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品不過關(guān),談什么也沒用】 “人”不過一撇一捺,看似極簡卻最難寫難做。 而一個人的人品,則是做人的最基本法則。 - 1 - 做事先做人,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 如何做人,不僅體現(xiàn)了一個人的智慧,也體現(xiàn)了一個人的修養(yǎng)。 一個人不管多聰明,多能干,背景條件有多好,如果不懂得做人,人品很差,那么,他的事業(yè)將會大受影響。先人早就強調(diào)了“做人為先”的重要性,只有先做人,才能做大事。 中華民族歷來講究做人的道理。先賢孔子,他的思想可以說是中國千年文化底蘊的沉淀。他說“子欲為事,先為人圣”。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也說:“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br>從小到大,有關(guān)做人的道理每個人都耳熟能詳。然而,品性的優(yōu)劣卻人各有異,做事的結(jié)果也大相徑庭。 任何失敗者都不是偶然的,同樣,任何成功者的成功都有其必然性,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就在于怎樣做人。 - 2 - 人品,是一個人施展能力的基礎(chǔ),是當(dāng)今社會稀缺而珍貴的品質(zhì)標簽。 人品和能力,如同左手和右手,單有能力,沒有人品,人將殘缺不全。 而能力是一把雙刃劍:如果掌握在品德高尚的人手中,它將會給團隊與社會創(chuàng)造出無數(shù)的價值。相反,如果掌握在品德低下的人手中,它將時刻有可能會成為組織與社會前進的羈絆。古人說的“德不配位,必有殃災(zāi)”就是這個道理。 許多人才濟濟的單位,也面臨著動力不足、內(nèi)耗嚴重乃至慘遭淘汰的威脅。這就說明,在能力之外,員工人品對企業(yè)和組織的良性發(fā)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缺乏忠誠、敬業(yè)、服從、合作的團隊,往往更容易迷失在勾心斗角、爾虞我詐、損公肥私的爭斗中。 能力合格的人不一定是上品,而人品不合格的人肯定是危險品。 沒有人會愿意重用一個成績合格但人品有問題的危險人物。一個人品性不好,即使有天大的才能,他也可能會在關(guān)鍵的時候給組織帶來傷害。并且,能力越大,造成的損失也會越大。 從這個意義上說,“人品”其實是決定整個組織發(fā)展方向與個人良性成長的金鑰匙。 - 3 - 古人云:厚德載物。與之對應(yīng)的,人無大德便無法成就大事。 吃虧是福。能多為別人著想的人,身邊自然會聚集能人與有德行的人。人聚則財聚,一時吃虧也許更能成就一番事業(yè)。 厚德也是福。做人厚道,方能得到別人的尊重愛戴。 常懷一顆感恩的心,不斤斤計較,多存愛心,多興善舉,多站在別人的角度想問題,這樣的人,怎么能不擁有良好的人緣和聲譽? 守信的人也有福。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關(guān)鍵就是講信用。倘若沒有信用,什么事也干不成。 古人把守信看作是做人非常重要的品行之一,講究言必行,行必果。多少關(guān)于誠信的故事代代相傳:尾生抱柱,季布一諾,曾子殺豬......至今還在提醒著我們:“欲當(dāng)大任,須是篤實”。 - 4 - 常言道:“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人要有一顆寬容之心,方能容天下難容之事。 寬容與自己看法不同的人,特別是與自己有矛盾的人,這并不是軟弱的退讓,而是在給自己的心靈松綁。否則,只會給自己的心靈加壓,心里添氣,到頭來受累的還是自己。 承認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多看別人的優(yōu)點和長處,寬容別人不足之處,一分為二地看待別人,學(xué)會用欣賞的眼光看人。 欣賞別人是一種境界,善待別人是一種胸懷,關(guān)心別人是一種品質(zhì),理解別人是一種涵養(yǎng),幫助別人是一種快樂。 應(yīng)當(dāng)學(xué)會傾聽,學(xué)會微笑,學(xué)會贊揚。 多留財富,少留包袱。 多留風(fēng)范,少留遺憾。 多留經(jīng)驗,少留缺陷。 做人堂堂正正,實實在在,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才能在社會上站穩(wěn)腳跟。 來源網(wǎng)絡(lu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