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河漢界到底在哪里? 很多人都說不出來,其實這個名字,大家都聽過。有個形容區(qū)別極大的成語“判若鴻溝”,對了,鴻溝,就是這條“楚河漢界”。 據(jù)記載,歷史上的楚河漢界,是在古代豫州滎陽成皋一帶,它北臨黃河,西依鄺山,東連平原,南接嵩山,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公元前205年夏,項羽在彭城(今江蘇徐州)大敗漢軍,劉邦退到滎陽。此后,楚漢兩軍在滎陽一帶互相攻伐長達兩年之久。 公元前203年,劉邦出兵攻打楚國的成皋,守將曹咎經(jīng)不起劉邦軍士多次到城下叫陣謾罵,怒而率部出城,欲渡過汜水與漢軍作戰(zhàn)。 當(dāng)船至河中時,遭到漢軍突襲而敗,曹咎后悔不迭,自知無顏去見項羽,遂自殺而亡。 ▲劉邦像 劉邦順利攻取了成皋,屯兵廣武。項羽得知成皋失守后,當(dāng)即調(diào)兵前往救援。 為了迫使劉邦投降,項羽據(jù)城東把俘虜來的劉邦的父親拉至廣武山(今霸王城)上,隔澗要挾劉邦說:“你若不及早投降,我就把你父親下鍋煮死。” 劉邦卻故作鎮(zhèn)靜地說,“當(dāng)初咱二人共同反秦,盟誓結(jié)為弟兄,我的父親就是你的父親。假如你要煮咱們的父親,別忘了給我一碗肉湯”。 ▲項羽像 項羽聽后更加憤怒,決定殺掉劉太公。在項伯的力勸之下,“太公幸存”。但劉邦閉城不出,并派上將韓信率兵抄了楚軍的后路,占領(lǐng)了河北、山東一帶。 項羽因為糧缺兵乏,不得不被迫提出“中分全國,割鴻溝以西為漢,以東為楚”的要求,歷史就這樣使鴻溝成了“楚河漢界”。 2000多年過去了,“楚河漢界”還存在嗎?嵩山、邙山、伏牛山依然矗立,但黃河已換了容妝。 黃河已從漢朝的自武陟縣東北流向,改成現(xiàn)在的東向流淌,至蘭考方改為東北流向。 由此,滎陽、成皋北邊的“楚河”已不復(fù)存在,南邊依賈魯河、嵩山、伏牛山諸山脈的“漢界”仍依稀可辨。 同時,“楚河漢界”的中心——滎陽、成皋,也在歷史變遷中模糊不清。 原因也是黃河河道的變動。 公元1086—1093年,黃河下游河道出豫西山地后,主河道趨向南岸,水勢直沖廣武山。到明朝時,廣武山北邊灘地沖塌殆盡,原來廣武山的“東北”走向改成了“東南”走向。 古滎陽城已無,成皋(原汜水縣)也無。 如今,在河南滎陽城東北的廣武山上,還留有兩座遙遙相對的古城遺址,西邊的叫漢王城,東邊的叫霸王城,是當(dāng)年劉邦、項羽所筑。 兩城中間有一條寬約300米的大溝,這就是劉邦與項羽對壘的鴻溝 在這里手局一盤,遙想當(dāng)年金戈鐵馬場景,學(xué)劉邦“斗智不斗力”,說不定靈感迸發(fā)、棋藝精進。 ——部分圖文源于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聯(lián)系作者刪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