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32年,南宋和蒙古政治結盟拉開了滅金序幕,到1234年,金朝蔡州被攻克,金哀宗自縊,孟珙將其遺骨帶回臨安,金朝滅亡,南宋舉國歡慶。終于在事隔一百多年后,于戰(zhàn)場中用金人的鮮血和生命洗凈了屈辱和尊嚴掃地的靖康之辱,與此同時,南宋也暴露在了蒙古人的鐵蹄之下,一場滅宋的戰(zhàn)爭而因此上演。 蒙古滅亡金朝之后,又馬不停蹄的將兵峰直指偏安一隅的南宋,在經(jīng)歷45年的激烈抵抗之后,1279年,南宋小朝廷在崖山海戰(zhàn)中,隨著陸秀夫背著少帝趙昺投海自盡,十萬軍民亦跳海殉國,兩宋320載風云也如同金朝一樣走向了覆滅的終點。 南宋的滅亡被不少人認為是咎由自取,簡單的唇亡齒寒的道理竟然不懂,有北宋聯(lián)金滅遼導致靖康之變的前車之鑒,可謂如出一轍,統(tǒng)治者們卻還毅然決然的走上了一條自行毀滅的絕路,這多少令后世人不解,也由此引發(fā)了不少的冷嘲熱諷??墒鞘聦嵁斦嫒绱藛??南宋朝臣的智商就如此堪憂? 答案很明顯不是,之所以最終衍變成如此局勢,也是宋的無奈和金的蠢笨而造成的。 1142年,蒙古部落崛起,消滅西遼和令西夏臣服,從此草原游牧民族蒙古的擴張已勢不可擋,在1211年,蒙古征伐金朝,于野狐嶺一役以十萬蒙古鐵騎對戰(zhàn)金朝45萬精銳,最終金慘敗,精銳死傷殆盡,國力自此大損,而蒙古則威勢日隆,強絕一時。在此后的數(shù)十年中,蒙古和金朝之間的戰(zhàn)爭不斷,大都是蒙古主動出擊,金軍戰(zhàn)略防守,在雙方的拉鋸之中,蒙古愈強,金朝愈弱,失去了不少的土地和戰(zhàn)爭資源,兩河與山東地區(qū)就是在戰(zhàn)爭失利的情況下被迫割讓給了蒙古,而因此出現(xiàn)了金朝30萬大軍憑借河南一地產(chǎn)生的糧食無法達到供給的現(xiàn)象,為此金朝統(tǒng)治者決定轉嫁損失,即失去的東西從富饒的南宋而彌補。 就是因為金朝的這一自私自利的做法,生生的將本應有機會同盟的南宋而推向了蒙古的懷抱,宋金結盟共抗蒙古,挽回劣勢,實現(xiàn)鼎足而立的局勢,這是多好的戰(zhàn)略方針啊,可是卻因為金朝的短視和蠢笨而葬送了。 需知,南宋朝堂當時雖然對金有兩種截然不同的主張,但是靖康之恥的教訓仍然在提醒著他們,有朝臣曾言“今之女真,即昔之亡遼,而今之韃靼,即向之女真”,當頭一棒,字字血淚啊,擺在眼前的抉擇,相信這并不是兩難的,而金朝欲“取償于宋”的做法,讓得本就有深仇大恨的雙方更加的矛盾重重。終于在1232年,蒙古與金軍在三峰山進行了一次戰(zhàn)略決戰(zhàn),金軍投入15萬,蒙古軍4萬,結果卻是金軍三峰山慘敗,而因為這場戰(zhàn)役的失利,金朝元氣再次大傷,局勢危如累卵。同年,蒙古派出使者建議聯(lián)合滅金,金哀宗得知后,遣使于南宋,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陳述“唇齒相依,唇亡齒寒”的道理,可是三峰山的戰(zhàn)敗,在陳述著金朝的滅亡已只是時間問題,在結合靖康之恥以及南宋百年來所承受的金朝屈辱以及近來金軍“取償于宋”的做法,南宋徹底爆發(fā)了,終究是一雪前恥和恢復中原的主觀感性而戰(zhàn)勝了“唇亡齒寒”的客觀理性,這一刻,金朝的滅亡注定了,這是咎由自取與人無尤,而南宋的滅亡也進入了倒計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