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湯劑是臨床最為常用的制劑類型,湯劑質量的優(yōu)劣直接關系到治療效果的好壞。不少患者看完中醫(yī)帶著藥方,到藥房抱回了一大包藥?;丶液?,一股腦地扔進鍋里,迫不及待就開煮。殊不知,煎好一鍋藥,嘗到其精華,讓藥效發(fā)揮,講究可不少呢! 1 煎藥用什么容器更好? 要煎好藥,先選好鍋。鍋不在貴,合適便好,化學性質穩(wěn)定是前提。以砂鍋、瓦罐、陶罐為好,搪瓷罐次之,砂鍋當然是首推品種:受熱均勻、保溫性好、價廉物美。這類容器導熱均勻、熱力緩和、保溫性強、水分蒸發(fā)慢。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還用鐵、銅、鋁等常見金屬材質制成的鍋煎藥,但是請記好了,傳統(tǒng)中醫(yī)中藥是杜絕使用。因為中藥中的鞣質、有機酸會和金屬離子發(fā)生絡合反應,產生沉淀,從而影響療效,對病人也不利。所以家里煎藥時,就不要使用這一類的鍋了。 溫馨小貼士:每次煎完藥,記得要刷洗干凈哦。 2 煎中藥前,要不要清洗藥材? 經常有患者問,在醫(yī)院或者藥店買來的中藥材,有時候看上去臟兮兮的,像有一些泥垢,也怕儲存過程不干凈,請問需要用清水洗一下嗎?會不會對藥效有影響? 我們拿到手的其實是中藥飲片,是中藥材經過加工炮制而成的。 這個炮制過程是很重要的,能使一些藥材的性能稍微改變(譬如降燥),或者增強原有藥材的療效。也有一些藥材本身有一定毒性,炮制可以在保留藥效的前提下降低毒性。一些藥材則可以通過加工去除一些異味。便于貯存、使用也是炮制目的之一。 合理的炮制加工過程,已經有了清潔、去除雜質的環(huán)節(jié)。 因此,這些飲片沒有特殊說明是不需要清洗的。反之,清洗還可能會影響藥物療效,譬如如果藥里含有某些可溶于水的有效成分,清洗的時候,就會讓這些有效成分大量流失,最終自然影響效果。 不過,清水或溫水浸泡后再煎,則更有利于有效成分析出。 3 浸泡多長時間? 煎前用清水浸泡,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還可以縮短煎煮時間。這是因為草木藥干燥時,水分被蒸發(fā),細胞壁及導管皺縮,細胞液干枯,其中的物質以結晶或無定形沉淀存在于細胞內。煎前浸泡,可以使細胞重新脹滿,當水分進一步浸入時,細胞可膨脹破裂,使大量有效成分釋放出來。多數藥物浸泡宜冷水,一般需浸泡30~60分鐘,以種子、果實、根為主的藥可浸泡1小時。夏天氣溫高,不宜久浸,以免腐敗;反之冬天可以長些。 火候與時間 一般宜大火煮開后小火煎燉,以利有效成分溶解同時避免藥汁溢出或過快熬干。煎煮時間應根據藥物性質而定,解表藥(感冒)第一煎煮沸后小火10~15分鐘,第二煎煮沸后小火5~10分鐘;滋補藥第一煎煮沸后小火40~60分鐘,第二煎煮沸后小火30~40分鐘;其他類藥物,第一煎煮沸后30~40分鐘,第二煎煮沸后15~25分鐘。 4 煎煮多少次為宜? 一般來說,一劑藥可煎三次,最少應煎兩次。因為煎藥時藥物有效成分首先會溶解在進入藥材組織的水液中,然后再擴散到藥材外部的水液中。到藥材內外溶液的濃度達到平衡時,因滲透壓平衡,有效成分就不再溶出了。這時,只有將藥液濾出,重新加水煎煮,有效成分才能繼續(xù)溶出。為了充分利用藥材,避免浪費,一劑藥最好煎煮兩次或三次。目前臨床一般煎煮二次。 最后,送給大家煎煮湯藥小口訣:一泡二煎三混合。 一泡是指飲片浸泡,二煎是指先武后文兩種火候,三混合是指兩次煎煮完的藥液,充分混合后,一日內,分2-3次服用。 實用的小知識快收藏好吧~ 供稿:北京東城中醫(yī)醫(yī)院 |
|
來自: whd991 > 《中醫(yī)養(yǎng)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