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唐·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blockquote>
謝朓(tiǎo),字玄暉,南朝著名詩人。出身名門,與“大謝”謝靈運(yùn)同族,人稱“小謝”。少時就有文名,二十歲步入官場,宋明帝建武二年(495年)任宣城太守,此間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山水詩歌,詩風(fēng)清麗秀逸。后又入朝為官,因身陷殘酷的宮廷斗爭,被誣入獄,死時年僅36歲。
為什么要介紹謝朓?因?yàn)槔畎壮绨菟。?/p>
崇拜到什么地步?據(jù)晚唐文人馮贄在其《云仙雜記》一書中所載,李白在登上華山南峰時,曾發(fā)出如此感嘆:“此山最高,呼吸之氣想通天帝座矣,恨不攜謝眺驚人句來搔首問青天耳”。
要抒情了,首先想到的是謝朓的“驚人句”,可見謝朓其人其詩在李白心中的位置。
大概李白也覺得自己和謝朓有很多的相似之處:出身好,才氣高,詩風(fēng)接近,有宏偉抱負(fù)但卻難以施展。
謝朓寫過《玉階怨》:
夕殿下珠簾,流螢飛復(fù)息。
長夜縫羅衣,思君此何極。
李白也寫過《玉階怨》:
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
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
表面上寫的都是宮怨,但誰能說里面沒有包含著詩人的委屈和不滿呢?
天寶三年(744年),李白自京城被賜金放還后,他看似走得很灑脫,實(shí)際上卻是真的不想走,但宮廷太黑、太臟、太壓抑,哪又能容得了他那張狂的個性?正如他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寫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李白離開長安后,就開始在各地漫游——河南、山東、揚(yáng)州、金陵、吳越、廬江、幽州、邯鄲……
天寶六年(747年),李白來到了金陵,并開始在這里留居。兩年后的一天晚上,他登上金陵城西樓,看到月光下的江水,他想到了謝朓的“澄江凈如練”的詩句,于是寫下了《金陵城西樓月下吟》一詩:
金陵夜寂涼風(fēng)發(fā),
獨(dú)上高樓望吳越。
白云映水搖空城,
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歸,
古來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凈如練,
令人長憶謝玄暉。
濁世紛亂,知音難覓,所以李白只能從一向敬慕的謝朓那里尋找寄托了:“古來相接眼中稀”、“令人長憶謝玄暉”。
“澄江凈如練”,是謝朓那首《晚登三山還望京邑》中的句子,寫這首詩時,謝朓正在宣城當(dāng)太守,因?yàn)橛辛诵菫楣龠@段經(jīng)歷,所以,謝朓又被人稱作“謝宣城”。
天寶十二年(753年)秋,宣城長史李昭寫信邀李白去宣城玩。李昭是李白的堂弟。
看在自家兄弟的面子上,李白欣然來到了宣城。當(dāng)然,李白也是奔著“謝宣城”而去的。
宣城有好景,也有謝朓生前留下的多處遺存,來到宣城的李白,想必會沿著謝朓的足跡去尋尋覓覓吧?
李白住在敬亭山下,經(jīng)常會效仿謝朓去各處游覽作詩:“我家敬亭下,輒繼謝公作。相去數(shù)百年,風(fēng)期宛如昨?!保ā队尉赐ぜ拇奘逃罚?/p>
謝朓在宣城期間,曾在各處建了好多的亭臺樓閣,在宣城的城北,建有一座“北樓”,后人為紀(jì)念他,也稱北樓為“謝公樓”。李白經(jīng)常登上北樓,一為欣賞不遠(yuǎn)處的敬亭山風(fēng)景,也為懷念偶像謝朓。
來到宣城后的第二年秋天,李白再次登上北樓,寫下了《秋登宣城謝脁北樓》一詩:
江城如畫里,山晚望晴空。
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誰念北樓上,臨風(fēng)懷謝公?
有時,李白也會把來訪的朋友帶到謝公樓上,一同把酒,敘舊或抒懷。有時,他也會在謝朓樓不遠(yuǎn)處的謝公亭去送別友人。秘書省校書郎李云也來了,李白見到這個來自長安的遠(yuǎn)房叔叔,自然是既感親切,又心生慨嘆。 慨嘆的是自己竟然已離開京城十個年頭了,曾經(jīng)的雄心壯志,曾經(jīng)的風(fēng)華絕代,曾經(jīng)的快意人生,轉(zhuǎn)眼間都成了浮云流水,剩下的只有無盡的空虛和煩憂。
那日,李云要回京了,李白在謝朓樓上擺酒宴為之送行。臨別時,李白動情地吟出了這首《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
棄我去者,
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
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fēng)萬里送秋雁,
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
中間小謝又清發(fā)。
俱懷逸興壯思飛,
欲上青天覽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
舉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
明朝散發(fā)弄扁舟。
——昨日已遠(yuǎn)走,留也留不住,留下的只有亂人心思的各樣煩憂。秋風(fēng)中,北雁南飛,面對樓外美景,讓我們盡情痛飲吧。叔叔你的文章既有建安風(fēng)骨,又有謝朓的清麗。我們倆都是性情中人,都有著上天攬?jiān)碌暮狼?。但抽刀斷水,水只會流得更歡,舉杯消愁,酒醒后愁思只會更濃。人生在世,總會有太多的不如意,不如干脆放掉一切,放浪江湖去吧。
說是這樣說,但要李白徹底地“散發(fā)弄扁舟”去,他又是不會甘心的。
安史之亂爆發(fā)后,李白那顆不安分的心又開始蠢蠢欲動了,他在想法避難的同時,也在尋覓著在這亂局中建功的機(jī)會,結(jié)果一不小心就上了永王李璘的賊船,差點(diǎn)將自己送上了不歸路。
肅宗上元二年(761年),經(jīng)受過牢獄之災(zāi)和流放之苦的李白,再次來到了宣城,年已花甲的他又登上了熟悉的敬亭山。山依舊,景如昨,但李白已不再是那個豪情萬丈的李白了??粗焐系娘w鳥和白云,李白陷入到了深深的孤獨(dú)中: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dú)去閑。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謝朓也曾寫過一首《游敬亭山》的詩,詩的最后兩句是:皇恩既已矣,茲理庶無睽——皇恩既已遠(yuǎn)去,那么我從此寄情山水間,該不會有什么過錯吧?
在同一座山上,李白和謝朓,兩個不同時代的人,想到一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