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地區(qū)位于我國的西部,平均海拔3500~4800米,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腹地、青海省南部,地理位置大致為北緯31°~36°東經89~102°,位于長江、黃河、瀾滄江源頭區(qū)。2009年經我國三江源科考隊考證,依據(jù)“河源唯遠”的原則,確定卡日曲為黃河源頭;沱沱河為長江源頭;扎曲為瀾滄江源頭。三江源地區(qū)被譽為“中華水塔”。 三江源地區(qū)是青藏高原的腹地和主體,以山地地貌為主,山脈綿延、地勢高聳、地形復雜,海拔為3335~6564米。區(qū)內氣候屬青藏高原氣候系統(tǒng),為典型的高原大陸性氣候,表現(xiàn)為冷熱兩季交替、干濕兩季分明、年溫差小、日溫差大、日照時間長、輻射強烈、無四季區(qū)分的氣候特征。 三江源自然保護區(qū) 三江源自然保護區(qū)位于青藏高腹地,青海省境內。這里野生動植物種群資源豐富,冰川、湖泊和沼澤濕地星羅棋布,是世界高海拔地區(qū)天然濕地最多和生物多樣性最集中的地區(qū)。 歷史上,三江源區(qū)曾是野生動物種群繁多的高原草原草甸區(qū),被稱為生態(tài)“處女地”。然而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冰川、雪山逐年萎縮,直接影響高原湖泊和濕地的水源補給,眾多的湖泊、濕地面積縮小甚至干涸,沼澤地消失,泥炭地干燥并裸露,生態(tài)環(huán)境變得脆弱。人口的無節(jié)制增加和人類無限度的生產經營活動,又大大加速了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的進度。特別是草地大規(guī)模的退化與沙化,使該地區(qū)草地生產力和對土地的保護功能下降,基于此,設立了三江源自然保護區(qū)。 三江并流是指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這三條發(fā)源于青藏高原的大江在云南省境內自北向南并行奔流170多公里,穿越擔當力卡山、高黎貢山、怒山和云嶺等崇山峻嶺之間,形成世界上罕見的“江水并流而不交匯”的奇特自然地理景觀。其間瀾滄江與金沙江最短直線距離為66公里,瀾滄江與怒江的最短直線距離不到19公里。 位于云南省西部的麗江地區(qū),迪慶藏族自治州,怒江僳僳族自治州,整個區(qū)域四萬平方公里。 它地處東亞、南亞和青藏高原三大地理區(qū)域的交匯處,是世界上罕見的高山地貌及其演化的代表地區(qū),也是世界上生物物種最豐富的地區(qū)之一。 三江并流地區(qū)是世界上蘊藏最豐富的地質地貌博物館。4000萬年前,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大碰撞,引發(fā)了橫斷山脈的急劇擠壓、隆升、切割,高山與大江交替展布,形成世界上獨有的三江并行奔流170千米的自然奇觀。 是中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區(qū)域,同時也可能是世界上溫帶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區(qū)域。 三江:金沙江(長江上游)、瀾滄江(湄公河上游)和怒江(薩爾溫江上游)。金沙江由北東去,匯集雅礱江、大渡河、嘉陵江,于是中國便有了長江。瀾滄江由北南下緩緩而流,穿越國界便成了鄰國湄公河的上游。怒江自北南下奔騰急湍闖進緬甸便成了薩爾溫江的上游。三江同發(fā)源于青藏高原,三江攜手并肩在云南崇山峻嶺中奔流。而金沙江經石鼓鎮(zhèn)天造奇觀(長江第一灣)急轉回頭大江東去最終流入太平洋……而瀾滄江自云南出境后流經老撾、緬甸、泰國、柬埔寨和越南,于越南胡志明市流入南海(屬于太平洋水域)……怒江自云南出境后流經緬甸、泰國,在緬甸最終流入印度洋…… 三江:長江、黃河、瀾滄江 所在地:青海省南部 氣候:主要為高原山地氣候 ![]() 三江:瀾滄江、怒江、金沙江 所在地:云南省西北部 氣候:主要為亞熱帶季風氣候 附后 三江平原 這也是包含“三江”的一個區(qū)域,不過此三江和上面的三江又是不同。 三江平原,又稱三江低地,即東北平原東北部,位于黑龍江省,中國最大的沼澤分布區(qū)。三江平原的“三江”即黑龍江、烏蘇里江和松花江,三條大江浩浩蕩蕩,匯流、沖積而成了這塊低平的沃土。 同一片土地,不同的“三江”,都需要我們用可持續(xù)的思想去開發(fā)和利用,這樣才能保證我們的“三江”永葆青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