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濕的方法不當(dāng),不僅祛不了濕,反而可能進一步加重濕邪,損害健康。祛濕卻并沒有一個萬試萬靈的方子,每個人的體質(zhì)不同,祛濕的方式也不同。 祛濕要注意分清體質(zhì) 常見表現(xiàn):舌苔白、舌質(zhì)淡、胃口不好、容易困倦、怕冷。 常用中藥:這種人祛濕適合用偏溫的藥材,如姜片、陳皮、花椒等。常見的雞骨草、土茯苓等,對虛寒體質(zhì)的人來說偏涼。 常見表現(xiàn):口臭、口苦、舌紅、舌苔黃膩,容易煩躁、排便不暢、大便黏滯。 常用中藥:雞骨草、土茯苓、薏米等。 常見表現(xiàn):舌質(zhì)淡、舌苔膩而不黃、舌淡、胃口不好。 常用中藥:此類人群在可以采用藥材組合的形式,例如陳皮或蘇葉加綿茵陳、藿香加土茯苓等,避免藥膳過于寒涼或溫?zé)帷?/p> 門店中常見的其他祛濕中藥材 花旗參:吃得過多生冷食物,引致脾虛,可喝花旗參茶,具健脾益胃之效。 荷葉:取自荷花之新鮮葉片,曬干使用。除了去濕利尿的作用外,亦有開胃消食之功效。 白術(shù):乃菊科植物,其根部用作食療。具健胃強身和對四肢乏力及食欲不振等具療效。 茅根:即白茅的根部,是利尿去濕之好材料。 常用的祛濕食療方 既要祛濕,又要補心,還要健脾胃,非薏米和赤小豆莫屬。將其熬成粥,意在使其有效成分充分為人體吸收,同時不給脾胃造成多大負擔(dān)。(注:生薏米偏寒涼,可以祛濕除風(fēng)、清熱排膿、對小便不利、水腫、腳氣和風(fēng)濕疼痛等效果顯著;炒薏米擅長健脾止瀉,是治療脾虛濕盛泄瀉的良藥,相比較來說,它更健脾。不放油,直接將生薏米煸炒即可。) (2~3人分量,適合脾胃差者飲用) 材料:淮山(干品)10克,土茯苓10克,溪黃草10克,豬胰(豬橫月利)300克,清水適量。 做法:淮山、土茯苓、溪黃草、豬橫月利洗凈一同放進砂煲中,加適量清水煲開,然后轉(zhuǎn)小火煲1小時即可飲用。 (3~4人分量,適合濕熱脾虛者飲用) 材料:木棉花30克,雞蛋花30克,槐花30克,薏米30克,瘦肉100克,炒扁豆30克,陳皮或砂仁12克。 做法:木棉花、雞蛋花、槐花、薏米、瘦肉、炒扁豆、陳皮或砂仁洗凈一同放入砂煲中,加清水適量,用大火煲開,再轉(zhuǎn)小火煲1小時即可。 (2~3人分量,去骨火,祛濕,清熱毒) 材料:土伏苓250克,粉葛250克,赤小豆50克,扁豆50克,陳皮半個,水8碗。 做法:土伏苓去皮切段,粉葛去皮切塊,將材料放入煲內(nèi),水滾轉(zhuǎn)慢火煲3小時即可。 (2~3人分量,清熱祛濕,潤肺化痰) 材料:鵪鶉4只,薏米、百合各50克,姜3片。 做法:鵪鶉、薏米、百合、姜一同放入砂鍋中,加清水適量煲1個半小時即可。 (2~3人分量,清熱祛濕,去肝熱) 材料:豬橫月利250克,夏枯草、棉茵陳各10克,生姜2片。 做法:把豬橫月利先飛水去腥備用;將夏枯草、棉茵陳及生姜和豬橫月利一同放入砂煲中,加適量清水,先用大火燒開,然后轉(zhuǎn)小火煲1個半小時即可食用。 (3~5人分量,清熱祛濕、解毒) 材料:草龜500克,豬肉200克,新鮮土伏苓250克,紅棗6個。 做法:把草龜、豬肉、土伏苓紅棗一起放到砂煲內(nèi)熬3至4個小時即可。 (本文僅供專業(yè)人士參考) 發(fā)送#精品#到藥店人公眾號 多篇精品文章任您看 |
|
來自: 快樂英平 > 《小藥箱_用藥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