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每一天,都值得好好珍惜。 從蔚藍深沉的大海到潔白縹緲的云層,從千姿百態(tài)的植物到性情萬變的動物,從鬼斧神工的自然奇觀到令人驚嘆的現(xiàn)代建筑,我們生活的地球包羅萬象,富有生機。 是什么讓地球與眾不同?你對地球的了解又有多少呢? 世界地球日就要到了,一起來了解一下關于這顆美麗星球的秘密吧。 地球究竟是什么? 在太空中拍攝的地球照片,會重塑我們對地球和地球資源的認識。 地球全身像↓↓ 圖自《地球與太空:美國宇航局NASA珍貴攝影集》 地球像一顆“藍色大理石”一樣在太空中滾動。 執(zhí)行阿波羅17號任務的宇航員在1972年拍到了一張地球的全身像,從而我們能夠清楚地看到地球的面貌,從陸地到海洋,從云層到海冰,無一遺漏。 從月球上看地球↓↓ 圖自《地球與太空:美國宇航局NASA珍貴攝影集》 這是一張頗具象征意義的“地出”照片,所謂地出,就是從月球上看地球,地球從月球的地平線上升起。 從照片上看,地球很近,似乎觸手可及,實際上地球與航天飛機相距484英里(779千米)之遙。 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 綠色的環(huán)形代表地球的運行軌道 圖自《太空全書》 太陽系的一切源于45億年前宇宙中的一團巨大星云。 而今天,我們看到的則是地球及其他一些行星繞著一個再普通不過的恒星周而復始地運行。 太陽系示意圖,從中我們可以更直觀地了解到地球在太陽系中所處的位置。 圖自《星座全書》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圖自《太空全書》 太陽系和銀河系只是宇宙結構層級中的一小部分。萬有引力把星系和大質量的星系團聚集在一起,一個星系團中包括上千個成員星系。 有超過一百億個星系包含在整個宇宙的這些星系團中。正如美國天文學家卡爾·薩根所比喻的那樣,地球如一粒微塵懸浮在廣無邊際的宇宙中。 地球上的城市燈火通明↓↓ 圖自《地球與太空》 地球上鬼魅的極光↓↓ 圖自《行星全書》 非洲之眼,撒哈拉沙漠的圓形地形結構↓↓ 圖自《行星全書》 位于里海的秋列尼群島,各種各樣的細線條是大洋底部茂密的植被。 圖自《行星全書》 地球由什么組成? 在地球形成的最初5億年時間里(可能會有出入),地球掃清了其軌道附近的碎片。 如果有人站在那時的地球表面,他(她)一定會感覺到周圍巨大星子的猛烈撞擊。 科學家們將這個時期稱為大撞擊時期,發(fā)生于太陽系形成早期。 在這個時期,每一次撞擊都為新形成的行星注入能量,這種能量最終以熱的形式表現(xiàn)。 最終,地球的每一部分都熔化成液體或者被加熱變軟到可以自由流動(科學家們仍然對細節(jié)有爭議)。 不過,不可否認的一個事實是早期對于行星的加熱完成了行星物質的分化過程。 密度大的物質,如鐵,從表面沉入地球的核心,而密度小的物質則浮在上面,形成了地幔和地殼。 就像沙拉醬放置了過長時間會分層一樣,地球上的物質也通過自身的重力分成兩層。 地球的分化過程產生了我們賴以生存的磁場。密度較大的鐵、鎳沉入核心,核心的壓力足以將這些原子壓成固體。 在核心的上方,其溫度和壓力只能使物質以液態(tài)形式存在。流動的液體金屬核最終產生行星的磁場。 地球剖面圖↓↓ 圖自《太空全書》 地球有12個主要板塊。由于地幔的緩慢攪動,板塊開始移動,地球內部放射性元素的衰變帶來的能量驅動了這種攪動。 如下圖: 圖自網絡 地球上為什么有生命? 地球被天文學家稱為最宜居住行星——不冷不熱、溫度極為精確地落在宜居區(qū)域。 在過去的40億年中,太陽的亮度提高了三分之一,在這個過程中,地球總是能夠把氣溫調節(jié)到水的凝固點和沸點之間。 這也就意味著液態(tài)水能夠一直在其表面存在。液態(tài)水的存在,被認為是進化出生命的必要前提。 假如地球比現(xiàn)在距離太陽更近,或許地球會沿著金星一樣的軌跡發(fā)展,失控的溫室效應會將生命扼殺在搖籃中。 假如地球比現(xiàn)在距離太陽更遠,或許地球會凍成一個冰球,生命也將不復存在。 每一個恒星的周圍都有一個窄帶,在這個窄帶內行星表面溫度在水的凝固點和沸點之間。 這個窄帶被稱為恒星的宜居帶(Continuously Habitable Zone,縮寫為CHZ)。 地球就在宜居帶內,這也就是地球上能夠誕生生命的原因。 生命的存在改變了整個星球。比如在地球上,大氣層內活躍氧氣的增加就是生命新陳代謝的結果,許多生命的衍生過程打破了巖石,創(chuàng)造出泥土。 因此,地球與其他世界有兩個重要的區(qū)別:第一,地球是最大的巖質行星,而且地球的體積會隨著其表面持續(xù)不斷地移動、變化。 第二,地球的軌道位于一個環(huán)繞太陽被稱為“宜居帶”的狹窄地帶,宜居帶指的是一個液態(tài)水可以長期存在于這個星球表面的地方。 也正因為如此,地球是我們知道太陽系內有生命存在的唯一星球。 地球的壽命有多長? 我們對地球乃至太陽系的起源知之甚少??梢源_定的是,太陽系如今的運行模式于45.68億年前形成。 在此之前,它只是一團充斥著冰冷的氣體和塵埃、沒有固定形態(tài)的塵霧,那時的太陽星云,直徑達數光年。 地球已到達中年階段。雖然很難想象,但是地球的生命就如同植物及動物的一樣有限,行星、小行星、太陽系和銀河都是如此。 通過對其他恒星的觀測,科學家們推測,在此之后的50億年,我們的太陽會膨脹為一顆紅巨星——一顆進入最后掙扎階段的瀕死之星。太陽膨脹成紅巨星的時候,包括地球在內的所有類地行星都會灰飛煙滅。 其實,宇宙的環(huán)境并不安全,地球隨時處在小行星的威脅之下:每天大約有一百噸的星際塵埃在地球大氣中燃燒殆盡;大約每年一次,會有一顆汽車大小的小行星沖入地球的大氣層;大約每五千年,會是一顆足球場大小的小行星;大約每幾百萬年就會出現(xiàn)一次巨型小行星撞擊地球事件,規(guī)模大到足以滅絕地球上的生命。 所以,地球上的每一天,都值得好好珍惜。 怎樣保護地球? 盡管科學家們在積極探尋其他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但是就目前而言,地球是人類唯一的寄居地。 如果地球處于危險之中,我們就處于危險之中。 如今的地球已經千瘡百孔,生態(tài)環(huán)境日益惡劣。 世界地球日(4月22日)就是用來提醒我們,人類是地球的一部分。每個人都應該行動起來,保護唯一的家園。 1.減少塑料 全球每年有超過800萬噸塑料垃圾進入海洋,如果這一趨勢無法改變,預計到2050年,海洋垃圾的總重量將超過海洋魚類,15%的海洋生物因塑料垃圾受到生存威脅。 因此,必須對塑料制品說“no”:喝飲料的時候不用塑料吸管;去超市的時候帶上可回收的袋子;與其買塑料罐裝的食品,不如買玻璃罐裝的,用完之后還可以洗洗干凈儲存其他食品…… 2.減少一次性用品 和一次性用品說說“bye”。 一次性餐具、一次性衛(wèi)浴用具等,雖然用起來比較省事,但是并不保證安全和衛(wèi)生,而且用完就丟掉也會給環(huán)境造成危害。 我們每個人可以做到的是:外出自帶水杯、常備環(huán)保餐具、旅行自帶拖鞋和洗漱用品…… 3.綠色出行 綠色出行可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改善交通。如果出行距離并不遠的話,可以選擇騎自行車,或者乘坐公交車、地鐵等公共交通工具。 4.循環(huán)利用資源 清爽的空氣、潔凈的水源、肥沃的土地、廣袤的森林、可愛的動物、豐富的礦藏,地球上什么資源都有,看起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可是這些資源也有枯竭的一天。 循環(huán)利用資源,就是最大的節(jié)約。 比如按照分類丟棄垃圾、干凈的閑置衣物可以捐贈給有需要的人…… 只要我們做出一點點改變,就不會成為地球的破壞者。 保護地球 尊重生命 敬畏宇宙 以上部分文字及圖片來自讓你驚嘆的宇宙系列 《太空全書》《地球與太空》《行星全書》《星座全書》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 本文轉載自“ 蝌蚪五線譜”微信公眾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