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簡要談了下歷史地理學文獻閱讀的三個層次。接下來要提幾點注意事項供大家在閱讀文獻時參考。 1.莫把未然當已然 歷史文獻中記載的不一定都是歷史上發(fā)生過的事情。有的時候,文獻中會把很多假設的東西摻雜進去。
舉個例子。《戰(zhàn)國策》里曾有這樣一段描寫: 決滎口,魏無大梁;決白馬之口,魏無濟陽;決宿胥之口,魏無虛、頓丘。陸攻則擊河內(nèi),水攻則滅大梁。 這段話看似是對魏國發(fā)動了水攻,實則不然。原文中這只是一段蘇代向燕王勸說的話的其中一部分。這段話總體的意思是說,秦國要召燕王入朝,然而燕王斷不能答應,因為秦國四處宣揚它的強大,威脅各國,比如說在威脅魏國時就說,如果秦軍決滎口會怎樣,決白馬口又會怎樣等等。類似的政治訛詐和縱橫捭闔的文獻,也大致是這樣,只是一個假設,卻能夠使各國的君主感受到利害矛盾。但是如果將這句話理解成戰(zhàn)國時發(fā)生了三次借黃河水攻的事件,則是完全錯誤的。這段話的迷惑性,還在于沒有“若”、“如”這樣表示假設的詞,如不考察上下文就會出問題。 2.傳說史實要明辨 歷史文獻中由于古代科學不發(fā)達,以及古人對怪異神奇的敬畏思想,常常混雜有許多傳說和神話的東西。一般說來這是封建迷信,不過以當時人眼光來看確實無可厚非。不過這也給我們的研究造成了一定的麻煩。《山海經(jīng)》古人即有認為是完全記載荒誕之事的,不過譚其驤先生的研究也多少說明《山海經(jīng)》中還是有些寫實之處的。而《水經(jīng)注》盡管描述了當時的河湖水系情況,研究價值頗高,但也摻雜了很多傳說成分。 比如說,《水經(jīng)注》卷一河水就有這樣一段話: 高誘稱:河出崑山,伏流地中,萬三千里。禹導而通之,出積石山。按《山海經(jīng)》,自崑崙至積石千七百四十里,自積石出隴西郡至洛,準地志可五千餘里。
這段話中,“伏流地中”是傳說的描述。大禹導河出積石山,因此在先秦人們認為黃河發(fā)源于今甘肅南部的積石山。傳說中又認為昆侖山是黃河源頭所在,因而才有了伏流地中的傳說。如果從今天地理學觀點來看,黃河發(fā)源于今青海省巴顏喀拉山,《水經(jīng)注》所引用的這幾段文獻中傳說的成分太多。 那么大家就會問了,那這個'萬三千里”、“千七百四十里”、“五千餘里”的可信度有多高呢?一般來說,度量衡在不同歷史時期是不一樣的,而無論是從昆侖山到積石山,還是積石山到洛陽,這樣一個遙遠的距離,在古代是很難有確數(shù)的,多半是古人的估算。盡管《山海經(jīng)》里居然精確到四十里這樣的距離,但越是這樣越顯得傳說以為更濃了。大家可以試著在在線地圖上量一下。 p.s但是不要以為《水經(jīng)注》中所有的距離都是傳說的,內(nèi)陸的兩個較近的城邑或是城邑與河流的距離還是有參考價值的。 作者:卜庸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