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曾被八十萬禁軍教頭震住了。 都怪《水滸傳》。 里面寫到—— 且說高俅得做了殿帥府太尉,選揀吉日良辰,去殿帥府里到任。所有一應合屬公吏衙將,都軍禁軍,馬步人等,盡來參拜,各呈手本,開報花名。高殿帥一一點過,于內(nèi)只欠一名八十萬禁軍教頭王進。半月之前,已有病狀在官,患病未痊,不曾入衙門管事。高殿帥大怒,喝道:“胡說!既有手本呈來,卻不是那廝抗拒官府,搪塞下官。此人即系推病在家,快與我拿來!”隨即差人到王進家來,捉拿王進。 多牛掰的人?。〗贪耸f禁軍練武呢!武功一定很厲害! 除了王進,林沖也是八十萬禁軍教頭。小時候,看林沖的電影時,我一直覺得,他的武功,應該是天下第一,否則,鎮(zhèn)不住那么多禁軍啊——實際上,在梁山泊,論打架的本事,他雖排在前列,卻非最強。 后來我們知道,原來,他們不過是八十萬禁軍的很多教頭里的兩個而已…… 為何會產(chǎn)生這種歧義? 無非是我們自己理解錯了嘛。 當然,如果施耐庵在寫書的時候,寫成“八十萬禁軍教頭之一”王進、林沖,則完全不會引發(fā)理解失誤了……
?。譀_劇照) 我們知道,差之毫厘,謬以千里。一字之易,意思大不同,甚至會引發(fā)很多誤解。 既然《水滸傳》是宋朝的事,那我們就來看看宋朝一個字差點害死人的故事。 北宋張詠,詩文俱加。外放知州時,有次喊手下的溧陽縣令蕭楚材來吃飯喝酒。蕭楚材也不客氣,酒飽飯足之后,到處瞎狂,一不小心,就走進了張詠的書房。 讀書人嘛,就想瞧瞧上司都看些什么書。走到書案前,只見上鋪一張白紙,寫著一句詩,“獨恨太平無一事,江南閑煞老尚書?!?/font> 意思很明白,現(xiàn)在天下太平,咱沒啥事做啊…… 蕭楚材看了老大寫的詩,覺得有點不對勁。提筆就改了一個字。 張詠后來進房,正想把那未寫完的詩,續(xù)出來呢,卻發(fā)現(xiàn),竟有膽大包天者,在自己的詩上涂了一個字。 他怒氣沖沖問仆人,這怎么回事呀! 之前在房里值班的人告訴他,“蕭公與全身,公功高位重,奸人側目之秋,天下一統(tǒng),公獨恨太平,何也?” 張詠像
蕭楚材救了您的命啊。您位高權重,很多人想找您的碴呢!只是沒機會?,F(xiàn)在天下一統(tǒng),大家都覺得日子好過,您怎么能恨太平呢?就算我們知道您并非真恨,只是用了一種寫作手法而已,可您的對手,只會往死里解讀的…… 原來,蕭楚材把恨太平,改成了幸太平——有幸生在太平之世…… 聽著完理由,張詠出了一身冷汗,大聲感慨,“一字之師也”。 聯(lián)系到后來蘇軾因為一些詩被過度解讀,差點丟了小命,說蕭楚材用一個字,救了張詠一命,也不為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