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說:“由戒而定,定能生慧?!?/span> 道家說:“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span> 儒家說:“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span> 醫(yī)家說:“精神內守,病從安來?!?/span> 拳家說:“動則如龍虎,靜猶古佛心?!?/span> 兵家說:“為將之道,當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敵。” 文人說:“靜觀萬物皆春意思。” 諸子百家如此推崇“靜”,必然有他們的意所在。 靜,不僅是一種修養(yǎng),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策略。一事當前,臨危不亂,自能產生出無限智慧,化解困難;心浮氣亂之人,非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誤事。人為生活瑣事而纏心,乃至思緒紛紛,被情欲所牽制。不能以理智主宰自己,不能洞察事物真諦。惟有靜,才能駕御自己,才能專注思考某一問題,繼而獲得智慧,改變客觀世界。所以近代曾國藩、楊昌濟均大力提倡靜坐。 靜,使佛家達到四禪八定的境界,開慧、開悟;使道家修己入靜,以成金丹大道;使儒家獲得睿智,完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階梯;使病人神寧氣靜,精氣充滿,達到健康長壽;使拳家養(yǎng)成:“清逸大勇”的精神境界,使兵家從容不迫,勝敵于談笑之間;使文人獲得寫作靈感。
|
|
來自: 你是不一樣 > 《養(yǎng)生寶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