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豆瓣用戶 腹黑狗子說 給《街頭美食斗士》的評論 原標題:這個韓國人拍的中國美食竟然比舌尖3還地道! 首發(fā)于公號:腹黑狗子說 看到題目先別噴,請看以下圖片——溫馨提示:請務必不要在空腹的情況下觀看,否則你可能會拉黑我的哈哈哈哈。這個節(jié)目拍燒烤的時候是這樣的:油脂被炭火烤到融化,順著肉塊誘人的滴落下來??吹萌讼胍高^屏幕抓起來吃啊! 拍豬腳鴨肉雙拼飯是這樣的:雖然是再普通不過的一道雙拼飯,但是光用眼睛看就能感受到豬蹄的軟糯、鴨肉的細膩緊實,還有色澤勻稱沾著鹵汁的鹵蛋,伴著一點蔬菜鋪在粒粒分明的米飯上,想想就很好吃。 拍串串的時候是這樣的:串著百分百入味的鴨舌、雞爪、豬肉、蓮藕、蘑菇的小鐵簽被一串串的放進正咕嘟咕嘟冒著泡的湯鍋里,湯汁以你肉眼可見的速度與食材的本味相融合,感覺這文字難以描繪完全的香辣味道已經(jīng)竄進我的鼻子里了…… 除了好看,聽覺上這個綜藝也是ASMR級別的。尤其是油炸食物的時候,那種油脂與食物纏纏綿綿,不停親吻的聲音在耳機里炸開,簡直整個人都要把持不住……點開外賣軟件了。>哈哈哈哈你是不是想歪了? 是了,我們又在這個殺千刀的時間安利泡菜吃播一番白鐘元大叔的新節(jié)目了! 相對于《白鐘元小巷餐廳》還要給予餐廳修改意見,白大叔這次的新節(jié)目輕松了很多,基本上除了吃,還是吃。而吃的內(nèi)容也不是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大雅之堂里的經(jīng)典菜色,而是徹頭徹尾的市井小吃。至于節(jié)目名字,自然也就和這些小吃分不開——《街頭美食斗士》(也稱街頭美食大胃王)!光聽名字就有一種為吃前進的使命感哈哈哈哈。 >海報都彌漫著濃濃的煙火氣息 而第一期節(jié)目,白鐘元就千里迢迢的來到了中國被稱為“辣味之都”的成都。 上面就說了,節(jié)目鏡頭聚焦的食物并非是那些常登大雅之堂的高級菜色,而是街頭巷尾的路邊攤。講真,這樣的題材對于一個“外國的外地人”來說是相當困難的,不但要避開坑蒙拐騙的景區(qū)食物,還要邁過“國別”的這道大門檻,貼近當?shù)厝说纳?,以此來探尋他們身邊的真實味道。不過,白大叔做到了。 成都行程的第一站,白鐘元哪里也沒去,直接跑到了夜市,操著一口蜜汁口音的中國話,在一排小商販的店面前,不停地重復兩個簡單的句子:“多少錢?”、“我要一個!”看到在炭火上翻滾的燒烤忍不住要一個;看到在鐵板上噼里啪啦的狼牙土豆忍不住要一份,最后還有夜市里最“正經(jīng)”的主食炒面,也忍不住來上一份: 這些放學、下班時,和同事、同學、朋友勾肩搭背吃的普通小吃,在節(jié)目組的鏡頭下仿佛都偷偷加載了升級軟件,一個個都變成了午夜補綜藝的致命一擊,再配上節(jié)目組的蜜汁后期和BGM……真的想去廚房炒個飯吃再回來繼續(xù)寫安利: 夜市雖然是街頭美食的集聚地,但也不能止步于夜市。于是,第二天一早,白大叔再次踏上了尋味之旅,街頭做鍋盔的商販在他們的鏡頭里成了武林高手,就連早餐桌上不起眼的紅糖發(fā)糕也成了座上客,分得了幾秒鐘的鏡頭: 麻婆豆腐這樣好吃不貴的地道川菜自然不可或缺,從食物名稱的由來,食物的制作,甚至是食材的產(chǎn)出,節(jié)目組都會不多不少、恰到好處的照顧到。 還有已經(jīng)將版圖擴展到全世界的擔擔面,絕不會是漏網(wǎng)之魚。白大叔還用怪味中國話和老板攀談這碗擔擔面的歷史,順便爆料自己的中文全是因為吃學的,如果聊吃的可以聊好幾個小時都能聽懂,如果是別的就不行了。哈哈哈,感覺get到了奇怪的學語言的方式。 隨后,白大叔又帶著觀眾們?nèi)チ撕脦准倚〉?,為了不劇透,這里就不一一提到啦。 其實,除了以上提到的內(nèi)容,我最喜歡這個節(jié)目的一點還是:無論多么普通的食物,在白鐘元的描述下和《街頭美食斗士》的鏡頭下都會變得珍貴而誘人。比如,他會點出“怎么會想到先把辣椒調(diào)味料灑在生肉上燒烤”的奇思妙想: 會在吃一碗普普通通的肥腸面的時候仔細分析,這道看似全都是“主角”的小吃,究竟誰才是將他們調(diào)和到一起的最大功臣: 回頭我們來看看《舌尖上的中國3》,我們要是說節(jié)目組不用心,它背后的整個制作團隊肯定都得哭著含冤?;ㄙM很久的時間探尋走訪、找到那些精致的不能再精致的食物,然后每個鏡頭都要拍上數(shù)十甚至上百次,它不用心嗎?用心了。但在用心的同時,他們卻忘了另一顆心,也就是“初心”。 好啦,知道你們聽這個詞快聽到吐,但它之所以被提到這么多次,也正是因為它的重要性啊。就像我們在制作美食的時候,雖然食物的做法千變?nèi)f化,但只有那種保留了食材本味的菜肴才是最讓人愛不釋手的。拍攝美食節(jié)目也是一樣,不能因為想在食物上賦予更多的文化內(nèi)涵,就將二者本末倒置,忘記了拍攝節(jié)目“本味”與“初心”所在。 當然,他們恐怕還忘記了一件事——食物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它從來都不是點火扔菜等開鍋那么簡單,而是凝聚了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的產(chǎn)物。原本只要坐下好好吃掉它們就可以拍出一部好作品,卻偏偏選擇在這樣一鍋千年的“高湯”里,加入膚淺、酸澀的“假文化”,如此一來怎么看都令人倒了胃口。 所以啊,希望我們的導演下次再拍舌尖系列的時候,多吃好吃的,少動歪腦筋。不行就拿出《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或者這部《街頭美食斗士》多看兩遍,深刻的琢磨一下,到底美食節(jié)目的真正意義為何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