一些論析,以期為大家能夠更好地研究明末政治、社會以及歷史提供一些幫助。

一、"爭國本"事件

極簡歷史系列——明朝萬歷年“爭國本”事件及其引發(fā)的“明末三大案”

明神宗朱翊鈞(1563年-1620年),明朝第十三代皇帝,年號萬歷。明穆宗朱載垕第三子,母李貴妃,隆慶二年(1568年),六歲的朱翊鈞被立為皇太子。隆慶六年(1572年),穆宗駕崩,十歲的朱翊鈞即位,是為明神宗。

明神宗在位的前十年,由于年齡還比較小,尚不能親自處理政務,其母李太后便將一切軍政大事都交由內(nèi)閣首輔張居正來主持裁決。在這十年間,掌權(quán)的張居正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一時吏治較為清明,社會經(jīng)濟有所發(fā)展,使一度出現(xiàn)衰敗氣象的大明王朝又在表面上重新煥發(fā)了生機。

張居正還作為帝師,一心想把小皇帝教育成改革的接班人,所以對他的教育非常嚴格。但張居正的教育總體上是失敗的,"他雖嘔心瀝血耿耿忠心卻培養(yǎng)了一位不合格的皇帝"。當萬歷十年(1582年)張居正去世后,明神宗便開始了對張居正的一系列清算行動,十一年"三月甲申,追奪張居正官階",十二年"四月乙卯,籍張居正家","八月丙辰,榜張居正罪于天下,家屬戍邊"。開始親政的神宗,有過一段時間勤于政務,想做一個好皇帝。然而,到了十七年(1589年),"自是臨御遂簡",自此罷朝近三十年之久。神宗長期不上朝的原因在此處不進行詳細的分析(許多史家、學者已從多方面對此有所研究),但與"爭國本"是分不開的。

萬歷四十八年(1620年),五十八歲的明神宗駕崩,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神宗死后,傳位于皇太子朱常洛,是為明光宗。

了解了明神宗其人,才能更好地了解在萬歷朝為什么會出現(xiàn)"爭國本"事件,這一點已經(jīng)在溫功義先生的《三案始末》中有了較為全面的說明,溫先生也提到了張居正對明神宗教導的影響,但并沒有說明張居正對神宗教育的失敗對后來發(fā)生"爭國本"事件的重大影響。在《張居正的失敗》一文中雖然對張居正對神宗教育的失敗進行了全面的分析,但此文單純在分析失敗的原因,并不關(guān)心失敗的后續(xù)的重大影響。

在中央權(quán)力越高度集中的社會,對最高領(lǐng)導人的接班人的教育問題就越重要。在萬歷前十年,張居正其實是事實上的皇權(quán)代言人,他幾乎掌控著大明帝國的最高統(tǒng)治權(quán)。而在這段時間,神宗實際上是處在接班的狀態(tài),所以對他的教育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他將會決定后張居正時代大明王朝的最高統(tǒng)治者的素質(zhì),也就必將影響歷史的發(fā)展。

神宗在張居正死后與其的決裂,也說明不久后與以前的生活決裂的必然性。在決裂之后,他的罷朝等也就好理解了。同時,神宗開始討厭他的官僚機構(gòu)。(黃仁宇先生在他的《萬歷十五年》中,詳細描寫了明神宗和他的官僚機構(gòu)的惡劣關(guān)系,并分析出"爭國本"的重要原因之一:神宗十分厭惡他的官僚機構(gòu),出于嚴重的逆反心理,,神宗用自己僅剩的否決權(quán)在報復那些文官。)而神宗討厭他的官僚機構(gòu),與張居正對他教育的失敗是分不開的。

(二)"爭國本"事件始末

極簡歷史系列——明朝萬歷年“爭國本”事件及其引發(fā)的“明末三大案”

由于歷來史家、學者對"爭國本"事件的始末已進行了詳細的論述,所以此處只為本文所需要而進行簡單的論述。

國本即太子。"爭國本"即神宗與群臣圍繞皇位繼承問題展開的激烈的爭論。神宗王皇后無嗣,王恭妃于萬歷十年(1582年)八月生子常洛,是為皇長子。鄭妃于十四年(1586年)正月生子常洵,為第三子。由于神宗寵愛鄭妃,便很快以此晉封其為貴妃,生下皇長子的王恭妃則反而沒有受到加封,且遲遲不立皇長子常洛為太子,于是便有了神宗欲廢長而立愛的傳聞,朝廷內(nèi)外一片嘩然,自此掀開了長達十余年的"爭國本"事件。

十四年二月,"輔臣申時行等請冊立東宮",神宗借口皇長子還比較小,再等二三年。然后,內(nèi)閣和六部的姜應麟、沈璟、孫如法等無數(shù)大臣多次奏請冊立常洛為太子,絕大多數(shù)官員都被神宗以各種罪名貶謫和斥責。

十八年(1590年),神宗許諾的"二三年"之期早已過去,正月,"召見大學士申時行等于毓德宮,出皇長子見之",繼續(xù)以"長子猶弱"為理由拖延時間。之后,君臣進行了更為激烈的爭論。

二十一年(1593年),在與群臣爭論多年后,神宗決定加快改立太子的進程。正月,"詔并封三皇子為王",即要將皇長子常洛、皇三子常洵和皇五子常浩一并封王,以后再擇其中善者為太子。群臣堅決反對,神宗只能作罷。

此后,又紛爭數(shù)年,至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十月,在李太后的干預下,已年近二十的朱常洛才終于被立為太子,"國本之爭"才基本結(jié)束。

但此后,福王常洵并不赴其封國,長期逗留京師,于是群臣又紛紛上書要求其按祖制離京赴封地居住,如葉向高、孫慎行等。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三月,福王終于被迫前往封國。至此,"爭國本"事件才最終以群臣的勝利而結(jié)束。這就是"爭國本"事件的主要進程。在"爭國本"過程中所體現(xiàn)的君臣斗爭、黨爭等問題也是歷來史家較多論述的方面。

二、"爭國本"事件的影響

(一)"妖書案"與"明末三大案"

"爭國本"事件直接導致了"妖書案"與"明末三大案", 使大明王朝進一步衰落,間接導致了大明王朝的最后滅亡。而"妖書案"與"明末三案"也由于學術(shù)界已有大量成果而只需簡單論述。

1. "妖書案"

極簡歷史系列——明朝萬歷年“爭國本”事件及其引發(fā)的“明末三大案”

萬歷年間的兩次"妖書案"是"爭國本"事件直接導致的,是"明末三大案"的前兆。"妖書案"充分暴露出明末朝廷中黨爭的激烈。兩次案件前后關(guān)連,有不少在朝的大臣,在野的讀書人,甚至平民百姓都受到牽連,成為宮廷斗爭的犧牲品。

第一次"妖書案"發(fā)生在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張秀春的《試論<閨范>與國本之爭》較為詳細的分析論述了"妖書案" 源起《閨范圖說》的原因以及發(fā)展。

二十六年五月,吏科給事中戴士衡借呂坤一事,上疏彈劾呂坤, "謂呂坤逢迎掖庭",依附鄭貴妃。而在此時,一個自稱"燕山朱東吉"的人專門為《閨范圖說》寫了一篇跋文,叫《憂危竑議》,并在京師廣為流傳,此即所謂的"妖書"。"朱東吉"意即朱家(即皇家)的東宮太子一定大吉(即太子之位不會被別有用心之人所奪?。?。文中專門"援引歷代嫡庶廢立之事",影射"國本"的問題,大概是說,呂坤想討好鄭貴妃,而鄭貴妃實質(zhì)上是為了自己的兒子奪取太子之位而努力。又稱呂坤與外戚鄭承恩、張養(yǎng)蒙,魏允貞等九人結(jié)黨,依附鄭貴妃。

此 "妖書"一出,立即引起了軒然大波。被神宗看到后,很是惱怒,但他并不想把事情鬧大,便下令逮捕"嫌疑者"樊玉衡和戴士衡,并分別謫戍廣東雷州和廉州。

第一次"妖書案",并未在政壇引起較大的震動。然而,六年后,又發(fā)生了第二次"妖書案"。

又經(jīng)過數(shù)年的紛爭,萬歷二十九年朱常洛才終于被立為太子。但福王常洵并沒有就任藩國, 而且神宗也不大喜歡太子。所以,常洛的太子之位也被認為并不是那么可靠。

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十一月十一日,內(nèi)閣大學士朱賡等都發(fā)現(xiàn)了一份題為《續(xù)憂危竑議》的揭帖已經(jīng)在京師廣為散布。《續(xù)憂危竑議》假托"鄭福成"為問答。 "鄭福成"意即鄭貴妃之子福王常洵能夠成功。書中大概意思是說:皇上立皇長子為太子是出于不得已,將來肯定會更易;之所以用朱賡為內(nèi)閣大臣,是因為"賡"與"更"同音,即更易之意也。此書"凡三百余言",但卻在京城中掀起了軒然大波,時人皆稱其為"妖書"。神宗得知后,再次震怒,"詔五城大索",第二次"妖書案"由此而起。

《續(xù)憂危竑議》中,攻擊了內(nèi)閣大學士朱賡和首輔沈一貫,牽扯了朝廷的高官,并由此引發(fā)一場大獄。案情始終不能定案,明神宗大怒,會審眾官人人自危。如此一來,必須要盡快"結(jié)案"。十一月二十一日,妖書發(fā)現(xiàn)后十日,東廠捕獲了一名與"妖書案"有關(guān)的落魄秀才皦生光,并將其屈打成招。但《續(xù)憂危竑議》一文非熟悉朝廷之大臣不能為,皦生光是不可能的,所以大家都明白"妖書案"其實與皦生光無關(guān)。但急于平息事端的明神宗還是匆匆結(jié)案,皦生光被凌遲處死,家屬發(fā)配邊疆充軍,成為宮廷斗爭的犧牲品。

皦生光死后,第二次"妖書案"就此而平。"妖書案"雖平,但其影響所及,卻已遠逾宮廷,遍及朝野,充分暴露出明末朝廷中黨爭的激烈。"爭國本"事件所引起的宮廷斗爭也并沒有就此平息,到了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便發(fā)生了"明末三大案"之"梃擊案"。

2. "梃擊案"

極簡歷史系列——明朝萬歷年“爭國本”事件及其引發(fā)的“明末三大案”

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福王終于就任藩國,才最終真正確立了朱常洛的太子地位,"爭國本"事件才最終結(jié)束。但"國本之爭"的余波引起的宮廷的權(quán)力之爭仍未停止。

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五月,"薊州男子張差持梃入慈慶宮,擊傷守門內(nèi)侍,下獄",慈慶宮是皇太子居住之地。梃擊之案自是起。

張差梃擊太子宮之事,震驚了朝野內(nèi)外,爭論不一。支持鄭貴妃,傾向福王為太子的大臣認為張差是瘋癲所為;支持皇太子的大臣認為這是陷害太子的陰謀 。

經(jīng)刑部十三司會審,查明張差系京畿一帶白蓮教的一支紅封教的成員,其首領(lǐng)為馬三道、李守才,他們與鄭貴妃宮內(nèi)的太監(jiān)龐保、劉成勾結(jié),派張差打入宮內(nèi),梃擊太子宮 。梃擊案牽連到了鄭貴妃,神宗極力調(diào)解皇太子與鄭貴妃之間的矛盾,又"召見廷臣于慈寧宮",表示自己立太子的誠意。

此案經(jīng)過復雜的斗爭與審判后,"張差伏誅",馬三道、李守才發(fā)配遠方戍守,太監(jiān)龐保、劉成在內(nèi)廷被擊斃,梃擊案掀起的軒然大波暫時平息。

3."紅丸案"

極簡歷史系列——明朝萬歷年“爭國本”事件及其引發(fā)的“明末三大案”

萬歷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神宗崩?;侍又斐B謇^位,是為明光宗。光宗即位不久后就病重,召內(nèi)官崔文升治病。服用崔文升開的藥后,就開始腹瀉,致使不能上朝。之后,"鴻臚寺官李可灼進紅丸"。次日(九月初一)光宗駕崩,繼承皇位僅一個月。此宮廷案件因"紅丸"引發(fā),史稱"紅丸案"。

光宗八月初一繼位,九月初一就駕崩了,朝野上下議論紛紛。這個案子,一直爭吵了八年,成為天啟朝黨爭的重要題目之一。

4."移宮案"

極簡歷史系列——明朝萬歷年“爭國本”事件及其引發(fā)的“明末三大案”

明光宗即位后,太子朱由校與一直撫養(yǎng)他的李選侍一起遷住乾清宮。一月后,光宗駕崩,李選侍控制了乾清宮,企圖逼封皇太后。楊漣、劉一燝等朝臣即直奔乾清宮,請見朱由校,商談即位之事。在大臣們的力爭下,李選侍方準朱由校與大臣們見面。楊漣、劉一燝等即保護朱由校突破李選侍和魏忠賢的阻攔離開乾清宮,暫將他安排在太子宮居住,由東宮伴讀太監(jiān)王安負責保護。

之后,朝臣們要求李選侍移出乾清宮,李選侍又要求先封自己為皇太后,亦遭大臣們的拒絕,矛盾日漸激化。朱由校乾清宮登極大典日期迫近,李選侍尚未有移宮之意。內(nèi)閣大臣站在乾清宮門外迫促,王安在乾清宮內(nèi)力驅(qū),李選侍最終無奈,移出乾清宮。九月六日,朱由校終于臨御奉天門,即皇帝位,改元為天啟。至此,"移宮案"風波才算暫告結(jié)束。

"移宮案"與萬歷朝的"梃擊案"、泰昌朝的"紅丸案"一直是天啟朝黨爭的題目,史稱"明末三大案"

(二)東林黨與明末黨爭

在此次"爭國本"事件中,和萬歷帝抗爭得最強硬的一批名儒士大夫,后來大多成了東林黨人,并且成為了中堅分子,間接引發(fā)了明末幾十年的黨爭。

1.東林黨

極簡歷史系列——明朝萬歷年“爭國本”事件及其引發(fā)的“明末三大案”

東林黨是明朝末年以江南官僚為主、各省官僚依附組成的一個官僚政治集團。"南北言官群擊李三才、王元翰,連及里居顧憲成,謂之'東林黨'。"[footnoteRef:39] [39: (清)張廷玉等編撰,《明史&middot;孫丕揚傳》卷二十,北京:中華書局, 1974年1月。]

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以顧憲成與高攀龍為首的學者重修東林書院,并在此講學。這種政治性講學活動,形成了廣泛的社會影響。東林書院則成為江南談論國事的輿論中心, "三吳士紳"、在朝在野的各種政治代表人物、東南城市勢力、某些地方實力派等,一時都聚集在以東林書院為中心的東林派周圍。時人稱之為東林黨。

明神宗統(tǒng)治后期,皇帝長期罷朝,政治日益腐化,社會矛盾激化。東林黨人針對這一現(xiàn)象,提出了一些有益的主張。明末黨爭中,東林黨的主要對立面是齊楚浙黨。萬歷后期,雙方以"爭國本"為首,以三案為余波,相攻不已。天啟帝時期,宦官魏忠賢專政,形成明代勢力極大的閹黨,齊楚浙諸黨爭相依附之,對東林黨人實行了殘酷的打壓。

2.明末黨爭始末及其對明末歷史與社會的影響

明末黨爭指明末東林黨與宦黨、浙黨等之間的斗爭。明萬歷時起,朝政日趨腐敗,黨爭迭起。東林黨在上一節(jié)已做了較為詳盡的闡述。與東林黨同時,另一批官吏士紳又組成浙、齊、楚、宣、昆各黨派,各黨皆以鄉(xiāng)里命名。這些黨派相互之間也有矛盾,"務以攻東林排異己為事"。在這些黨派中,以浙黨勢力較大,浙黨首領(lǐng)沈一貫、方從哲都曾經(jīng)先后出任內(nèi)閣首輔。

明末黨爭從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京察"開始,一直到弘光元年(1645),始終沒有停止過。開始是東林黨和齊、楚、浙三黨之爭,后來演變?yōu)闁|林黨與閹黨之爭。

萬歷"爭國本"事件中,內(nèi)閣大學士王錫爵、沈一貫、方從哲等先后與神宗妥協(xié),東林黨人便上書反對,各黨派又反對東林。于是起"妖書案"、三王并封之爭、福王之國之爭、"明末三大案"等,東林黨與齊楚浙黨等在立太子問題上展開了長達二十余年的爭論。最后,神宗終于皇長子立常洛為太子,東林黨占了上風。

熹宗時,黨爭愈演愈烈。最初,東林黨人葉向高、鄒元標、楊漣、趙南星等人得到執(zhí)政的機會,浙、昆、宣等各黨派一度受到排斥。但此勢不久,以魏忠賢為首的閹宦與浙、齊、楚、宣、昆各黨中的一部分人結(jié)成聯(lián)盟,異軍突起,被東林黨稱為"閹黨",朝廷內(nèi)外,遍置死黨,把持朝綱,為所欲為。東林黨人激烈反對"閹黨"掌權(quán)。魏忠賢借"梃擊、紅丸、移宮"三案為由,迫害東林黨人,楊漣、左光斗、魏大中、周順昌、黃尊素等人被捕處死,東林黨受挫。天啟七年(1627年),熹宗駕崩,崇禎帝繼位,捕殺閹黨。南明政權(quán)下,黨爭仍在繼續(xù)。如"復社"與馬士英、阮大鋮的斗爭。

"明之亡,有諸多不可避免的必然,而黨爭所起作用,為其犖犖大者。"明末激烈的黨爭大大削弱了明朝的力量。明末幾十年的黨爭, 使大明王朝進一步衰落,間接導致了大明王朝的最后滅亡。

(三)對明光宗、明熹宗的消極影響

極簡歷史系列——明朝萬歷年“爭國本”事件及其引發(fā)的“明末三大案”

"爭國本"事件還有一個重大的影響:朱常洛的太子地位長期處于不穩(wěn)定的狀態(tài),不僅使自己壓力很大而無心國事甚至短命,而且也無心教育關(guān)心朱由檢。明熹宗天啟年間"閹黨"掌權(quán),也與此有極大的關(guān)系。

由于明光宗的死因與"紅丸案"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所以在"爭國本"事件對光宗的消極影響比較明顯且研究較多,再加上其在位僅僅一個月,所以雖然出閣講學完了十二年,但影響沒有體現(xiàn)出來。而明熹宗便不同了,他在位七年,雖不是太長,但是導致明朝衰亡的重要時期。

"皇儲教育,國之大事。"在中央權(quán)力越高度集中的社會,對最高領(lǐng)導人的接班人的教育問題就越重要。在封建社會,皇儲的教育問題絕對是國家的重大事情。而我們可以看一看明熹宗朱由校的受教育情況。

首先,朱由校的父親明光宗是不受父親明神宗的喜愛的,長期的"爭國本"與太子地位的不穩(wěn)定,不僅使自己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更使他的繼承人朱由?;緵]有進行過皇儲教育。

明熹宗朱由校出生于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這時朱常洛雖然已經(jīng)被立為太子(二十九年),但福王還沒有之國(之國遠在四十二年),所以太子在位還有人在虎視眈眈,而且明神宗也不喜歡皇長子常洛,太子生活得提心吊膽,太子的兒子便也不安穩(wěn)。

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朱由校十歲,福王終于離開了京城去了封國,朱常洛太子的位置相對穩(wěn)定了。但第二年,便發(fā)生了"明末三大案"之"梃擊案",不論張差是誰指使的,這件事都對朱常洛以及年幼的朱由校造成很消極的影響。同年,"史孟麟請冊立皇太孫",結(jié)果別貶官。說明神宗不僅不喜歡皇長子朱常洛,也不喜歡他的孫子朱由校,這使他也不能接受皇儲教育。

萬歷四十八年(1620年),朱由校十六歲,明神宗駕崩,朱常洛終于登上了皇位,按理這時候的朱由校應該可以接受正常的教育了。然而,僅僅在一個月后,還沒有接受皇儲教育的的朱由校便要成為新皇帝了。然后,在這個時候,他無奈地經(jīng)歷了"移宮案"。撫養(yǎng)朱由校的李選侍劫持了他,而李選侍身邊的太監(jiān)正是魏忠賢。在"移宮案"中,魏忠賢與朱由校的接觸,是他對這位新皇帝有了了解,而這為他之后的專權(quán)提供了可能。

在東林黨人的幫助下,朱由校終于登基,是為明熹宗,所以最初,東林黨人葉向高、鄒元標、楊漣、趙南星等人得到執(zhí)政的機會,浙、昆、宣等各黨派一度受到排斥。但此勢不久,黨爭愈演愈烈,以魏忠賢為首的閹宦與浙、齊、楚、宣、昆各黨中的一部分人結(jié)成聯(lián)盟,異軍突起,被東林黨稱為"閹黨",朝廷內(nèi)外,遍置死黨,把持朝綱,為所欲為。東林黨人激烈反對"閹黨"掌權(quán)。魏忠賢借"梃擊、紅丸、移宮"三案為由,迫害東林黨人,楊漣、左光斗、魏大中、周順昌、黃尊素等人被捕處死,東林黨受挫。天啟年間,愈演愈烈的黨爭,使明熹宗也沒有機會進行后期學習。這樣一位"木匠皇帝""文盲皇帝"一定程度上是萬歷朝長期的"國本之爭"以及其后續(xù)影響造成的。天啟這七年加快了大明王朝衰落的步伐。

極簡歷史系列——明朝萬歷年“爭國本”事件及其引發(fā)的“明末三大案”

總之,萬歷年間曠日持久的"爭國本"事件,對明末的歷史與社會產(chǎn)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大大削弱了明朝的力量,使大明王朝進一步衰落,是導致大明王朝最后滅亡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