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上午,遂寧16路公交車上發(fā)生一起戾氣男狂摔小孩,并用腳猛踩小孩頭部的事件。事情起因是,小孩子玩鬧,拿腳踢這男子,踢幾下之后,男的暴起發(fā)作。視頻很暴力,如有不適請迅速下拉。 把孩子狂摔在地上,還用腳猛力踩頭部,這人毫無疑問是暴力狂,人渣。從拘留所出來,他的第一件事該是看心理醫(yī)生。那神經(jīng)質(zhì)的表現(xiàn)疑似躁郁狂,他身邊的親友要小心。精神病復(fù)發(fā)的概率很高。 這次“狂摔踩頭”是極端偶然現(xiàn)象,真正嚇人的是,視頻在網(wǎng)上傳播時,評論區(qū)很多人在狂歡。熱評區(qū)的內(nèi)容,看看點贊數(shù)量,簡直讓人無語。 圖片來自理性樂觀派 最近幾年網(wǎng)絡(luò)上譴責(zé)熊孩子的呼聲很高,已成政治正確之勢。誰不煩熊孩子聒噪呢,誰對熊孩子不是忍氣吞聲不好發(fā)作呢?這時候,看到誰把熊孩子拎起來教訓(xùn)一頓,心里那叫一個爽啊。 批判熊孩子是很能調(diào)動大眾情緒的議題?,F(xiàn)實生活中,敢出手教訓(xùn)熊孩子的人,少之又少。尋求“解氣”的這種情緒,被網(wǎng)上搞營銷的段子手捕捉到。他們聞風(fēng)而動,為此不惜造假。讀者看什么爽,他們就喂什么,營造出的氛圍是什么樣,可想而知。 圖片轉(zhuǎn)自霍老爺 對熊孩子的討伐,是網(wǎng)上的政治正確;對熊孩子的教訓(xùn),是情緒宣泄的通道。至于該如何正確對待熊孩子,很多人忽略了。這種非理性氛圍,有人稱之為“戾氣”,我非常贊成。 正是戾氣盛行,很多人看到真正的神經(jīng)病發(fā)狂時,連基本的判斷是非能力都沒有了, 居然拍手叫好。這是一種狂熱病。 小孩子犯錯,首先要明白:他的心智力量與成年人不對等。要找到能對話的人,向他表達不滿。誰家孩子誰帶走,這是至理名言。對方不聽,有脾氣和暴力也沖大人去。沖小孩動拳頭,美其名曰“替社會管教你”,這是恃強凌弱的懦夫之舉。 據(jù)說,視頻里的小孩子是單獨出門,身邊沒有監(jiān)護者,該不該出手呢?其實并不難,正常人都能做好。 對待這種閑極無聊小孩,一般人都是避開,不予搭理——和小孩子較什么勁呢?這不是和稀泥,而是理智平和的正常舉動。實在被惹煩,厲聲斥責(zé),使其老實下來,這也能理解。 頑童依舊不改,怒而直接出手(比如啪啪打兩個屁股),小懲大戒,使其乖乖坐好。成年人對待小頑童,做到這一步基本到頭。再往下發(fā)展,就是宣泄胸中暴力欲望。遂寧公交那男的,不就是個暴力狂嗎? 許多人說這不公平,明明是熊孩子挑釁,為何一忍再忍,熊孩子就該慣著,不能揍嗎? 多么義正辭嚴的說法啊,仿佛他是維護正義秩序的使者。把熊孩子換成成年人,他會痛快宣戰(zhàn)嗎?成年人摩擦,通常先遠離,怒目相視,言語警告,步步升級。暴力這東西每人都有,它手段激烈,后果嚴重,正常人不會輕易使用。 被成年人挑釁兩下子,會當(dāng)場暴怒?沒幾人這么做。恰恰有些人,一看小孩子挑釁,迅速把暴力掏出來,按在地上狂揍。面對比自己弱小的人,他們內(nèi)心的怯懦和狂暴,才顯露無遺。為這種人叫好,只能證明是同類。 必須承認,許多批判熊孩子的聲音很理性,很講道理:沒有熊孩子,只有熊父母;該教訓(xùn)的是父母,而不是孩子——不過也要警惕一種傾向,對孩子的惡意,正在成為公共情緒的一部分。 經(jīng)??吹竭@樣的說法:看不好孩子不要出門好嗎?哄不住孩子哭為什么還要在外面吃飯?吵得人好煩啊小孩子為什么要坐飛機?等等。 他們確實不指責(zé)孩子,而是指責(zé)父母。言下之意:養(yǎng)孩子一堆麻煩,管不好就不要打擾別人好嗎?孩子都帶不好,不覺得慚愧嗎?說你們怎么了,至少我們不給別人惹麻煩啊。 說這些話的人,通常不了解孩子。他們會把有娃一族“你們沒孩子不明白”的說法當(dāng)成托辭。事實上,這句話卻是真相。 孩子是獨立生命個體,他有自由意志,孩子來到這個世界,注定就是各種狀況。父母能做的只有盡力,卻無法讓人滿意。 一兩歲的孩子,不是你讓他睡就睡,你不讓他哭他就安靜;四五歲的孩子,你讓他坐好別亂動,他的天性就是好奇張望,亂走亂摸。父母能做的是約束,能保證安全就不容易,其他意外情況,不是“熊孩子”三字就能論定。 當(dāng)然,很多人不屑于理解真實世界。在他們看來,沒有熊孩子,只有熊父母。孩子發(fā)生狀況,不用說,問題肯定出在父母身上。 前段時間,有一對夫妻在麻辣燙店里就餐。一個小孩子進店取餐具,進門時撩起簾子,碰到在吃飯的懷孕女子。隨后這女子升腿把孩子絆倒,造成摔傷。 很多網(wǎng)友說,還不是熊孩子先碰到別人了?他們不能理解,一個在公共場所跑起來的孩子,也是正常孩子。撩起簾子碰到他人,這是成年人也可能發(fā)生的意外——在他們眼中,卻成為熊孩子的證據(jù)。 這就是我經(jīng)常說的,很多中國人打著”不慣熊孩子“的名義,對孩子充滿惡意。按照這個標準,每個小孩出門,都值得被暴揍幾頓。 有時候我好奇,以苛刻標準要求孩子,恨不能所有帶孩子的家庭都不出門的人,他們是怎樣的心態(tài)?大概要求事事順心,動輒別人遷就的那種人。一旦不滿意,就滿懷怨氣。這種心態(tài),和孩子氣有什么區(qū)別呢? 遂寧“狂摔踩頭事件”發(fā)生之后,我看到一位媽媽寫下一段話:
這段話說得非常好。在這個對熊孩子大加撻伐的時代,呼吁理解和善意,很容易收獲嘲笑。我加入這種呼吁。世界想變得美好,不是靠高高在上的聲討撻伐能實現(xiàn),最起碼要有理解和尊重。 相關(guān)話題
|
|
來自: jimmyliusss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