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匱要略》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原文: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沖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熱如醉狀,因復(fù)下流陰股,小便難,時復(fù)冒者。茯苓四兩,桂枝四兩,甘草(炙)三兩,五味子半升。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方義:茯苓、桂枝,能抑沖氣,使之下行;然逆氣非斂不降,放以五味之酸斂其氣;土厚則陰火自伏,故以甘草之甘補(bǔ)其中也。 加減化裁:羸瘦而咳逆上氣、心悸、頭昏、多汗、脈數(shù)者,加入山萸肉、龍骨、牡蠣、人參、麥冬。 注意事項(xiàng):浮腫者不宜多用甘草。忌海藻、菘菜、生蔥。 
[現(xiàn)代用法]茯苓12~30g、桂枝12~30g、甘草6~10g、五味子10~15g。以水1600ml,煎取600ml,每次服200ml。 [方證] 1.咳嗽、氣喘,氣從少腹上沖胸咽,頭眩心悸。 2.自汗出,面色潮紅,或、手足厥冷。 3.舌質(zhì)淡,苔白滑。 [現(xiàn)代應(yīng)用] 1.以呼吸不利為主訴的疾病,如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肺不張、肺氣腫,肺心病,過敏性哮喘等。 2.其他方面如心臟病、原因不明的低血壓,神經(jīng)衰弱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