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可說與人無一二?!边@句話用在恭親王愛新覺羅·奕訢身上很是貼切。晚清的政壇上,奕訢有著太多的遺憾,他曾是道光皇帝最看重的繼承人選,可惜與皇位擦肩而過。 晚清如同一幢即將傾倒的大廈,無論外患多么嚴重,結果都只有一個,戰(zhàn)敗賠款。然而,如此腐朽無能的政府還是存在了幾十年,甚至一度出現(xiàn)了回光返照,“同光中興”。 恭親王奕訢,道光皇帝第六子,咸豐皇帝的弟弟,人稱“鬼子六”。 奕訢幾乎經(jīng)歷了咸豐、同治、光緒三朝的所有重大事件。前面說道,道光皇帝曾傾向立奕訢的,可最終他選擇了奕詝,為了彌補虧欠,他留下遺詔封奕詝為恭親王。 聰明的奕訢,輸給了智力一般的奕詝,這是晚清的最大損失。有人說,如果奕訢做了皇帝,根本就會有后來的八國聯(lián)軍攻打北京城,清朝的國運可能還會繼續(xù)延長。 咸豐皇帝病死承德避暑山莊后,慈禧太后拉攏奕訢發(fā)動政變,鏟除八大顧命大臣,奕訢因此得以掌管軍機處與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慈禧太后和奕訢執(zhí)掌最高權力后,先后提拔重用了一大批漢族大臣 比如大家熟悉的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胡林翼等人,一方面暫時穩(wěn)定了國內(nèi)秩序,另一方面使得洋務運動的開展成為了可能。1860年《北京條約》簽訂后,奕訢對洋人的看法發(fā)生了極大地改變。 在與洋人的多次打交道中,奕訢產(chǎn)生了學習西方,開始洋務運動。毫無疑問,在奕訢的推動下,近代工業(yè)、教育等蓬勃發(fā)展。近代中國的無數(shù)個第一,比如如安慶內(nèi)軍械所、金陵機器制造局、江南制造局等,都是在奕訢的直接領導下才一一實現(xiàn)的。 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前,中國長期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泱泱大國卻沒有一個專門處理外交事務的機構。奕訢領銜成立總理衙門后,徹底改變了清朝盲目排外的國策,當時法國大使稱這個機構是“中外各國永敦睦好之最妙良法。” 隨著洋務運動的開展,奕訢由原來學習西方先進軍事工業(yè)外,又開始了改革教育,成立第一所近代專門的外國語言文字學校同文館。同時,積極派遣留學生去美國留學。可惜,奕訢的一系列積極“自強”措施,都因慈禧太后的猜忌而失敗,“太后諭責王等委靡因循,罷軍機大臣,停雙俸?!?/p>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五月二十九日,奕訢帶著無盡的遺憾病逝,終年67歲,謚號“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