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放假回來了吧!該學習啦! 在1815年拿破侖戰(zhàn)爭期間,Jacques Lisfranc de St. Martin遇到了一名士兵,從一匹馬摔倒后 造成了足部的血管損傷和繼發(fā)性的壞死,因此,Lisfranc醫(yī)生就給他行了截肢術,該截肢平面位于跖跗關節(jié)處,由此該關節(jié)處被稱為Lisfran 關節(jié)。盡管Lisfranc當時沒有描述損傷機制或其分類,但Lisfranc損傷已經意味著跖跗關節(jié)處的骨折和脫位損傷。 lisfranc損傷在多發(fā)傷病人中常常容易漏診 大約為 20-30%的漏診率 Lisfran損傷機制 垂直或間接暴力作用于中足導致 根據足的位置分為兩種情況 運動傷中 第二種更常見 lisfranc關節(jié)是中足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足有五塊骨構成一個拱門形態(tài) 而老二位于拱門的最高點,作為Key stone 則顯得更為重要 中足的拱門結構與Key stone 解剖結構: LISFRANC韌帶組成 主要由3組 組成,背側、骨間、足底三組 中足的韌帶十分多切比較復雜,用來維持整個中足的負重力學傳到與穩(wěn)定結構 比較特殊的就是lisfranc韌帶(圓圈所示) 中足韌帶示意圖 趾骨骨之間1和2之間 沒有韌帶相連,而2345均有韌帶相連 所以M1和M2之間的穩(wěn)定主要都靠Lisfranc韌帶來穩(wěn)定 診斷時主要看老二的關節(jié)間隙 來判斷Lisfranc 韌帶的損傷情況 但是,即便有l(wèi)isfranc韌帶損傷,也有15%的X線是表現(xiàn)正常的 這個時候可能就需要做CT或者MRI進行進一步診斷 臨床表現(xiàn): 疼痛、淤青、腫脹、水泡等, 部分患者存在琴鍵征表現(xiàn) 有些還可能并發(fā)筋膜間室綜合征 常見的X線表現(xiàn):跖跗關節(jié)的間隙增大,或出現(xiàn)撕脫的小骨塊 側位出現(xiàn)小的撕脫骨塊 從正位主要觀察老大的兩邊關節(jié)間隙是否連續(xù) CT和核磁可以更好的從冠狀位、矢狀位來觀察是否伴有韌帶損傷及脫位、撕脫骨塊的情況 Lisfranc韌帶在核磁中清晰可見,可以看到有撕裂 術中也可以采取X光下的應力試驗來進行診斷 仔細觀察老大進行跖屈和側屈時的關節(jié)間隙變化 損傷分級:共分為三級 1級:韌帶損傷但無脫位 2級:存在脫位但沒有中足拱形高度的丟失 3級:脫位并伴隨中足拱形高度丟失 分類 Quenu and Kuss (1909)Hardcastle (1982)Myerson (1986) 共有三種,本文介紹1和3 Quenu and Kuss 分為三類, 1同向的位移、 2單獨的老大位移 3老大一邊、老2-老4另一邊的分開位移 Myerson分類 A級 整體脫位,分為外側和背趾側 B級 部分的脫位,分為內側和外側 C級 兩邊分離,分為部分位移和整體位移 治療目標: 早期發(fā)現(xiàn)早期治療是最重要的因素 解剖復位及固定才能帶來較好的治療效果 移位大于1mm,跖跗、楔間、楔舟關節(jié)不穩(wěn),都不可接受! 立即固定,也有25-50%發(fā)展為慢性的中足疼痛和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 沒有移位的可采取保守治療,短腿石膏4-6周無負重,定期復查到3個月 移位的均要進行手術治療 手術切口 沿1-2之間進行切開顯露 顯露可見,明顯的韌帶損傷和骨折脫位 進行鉗加復位 Lisfranc螺釘固定 固定方式:最重要的Lisfranc螺釘 即跟lisfranc韌帶同樣的方向 固定技巧 1對于中足的微動關節(jié),最好采用螺釘固定 2距離固定的地方1-1.5cm處,先磨一個小坑,然后再行角度的螺釘進行固定以避免背側的骨塊骨折無法固定 3注意螺釘的長度,不要太長進入別的關節(jié),也不要太短 4lisfranc螺釘固定不穩(wěn)定的時候,可添加老二的垂直固定螺釘 5 如果楔骨之間不穩(wěn)定,也要添加橫向的螺釘增加穩(wěn)定 總共的固定順序如下圖 最近流行的彈性固定,也可以采用anchor-button 固定 總結: 容易漏診 解剖復位 lisfranc固定 預后不良 今天的秘籍就到這里,快去悄悄的修煉吧 |
|
來自: lygs999 > 《Lisfranc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