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在消滅鰲拜后,便決定鏟除大清的另一隱患,那就是三藩,三藩即以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以及靖南王耿精忠為首的三位藩王,在消滅清朝的過程,這三位藩王都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尤其是吳三桂,在投靠多爾袞后,帶領部下連下明軍58城,打的明軍丟盔棄甲,并且還活捉了永歷帝,然而吳三桂在成為平西王之后,仍不斷招兵買馬,妄圖與朝廷對抗,龐大的軍費耗空了清朝的國庫,于是康熙帝決定撤銷三藩。 在削藩的一開始,很多人并不同意康熙帝的做法,因為此時吳三桂的勢力太大了,一旦撤藩,吳三桂勢必會造反,到時就會兵戎相見,那么當時吳三桂的勢力到底有多大呢?我們不妨看看這張地圖。 這是削藩之前吳三桂的勢力范圍,當時的吳三桂控制著云貴兩省極其周邊的一些地區(qū),加上尚可喜和耿精忠,他們?nèi)嘶旧峡刂屏私邆€省的地區(qū),如此龐大的勢力,換做任何一個帝王都會感到背后發(fā)涼,而康熙果斷決定削藩,沒有放任三藩壯大,這也是一個十分睿智的決定。 公元1673年,康熙帝決定撤藩,吳三桂不得已起兵造反,由于吳三桂的勢力太過龐大,他率領的軍隊很快占領了全國大半地區(qū),這是1674年吳三桂的勢力范圍,此時的吳三桂距離成功只有一步之遙,然而比起精明的康熙,吳三桂還是失敗了,康熙采用步步瓦解的做法,先后降服了耿精忠和尚可喜,斷了吳三桂的兩條臂膀,加上吳三桂部下人心不齊,最終吳三桂還是失敗了,吳三桂的一生先降清又叛清,這也讓他背上了很多罵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