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史學 古希臘史學,源于古希臘傳說。歷史女神clio居于九位文藝女神之首,同時也說明在古代時期是把歷史當做文藝來看待,希羅多德的《歷史》,在當時差不多是被當成文學來欣賞的。 一、克里奧的童年——古希臘史學的萌芽 1.神話與史詩 古希臘留給后世的神話遺產相當可觀 ·古希臘的神話以奧林匹斯山為中心(奧林匹斯山的眾神) 宙斯是眾神之父。以風暴雷電示怒,并主持天地間的正義。 眾神的信使:赫爾墨斯。是宙斯與邁亞愛情的結晶。 智慧女神:雅典娜。希臘的保護神,宙斯之女,據(jù)說從宙斯頭上長出。雅典娜也是正義的戰(zhàn)爭之神,是英雄的保護神。 愛與美神:阿佛洛狄忒 ·希臘神話的重要特點是“神人同形同性論” 帕里斯的裁決——特洛伊戰(zhàn)爭的源起 帕里斯、不合女神厄里斯、赫拉、雅典娜和阿佛洛狄忒 阿喀琉斯的父親佩留斯和忒提斯女神結婚 金蘋果“獻給最美麗的女人” 史詩是從神話傳說到歷史記錄的過渡形式 (1)古代兩河流域蘇美爾城邦的吉爾伽美什史詩 歷史上發(fā)現(xiàn)最早,在巴比倫時期。敘述的是一個叫布魯克的國王,認識了一個由神創(chuàng)造的人,并且與之結下友誼,他們一起為民除害。在此過程中,也提到了當時的社會生活,為了慶祝鶴嘴鋤的發(fā)明人們舉行了歡慶的儀式,還有“世界洪水”的故事(與諾亞方舟的故事相似)。 (2)古代希臘的《荷馬史詩》 希臘最早的史籍,是靠“荷馬史詩”流傳下來的,是古代希臘史詩的萌芽。 ·荷馬其人 荷馬生前是一個盲藝人(游吟詩人),生卒年為公元前750年-650年,他在希臘文化里的影響無處不在。 ·《荷馬史詩》(前12世紀-9世紀古希臘人的社會狀況) ①《伊利亞特》(Illiad),希臘人征服特洛伊城的經過 希臘人同異族的競爭;描寫戰(zhàn)爭 ②《奧德賽》(Odyssey),希臘英雄奧德修斯回師、重返祖國的故事 人們同大自然的搏斗;描寫航海與家庭 ·荷馬史詩反映了希臘從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的過渡的若干社會特征: ①金屬器皿的使用 ②一夫一妻制大體確立 ③部落與軍事民主制 (3)赫西俄德《工作與時日》(worksanddays) 現(xiàn)實主義的史詩,內容:描寫波俄提亞地區(qū)農人質樸的勞動生活,“規(guī)律”、“時序”。它把人類歷史作為一個整體來考察,分為五個時代: ①黃金時代:神仙般的無憂無慮的生活 ②白銀時代:瘋狂好戰(zhàn),無視神圣,過早死亡 ③青銅時代:在不斷的斗爭中走向自我滅亡 ④英雄時代:半人半神的英雄,因戰(zhàn)爭而自我毀滅 ⑤黑鐵時代:作者及普通人生活的時代,毫無建樹 他認為歷史是倒退發(fā)展的,這種歷史觀雖然落后,但相對于《荷馬史詩》他第一次有了時間觀念,歷史不是靜止不動的。 2.古希臘史學的誕生——愛奧尼亞的紀事家 公元前750年,力量雄厚的城邦像雅典、斯巴達、科林斯開始出現(xiàn),并開始在地中海沿岸開拓殖民地。 希臘半島沒有自己的年代紀,口述仍是保存歷史資料的主要形式,雅典人很晚才知道記錄保存政府文件,希臘史學萌芽于小亞細亞西海岸的愛奧尼亞: 愛奧尼亞在公元前7-6世紀發(fā)展為希臘世界最先進的地區(qū),經濟繁榮,文化發(fā)達。泰勒斯是米利都人,被稱為希臘七賢之一,是古希臘最早的唯物論派別代表人物。愛奧尼亞地區(qū)是光輝燦爛的希臘文化的搖籃,在這里也產生了古希臘的史學。公元前6世紀左右,出現(xiàn)了用散文寫作的“紀事家”當時,“紀事”成為一個專門術語,特指一種有事實根據(jù)的報道,不同于神話或史詩。赫卡泰厄斯:《大地巡游記》《譜系志》,這兩部著作被后來的歷史學家轉引才被人所知,他對希羅多德影響很大。戴奧尼修斯:《波斯史》(五卷) 二、希羅多德與《希波戰(zhàn)爭史》 1.希羅多德歷史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 (1)希波戰(zhàn)爭 公元前492年至479年,希臘人與波斯帝國進行了一系列生死存亡的大搏斗 (2)希波戰(zhàn)爭使雅典成為愛琴海各邦的領袖 伯利克里稱雅典衛(wèi)“希臘的學校” 在這種文化氛圍中,歷史學家希羅多德來到了雅典 2.代表作介紹——《希波戰(zhàn)爭史》 希波戰(zhàn)爭史原先并不分卷,后來亞歷山大成的校注家們把它分為九卷,又稱《繆斯書》。第一部分是波斯帝國的大致部分,第二部分才真正開始寫這場戰(zhàn)爭。前后的描寫方式不大相同,前一部分是以一位紀事家的身份在寫作,第五卷以后,希羅多德就變成一個嚴謹求實的歷史學家。全書就像一幅幅連續(xù)的生動的壁畫,表現(xiàn)一個完整的概念。 3.希羅多德的史學思想 (1)撰史目的:訓世教誨 “以歷史事件為中心,系統(tǒng)連貫地記述事件經過,闡述事件之因果方法?!薄讋?chuàng)記敘體史書編纂體例 (2)執(zhí)著的求真精神和嚴格的批判態(tài)度 歷史研究的兩要素:證據(jù),對事實真相的研究 (3)視野開闊、取材豐富——通史之作 涉及到他當時所知道的“世界” (4)文筆華美,描寫生動 西方歷史上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歷史著作,被譽為“歷史之父” 二、修昔底德與《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史》 1.修昔底德歷史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 公元前431年至404年,雅典和斯巴達爭奪希臘霸權的戰(zhàn)爭 希臘——提洛同盟——海上之強 斯巴達——伯羅奔尼撒同盟——陸上之強 ·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虛耗了希臘,北方的馬其頓趁機崛起 ·這場戰(zhàn)爭的歷史有賴于修昔底德的著作而流傳下來 2.修昔底德的生平 ·可靠文獻較少 ·出生于公元前460年左右的雅典貴族之家 ·自幼受過良好教育,其時正值雅典文化的鼎盛期 ·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爆發(fā)后列身榮戎武,前424年曾被推舉為雅典的是大將軍之一,后因為軍事失利被革職放逐。其后20年隱居色雷斯,關注戰(zhàn)爭進程,隨時予以記載。他的書只寫到公元前411年,是一部不完整的著作。公元前404年戰(zhàn)爭結束,遇特赦重回雅典,寫成該書。 ·卒年不詳 3.《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史》 全書一氣呵成,校注家將之分為八卷 嚴格按照年代順序來敘述戰(zhàn)爭歷史。但是這種編年只有“春”“夏”,并不是具體的時間,盡管粗略,但已經是歷史學著作中很大的突破。 他的著作摒棄了希臘神話,看不到神的痕跡,只有人的行為 4.史觀 (1)記敘體的運用。 首先,專注于一次戰(zhàn)爭,形成政治軍事史的傳統(tǒng)。 其次,把紀事與編年結合起來,形成了紀事編年體例 第三,文筆洗練、惜墨如金 最后,在記敘體中插入演講詞,有1/4的篇幅之多 (2)世俗而非神意的史學觀點,即人本主義史學觀點 (3)重視原始資料及批判性運用史料的原則 (4)認識到經濟因素的重要性 5.不足之處 第一,用抽象的“人性”來解釋歷史,體現(xiàn)了歷史循環(huán)觀 第二,紀時方法不精確 第三,取材過于狹隘 修昔底德被稱為“政治史學之父” 三、色諾芬及其著作 1.色諾芬的生平 430-350BC,雅典的貴族之家,與柏拉圖同為蘇格拉底的學生。政治上觀點反動,反對民主政治,崇尚斯巴達的專制政體,后投靠斯巴達。曾率雅典雇傭軍幫助波斯的小居魯士奪取王位,兵敗后回到斯巴達,浪跡于各城邦。 2.主要著作 《希臘史》:411-363BC的希臘史記載 《長征記》:關于本人軍事冒險活動的一部回憶錄 《經濟論》《論稅收》等 3.地位 比其他史學家更多地注重經濟生活,公元前5世紀末4世紀初的史事,主要靠他記載下來,色諾芬的作品富有文采 |
|
來自: 徒步者的收藏 > 《歷史,考古,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