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恥下問 出自《論語.公冶長第五》: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p> 注釋:樂于學(xué)習(xí),不以向比自己底下的人請教為恥。 2,誨人不倦 出自《論語.述而第七》,子曰:“默而識之,學(xué)問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注釋:教導(dǎo)人特別耐心,從不厭倦。 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出自《論語.衛(wèi)靈公第十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注釋:工匠要想做好工作,必須先把器具打磨鋒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情,準(zhǔn)備工作非常重要。 4,舉一反三 出自《論語.述而第七》,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fù)也。 注釋:比喻由一件事情類推,而制定其他很多事情。 5,良師益友 出自《論語.述而》: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惡之?/p> 《論語.季氏》: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注釋:對人有幫助和教益的老師和朋友。 6,敏而好學(xué) 出自《論語.公冶長》:子曰: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注釋:天資聰明而又好學(xué)。 7,升堂入室 出自《論語.先進(jìn)》,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注釋:古代宮室,前為堂,后為室。比喻做學(xué)問要循序漸進(jìn),逐步達(dá)到很高的成就。 8,述而不作 出自《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注釋:只敘述和闡明古人的學(xué)說,自己沒有創(chuàng)作。 9,溫故知新 出自《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注釋:溫習(xí)舊的知識,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也指回憶過去,就能更好的認(rèn)識現(xiàn)在。 10,學(xué)而優(yōu)則仕 出自《論語.子張》:子夏曰:仕而優(yōu)則學(xué),學(xué)而優(yōu)則仕。 注釋:學(xué)問優(yōu)秀到一定程度,就要去做官為天下做事。 11,循序漸進(jìn) 出自《論語.憲問第十四》:不怨天,不尤人,下學(xué)而上達(dá),知我者其天乎? 注釋:指做學(xué)問要按照一定的步驟漸漸深入和提高。 12,循循善誘 出自《論語.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誘人。 注釋:循循:有次序的樣子;誘:引到。指善于引導(dǎo)別人進(jìn)行學(xué)習(xí)。 13,一以貫之 出自《論語.里仁》,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注釋:貫:貫穿。用一個根本性的道理貫通事情的始末或者全部的道理。 14,有教無類 出自《論語.衛(wèi)靈公》,子曰:有教無類。 注釋:不管什么樣的人都有權(quán)利受到教育,都可以受到教育。 15,血?dú)夥絼?/span> 出自《論語.季氏》:及其壯也,血?dú)夥絼?,戒之在斗?/p> 注釋:形容年輕人精力正在旺盛時期。 16,知之為知之 出自《論語.為政》,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注釋:為:是。女同汝,你的意思。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人。指做學(xué)問態(tài)度要端正,做人要誠實(shí)。 17,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出自《論語.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注釋:不在這個位置上,就不要過問這個位置范圍內(nèi)的事情。 18,察言觀色 出自《論語.顏淵》:夫達(dá)也者,質(zhì)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注釋:察:觀察。觀察別人的說話和臉色。多指揣摩別人的心意。 19,成人之美 出自《論語.顏淵》: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注釋:成全別人的好事善事。 20,大動干戈 出自《論語.季氏》:幫分崩離析,而不能守業(yè);而謀動干戈于邦內(nèi)。 注釋:干戈:古代的兩種兵器。大規(guī)模地戰(zhàn)爭。比喻大張聲勢的做事。 21,待價而沽 出自《論語.子罕》: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注釋:沽:賣。等有好價錢才賣。比喻誰給的待遇好就替誰工作。 22,當(dāng)仁不讓 出自《論語.衛(wèi)靈公》:子曰》當(dāng)仁,不讓于師。 注釋:原意以仁為任,無所謙讓。后指遇到應(yīng)該做的事,就應(yīng)該積極主動去做,不推讓。 23,道不同,不相為謀 出自《論語.衛(wèi)靈公》:道不同,不相為謀。 走著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謀劃。比喻意見或者志趣不同的人就無法共事。 24,見義勇為 出自《論語.為政》:見義不為,無勇也。 注釋:看到正義的事,就要勇敢的去做。 2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出自《論語.顏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注釋:自己不愿意的,也不要施加給別人。 26,見賢思齊 出自《論語.里仁》: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內(nèi)省也。 注釋:見到德才兼?zhèn)涞娜司拖脍s上他。 27,敬而遠(yuǎn)之 出自《論語.雍也》:務(wù)民之義,敬鬼神而遠(yuǎn)之。 注釋:表面上表示尊敬,實(shí)際上不愿意接近。也用作不愿意接近某人的諷刺話。 28,敏于事而慎于言 出自《論語.學(xué)而》: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注釋:辦事勤勉,說話謹(jǐn)慎。 29,匹夫不可奪志 出自《論語.子罕》: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 比喻即使對一個普通人,也不能隨意改變他的志向,也指意志堅(jiān)定,不可動搖。 30,人無遠(yuǎn)慮,必有近憂 出自《論語.衛(wèi)靈公》:子曰:人無遠(yuǎn)慮,必有近憂。 注釋:人沒有長遠(yuǎn)的考慮,一定會出現(xiàn)眼前的憂患。表示看事做事應(yīng)該有長遠(yuǎn)的眼光,周密的考慮。 31,殺身成仁 出自《論語.衛(wèi)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注釋:成全仁愛,是儒家道德的最高標(biāo)準(zhǔn)。指為正義而犧牲生命。后泛指為了維護(hù)正義事業(yè)而舍棄自己的生命。 32,死而后已 出自《論語.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yuǎn)。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yuǎn)乎? 注釋:死了以后才罷手。形容為完成一種責(zé)任而奮斗終身。 33,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出自《論語.顏淵》: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 注釋:一句話說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馬拉的馬車也難追上。指說出口的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數(shù)。 34,以德報(bào)怨 出自《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bào)怨何如?子曰:何以報(bào)德?以直報(bào)怨,以德報(bào)德。 注釋:不記恨別人的不好,反而對他很好。 35,中庸之道 出自《論語.雍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注釋:指不偏不倚,中和到最佳的為人處世狀態(tài)。 36,食無求飽 出自《論語.學(xué)而》: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 注釋:飲食不要求飽。指飲食要節(jié)制。 37,割雞焉用牛刀 出自《論語.陽貨第十七》: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 注釋:殺只雞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辦小事情用不著花大力氣。 38,過猶不及 出自《論語.先進(jìn)》,子貢曰: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注釋:事情做的過頭,和做的不夠一樣,都是不合適的。 39,后生可畏 出自《論語.子罕》: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注釋:年輕人是可敬畏的。形容青年人能超過前輩。 40,既往不咎 出自《論語.八佾第三》:成事不說,逐事不諫,既往不咎。 注釋:原指已經(jīng)做完或者做過的事,就不必責(zé)怪了。現(xiàn)指以往的過錯不再責(zé)備。 41,三月不知肉味 出自《論語.述而》: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注釋:三個月吃肉都不覺得有肉的味道。比喻注意力集中于某一事物而忘記了其他事情。 42,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出自《論語.顏淵》:商聞之矣,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注釋:指人的生死等一切遭遇都是由天命決定?,F(xiàn)在常用作事實(shí)所致,人力不可挽回之意。 43,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 出自《論語.顏回》: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 注釋:世界各國、五湖四海的人們都和兄弟一樣。 44,哀而不傷 出自《論語.八佾第三》:子曰:《關(guān)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注釋:憂愁而不悲傷,形容感情有節(jié)制;另形容詩歌、音樂優(yōu)美雅致,感情適度不過分。比喻做事情沒有過頭也沒有不及。 45,從心所欲 出自《論語.為政》: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注釋: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么樣就怎么樣。 46,患得患失 出自《論語.陽貨第十七》: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茍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注釋:擔(dān)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擔(dān)心失掉。形容對個人得失看得太重。 47,色厲內(nèi)荏 出自《論語.陽貨第十七》:色厲而內(nèi)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 注釋:色:神色,樣子;厲:兇猛;荏:軟弱。外表強(qiáng)硬,內(nèi)心虛弱。 48,手足無措 出自《論語.子路》: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注釋:措:安放。手腳不知放在哪里好。形容舉動慌張,或無法應(yīng)對。 49,是可忍,孰不可忍 出自《論語.八佾第三》: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注釋:孰:那個。如果這個都可以容忍,還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絕不能容忍。 50,欲罷不能 出自《論語.子罕》:夫子循循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 注釋:想停止也停止不了。 51,怨天尤人 出自《論語.憲問》:不怨天,不尤人,下學(xué)而上達(dá),知我者其天乎! 注釋:指遇到挫折或者出了問題,一味抱怨天地,責(zé)怪他人。 52,道聽途說 出自《論語.陽貨第十七》: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 注釋:路上聽來的、路上傳播的話。泛指沒有根據(jù)的傳聞。 53,文質(zhì)彬彬 出自《論語.雍也》: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 注釋: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樸實(shí),后來形容人文雅而有禮貌。 54,一言以蔽之 出自《論語為政》:《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注釋:蔽:遮。用一句話概括。 55,剛毅木訥 出自《論語.子路》: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注釋:剛:堅(jiān)強(qiáng);毅:果斷;木:質(zhì)樸;訥:說話遲鈍,此處指言語謹(jǐn)慎??鬃臃Q頌人的四種品質(zhì)。 56,盡善盡美 出自《論語.八佾第三》: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注釋:極其美好,極其完善。指完美到?jīng)]有一點(diǎn)缺點(diǎn)。 57,名正言順 出自《論語.子路》: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利。 注釋:原指名分正當(dāng),說話合理。后多指做某事名義正當(dāng),道理也說的通。 58,無為而治 出自《論語.衛(wèi)靈公》: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 注釋:原指舜當(dāng)政的時候,沿襲堯的主張,不做絲毫改變。后泛指以德化民。 59,空空如也 出自《論語.子罕》:有鄙夫問于我,空空如也,我扣其兩端而竭焉。 注釋:原形容誠懇、虛心的樣子?,F(xiàn)在形容一無所有。 60,三十而立 出自《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 注釋:原指三十歲后確立做人的志向?,F(xiàn)常指三十歲前后有所成就。 看完這些成語,你是否覺得《論語》其實(shí)就在我們身邊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