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時期包括西漢、新莽、東漢,是中國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強盛時期,經(jīng)濟和文化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各個方面都為漢民族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礎。當時陶瓷業(yè)的進步和漆器的發(fā)展,雖然代替了青銅器皿在人們?nèi)粘I钪械牡匚?,但制銅工藝并沒有衰退,而是轉向了制造銅鏡等方面。因此,兩漢時期銅鏡的鑄制業(yè)獲得了重大發(fā)展,出現(xiàn)了新的高潮。兩漢時期的銅鏡圖案式樣豐富,制作精巧,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和裝飾性。但在不同的時期又有不同的特色。本期我們就兩漢銅鏡中的祥瑞紋飾和避邪銘文,列其形質(zhì),溯其源流,析其思想,究其因果,以拋磚引玉。 一:漢代祥瑞觀念的形成及文化影響 崇尚祥瑞,由來已久,見諸文獻,施之教育,行于習俗,附于器物。如對圣人賢哲,往往視之為上天降瑞,來歷不凡。《宋書.符瑞志上》記載:“太昊帝宓犧氏,母曰華胥。燧人之世,有大跡出雷澤,華胥履之,而生伏犧于成紀。蛇身人首,有圣德。燧人氏沒,宓犧代之,受龍圖,畫八卦,所謂《河出圖》者也。有景龍之瑞。”又“炎帝神農(nóng)氏,母曰女登,游于華陽,有神龍首感女登于常羊山,生炎帝。人首牛身,有圣德,致大火之瑞?!庇帧包S帝軒轅氏,母曰附寶,見大電光繞北斗樞星,照郊野,感而孕?!?o:p> 樣瑞是一種預兆和象征,寄托著人們對美好幸福的向往和企盼。它和災疫是一對孿生姊妹,始終伴隨著人類行進在歷史發(fā)展的旅途中。從古至今,遠避尖疫邪惡,追求吉祥順暢是人們的普便心理,上至天子,下至庶民百姓,概莫能外。這種心里定勢一旦形成,人們的想象力便會插上雙翅,在思維的王國里恣意馳騁,從而產(chǎn)生了許許多多神秘怪異、象征祥瑞或者災疫的意象: 于是,'象征即用一種事物或卦畫符號來表示某種思想和意義。這種象征意義的象,可以追溯到春秋時代?!蹲髠鳌坊腹暧洰敃r人的言論云:‘名有五,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以生名,為信;以德名,為義;以類名,為象;取于物,為假;敢于父,為類。’意思是命名的方法有五種,以類似命名,是象。此象就是象征的意思。 漢代是一個疆域遼闊,政治經(jīng)濟文化藝術空前發(fā)達的帝國,其政治體系和道德準則都建立在天命觀的基礎之上,祥瑞觀不僅滲透到政治、宗教、藝術、學術方面,而且彌漫在整個社會的民俗民風中。《改書.郊祀志》中記載,漢文帝時期,成紀縣出現(xiàn)了一條黃龍,自此,黃龍就成了漢朝廷的標志。董仲舒稱此征兆為“受命之符是也。”則文帝之后的每個皇帝統(tǒng)治時期,幾乎都發(fā)生過樣瑞降臨的事件,武帝、宣帝、王蕎統(tǒng)治時期出現(xiàn)的更加頻繁。正所謂“帝王之將興也,其美詳亦先見?!蔽涞蹠r期,先后出現(xiàn)過麒麟、飛馬、寶鼎、芝草、群鳥箏等。宣帝時期,鳳凰、白鵝、白虎、五色雁、黃龍、神爵等祥瑞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次數(shù)更多,僅鳳凰就出現(xiàn)了五十多次。'王莽統(tǒng)治時期,五年之中竟出現(xiàn)了700項各種各樣的祥瑞。這些記載,是祥瑞觀念滲透到上層統(tǒng)治階層、滲透到政權經(jīng)營的典型例證,意在向普天之下的百姓昭明,這是神靈對當朝皇帝安邦治國的英明決策、惠洋萬民的嚴德睿智的認可和肯定。人們相信祥瑞或災疫都是上天向地下凡人的昭示,是對一同之君施行德政或餐政的獎勵或懲罰,甚至是國運興盛的象征。 漢代以物象征祥瑞的文化內(nèi)涵是漢民族文化在長期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積淀的產(chǎn)物。是一種民族精神、民族意識形態(tài)的結構形式?!拔幕且环N通過符號在歷史上代代相傳的意義模式,他將傳承的觀念表現(xiàn)于象征形式之中,通過文化的符號體系,人得以相互溝通、綿延傳續(xù),并發(fā)展出對人生的知識及對生命的態(tài)度。 漢代祥瑞觀念在戰(zhàn)國災疫祥瑞思想意識體系形成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發(fā)展,具有一定的哲學意義和學術價值。綜合了先秦時期東西南北各地區(qū)的觀念,吸收了楚文化中的藝術精華,使?jié)h代樣瑞文化的各種載體充滿運動的力量、包羅萬象的人氣、浪漫神秘的美感,具備了漢代思想觀念和文化藝術集大成的獨特個性。這種經(jīng)過主觀的不斷建構而形成的人文信仰,其中所包含的“天人合一'觀、上天昭示祥瑞觀、陰陽宇宙觀,見證了中華民族不僅有文字記載的歷史,而且還有一個圖像符號表現(xiàn)的世界,它構成了漢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是全人類精神財富的重要組成部分。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受社會歷史條件制約,祥瑞觀念是人類面對強大自然無能為力的產(chǎn)物,從產(chǎn)生那天起就帶有強烈的唯心色彩。漢代在秦大一統(tǒng)專制權力的基礎上,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各個領域更加強化了專制趨向,而祥瑞觀念借助了神的力量,對專制的國家機器更加合法、更加有權威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認為漢代的祥瑞觀或多或少地充當了統(tǒng)治者壓制和愚弄百姓的工具。唯君主之命是從的官僚群體以及唯唯諾諾的順民對封建專制政權無疑少了許多不安定因素,但也大大限制了人的創(chuàng)造性及才能的發(fā)揮,對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形成了一定的阻礙。 避邪習俗的歷史延續(xù) 古代民俗中的避邪意識,最初應該孕育于萬物有靈的觀念之中。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逐漸形成了避邪民俗,其歷史源頭,或可追溯到圖騰崇拜的原始社會時期。圖騰,最初應該是原始部落或氏族社會崇拜的偶像和保護神。例如作為中華民族象征意義的龍,就是由自然界中的多種動物糅合而成的,是一種具有人文意義的圖騰。至于歷代文獻中記載的華夏民族的人文始祖,我們也都能在其身上找到圖騰崇拜的孑遺和影子。如蛇身人首的伏羲氏,原本就出身于崇蛇的氏族;人首牛身的神農(nóng)氏,應該出身于崇牛的氏族;而龍顏瑞相的軒轅氏,則應該是崇龍的氏族等。至于華夏民族干脆稱自己為龍的傳人,這應該是在民族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之下,所傳承的圖騰崇拜的文化印記。 二:兩漢銅鏡中的祥瑞神獸紋飾 瑞獸避邪:這在歷代文獻中多有記載?!墩摵狻贰罢兄魃裼惺?,青龍白虎列十二位,龍虎猛神天之正鬼也,飛尸流兇安敢妄集,猶主人勇猛、奸客不敢窺也?!笨芍埢⒆鳛槭献迳鐣r期原始先民所崇拜的圖騰,后又延續(xù)成為避邪的神靈。在人們的思想觀念中,是具納福降瑞,護宅安民的避邪功能的?!侗阕印?nèi)篇》記載道家始祖老子出行時,仙人和祥禽瑞獸為其除道護衛(wèi)的場景:“從黃童百二十人,左有十二青龍,右有三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后有七十二玄武,前道十二窮奇,后從三十六辟邪,雷電在上,晃晃昱昱?!笨梢娗帻垺谆?、朱雀、玄武、窮奇、辟邪等祥禽瑞獸,不但是先民心目中的護佑之神,而且還衍變成了道教始祖老子出行時的護衛(wèi)。從文獻的以上記載中,也可使我們了解到,上述神靈的避邪作用和古代社會避邪逐疫所舉行的各類祭祀儀式等民俗活動。 古人有“知行合一”之說。漢鏡紋飾銘文包含的祥瑞觀念和避邪習俗,在一定程度上正是知行合一的體現(xiàn)。兩者歸結到一個共同點,就是借助靈物以避邪祈瑞。古人萬物有靈的觀念,決定了避邪靈物的多樣性。在漢鏡的圖飾中,常見的避邪靈物主要有以下幾種: (1)四神與五靈 流行于新莽時期而盛于東漢初期?!抖Y記·禮運》以“麟、龜、鳳、龍”為“四靈”,四靈”再加上白虎構成“五靈”,《禮緯.稽命征》中提到“古者以五靈配五方: 龍木也,鳳火也,麟地也,白虎金也,神龜水也?!蔽屐`圖形的出現(xiàn),表明戰(zhàn)國時期形成的五行學說,到漢代已經(jīng)更為完備。四神紋飾我們在之前的《“尚方銘”四神規(guī)矩鏡賞析》中已詳細討論,這里不再過多提及,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查閱【青銅文化】公眾號。本期我們重點討論下五靈紋飾: 五靈紋飾 這是漢鏡中最為常見的裝飾圖案,即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和麒麟。由于五靈紋飾與漢代流行的五行觀念相對應,故在時人的思想觀念中是“五德嘉符”的祥瑞標志。其祥瑞涵義,在古代典籍中多有記載。 麒麟:《宋書》謂:“麒麟者,仁獸也。牡曰麒,牝曰麟……含仁而戴義,音中鐘呂,步中規(guī)矩,不踐生蟲,不折生草,不食不義,不飲洿池,不入坑井,不行羅網(wǎng)。明王動靜有儀則見。牡鳴曰逝圣,牝鳴曰歸和,春鳴曰扶幼,夏鳴曰養(yǎng)綏?!笨梢姽湃瞬坏痒梓胱鳛槿柿x的象征,還把其看作是上天賜予百姓的祥瑞之征。 漢武帝元狩元年十月,行幸雍,祠五畤,獲白麟。漢武帝太始二年三月,獲白麟。漢章帝元和二年以來,至章和元年,凡三年,麒麟五十一見郡國。漢安帝延光三年七月,麒麟見潁川陽翟。延光三年八月戊子,麒麟見潁川陽翟。延光四年正月壬午,麒麟見東郡濮陽。漢獻帝延康元年,麒麟十見郡國。 青龍:《符瑞志》把龍分為四色,即黃龍、白龍、青龍、黑龍。并說:“黃龍者,四龍之長也。不漉池而漁,德至淵泉,則黃龍游于池。能高能下,能細能大,能幽能冥,能短能長,乍存乍亡。赤龍、《河圖》者,地之符也。王者德至淵泉,則河出《龍圖》。 ”把龍的神奇與統(tǒng)治者的德政相聯(lián)系,以此作為吉祥之兆。 白虎:《符瑞志》說:“白虎,王者不暴虐,則白虎仁,不害物?!卑鸦⒌娜蕫号c統(tǒng)治者的施政作了有機的聯(lián)系,體現(xiàn)了當時流行的天神感應和萬物有靈觀。 朱雀:又稱朱鳥、赤雀,是古代傳說中一種形似鳳凰的祥禽?!斗鹬尽份d:“神鳥者,赤神之精也,知音聲清濁和調(diào)者也。雖赤色而備五彩,雞身,鳴中五音,肅肅雍雍。喜則鳴舞,樂處幽隱。風俗從則至?!?/span> 玄武:通常為龜蛇相纏之形。但在部分漢鏡的裝飾中,也有龜蛇分置的,甚至于有龜而無蛇,或有蛇而無龜?shù)??!斗鹬尽吩唬骸办`龜者,神龜也。王者德澤湛清,漁獵山川從時則出。五色鮮明,三百歲游于蕖葉之上,三千歲常游于卷耳之上。知存亡,明于吉兇。禹卑宮室,靈龜見。”可見神龜不但與統(tǒng)治者的從政清明相關,甚至對自然環(huán)境的保護及生態(tài)平衡的各項政策措施是否得當相連系。 (2)五靈以外的異類紋飾 于五靈紋飾外,漢鏡中還常見句芒、蟾蜍、角王、巨虛、窮奇、三足烏、九尾狐、赤兔(上瑞)、蒼鳥(中瑞)、五靈麒麟、(嘉瑞)、猴紋、當康、鼠獸、山羊、獅子、蟾蜍、天鹿、鬃毛獸、夫諸(鹿)、虺蛇、鼠獸、天馬、陸吾、食蟻獸、山揮、猿猴、魚、獨角獸(猙,獬豸)天祿(辟邪,貔貅)等圖案紋飾。所有這些,也均與當時流行的避邪習俗和祥瑞觀念相關。 窮奇:窮奇,中國神話傳說中的古代四兇之一,主要記載于《山海經(jīng)》中,《山海經(jīng)·海內(nèi)北經(jīng)》所載指窮奇外貌像老虎,長有一雙翅膀,喜歡吃人,更會從人的頭部開始進食,是一頭兇惡的異獸。可是,同樣在《山海經(jīng)》中,《山海經(jīng)·西山經(jīng)》一篇卻提到窮奇的另一種形象,該篇中的窮奇,外貌像牛,長著刺猬的毛發(fā),與《海內(nèi)北經(jīng)》所述者有很大的差別。《山海經(jīng)·西山經(jīng)》注中云:“ 似虎, 蝟毛, 有翼, 銘曰窮奇之獸。厥形甚丑, 馳逐妖邪, 莫不奔走, 是以一名, 號曰神狗” 。 《山海經(jīng)·西山經(jīng)》有云:“又西二百六十里,曰邽山。其上有獸焉,其狀如牛,猬毛,名曰窮奇,音如獆狗,是食人。” 句芒:芒神,又名句芒、木神、春神,是主宰草木和各種生命生長之神,也是主宰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之神?!?span lang='EN-US'>山海經(jīng)·海外東經(jīng)》:'東方句芒,鳥身人面,乘兩龍。'郭璞注:'木神也,方面素服。'這就是芒神為人首鳥身、騎龍的形象?!?span lang='EN-US'>呂氏春秋·孟春》:'其帝太皞,其神句芒。'高誘注:'太皞,伏羲氏,以木德王天下之號,死祀于東方,為木德之帝。句芒,少皞氏之裔子曰重,佐木德之帝,死為木官之神。' 獬豸:獬豸又稱獬廌、解豸(xiè zhì),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體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類似麒麟,全身長著濃密黝黑的毛,雙目明亮有神,額上通常長一角,俗稱獨角獸。獬豸擁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圓睜,能辨是非曲直,能識善惡忠奸,發(fā)現(xiàn)奸邪的官員,就用角把他觸倒,然后吃下肚子。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稱,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征,是司法'正大光明' '清平公正''光明天下'的象征?!斗鹬尽份d:獬豸知曲直,獄訟平則至?!?span lang='EN-US'>后漢書·輿服志下》:'獬豸,神羊,能辨別曲直,楚王嘗獲之,故以為冠。'后亦用以指執(zhí)法者。 天祿(辟邪):天祿,神話傳說中的瑞獸。漢代多用為雕刻的裝飾品。天祿和麒麟、辟邪并稱為古代祭祀的三大神獸。天祿似鹿而長尾,一角者為天祿,二角者為辟邪,可攘除災難,永安百祿。古人把它們對置于墓前,既有祈護祠墓,冥宅永安之意,亦作為升仙之座騎。天祿又稱'天鹿',也稱'挑撥'、'符撥',與'天命'和'祿位'有關?,F(xiàn)代多雕刻成形以避邪,謂能祓除不祥,永綏百祿,故稱為天祿。 《集古錄跋尾》載:“右漢‘天祿辟邪’四字,在宗資墓前石獸膊上……今墓在鄧州南陽界中,墓前有二石獸,刻其膊上一曰‘天祿’,一曰‘辟邪’?!笨梢娝^的“天祿”、“辟邪”,在我國古代民俗中已擔當了避邪祛兇的角色,在漢及以后的相當一段時期內(nèi),常被作為鎮(zhèn)墓之獸而用于避邪。 角王巨虛:《子虛賦》載:“蹵蛩蛩,轔距虛。”張揖注曰:“蛩蛩,青獸,狀如馬;距虛,似騾而小?!比绱苏f來,蛩蛩、巨虛,均為形似騾馬的瑞獸。雖然歷代文獻中對“角王”的相關情況,缺少詳細的記載。但我們從漢代銅鏡的“角王巨虛辟不祥”銘文中,還是能夠感悟到其祥瑞的屬性與避邪之功能。 陸吾:陸吾又被稱作開明獸,本是黃帝都城昆侖丘的守衛(wèi),他把自己化裝成老虎的樣子,這樣便可以獲得老虎的威嚴和力量。只是不知為何會出現(xiàn)在蜀山的神龍殿之中,而且似乎忘記了原本的職責,只知道單純的阻擋一切進入神龍殿的人。陸吾神掌管這“帝之下都”還兼管“天之九部”。 山海經(jīng)·西次三經(jīng)》:“昆侖之丘,是實惟帝之下都。神陸吾司之?!?o:p> 知拙齋老師藏鏡 秦川老師藏鏡 《瑞應圖譜》中說:'王者不傾于色,則九尾狐至焉。而《宋書·符瑞志》則說:'白狐,王者仁智則至九尾狐,文王得之,東夷歸焉。漢章帝元和中,九尾狐見郡國。'《孝經(jīng)·神契》說:'德至鳥獸,則狐九尾 '。 三足烏:三足烏是神話傳說中駕馭日車的神鳥名。為日中三足烏之演化。三足烏亦稱“踆烏”。居于日中,有三足?!端螘?符瑞志》記載“三足烏,王者慈孝天地則至。漢章帝元和中,三足烏見郡國?!?/span> 天鹿:《十洲記》說:“聚窟洲,在西海中申未地……及有獅子、辟邪、鑿齒、天鹿,長牙銅頭鐵額之獸?!睆囊陨嫌涊d中可知,所謂的“辟邪”與“天鹿”,并非本土物種,是從遙遠的“西海”引進之物。這些方外引進的物種,一旦被我國本土文化所吸納,并與傳統(tǒng)民俗相結合,其性質(zhì)就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從而演變成為我國古代傳說中的祥瑞之物。 《符瑞志》記載“天鹿者,純靈之獸也。五色光耀洞明,王者道備則至…..白鹿,王者明惠及下則至?!?/span> 《詩經(jīng)·小雅·斯干》記載:“吉夢維何?維熊維羆,維虺維蛇。大人占之:維熊維羆,男子之祥;維虺維蛇,女子之祥?!?/span>意思是說,夢到虺蛇之類,是生女孩的祥兆。 赤烏,周武王時銜谷至,兵不血刃而殷服。 漢章帝元和中,赤烏見郡國。 漢章帝元和初,白雀見郡國。' 芝草,王者慈仁則生。食之令人度世。 知拙齋老師藏鏡欣賞 三:兩漢銅鏡中的仙人紋飾 漢代也是一個崇信鬼神的時代,陰陽五行和得道升仙等思想和圖樣充斥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各種神仙與瑞獸成為漢代銅鏡紋飾的重要內(nèi)容和獨具特色的時代符號,天上人間,神人凡界,奇禽異獸,五晉紛呈,多樣的紋飾構成了一個紛繁復雜。極富浪漫色采的神靈世界。兩漢時期祥瑞紋飾的體現(xiàn)除了剛才我們所討論的神獸紋飾外,神仙圖案也是一個極為重要的部分。神仙形象多出現(xiàn)于東漢時期的銅鏡中,較多的體現(xiàn)在東漢早期的多乳神獸鏡及東漢中晚期的畫像鏡中,接下來給展示幾個漢鏡中常見的神仙形象。 在西漢,由于神仙之說的流行,西王母成為人們膜拜的重要女神,所謂“揖金母,拜木公”,西王母與東王公一起是登仙得道者必須拜奉的神靈。在《漢武帝內(nèi)傳》里,西王母被形容為艷壓群芳、侍仙如云、武帝拜受教命的威嚴女神。后來在道教的神仙譜系中,西王母儼然成為女仙之王,唐末五代的杜光庭寫了一部《墉城集仙錄》,專門收集女仙的事跡,女仙們要去朝拜的金墉城正是西王母的住處。西王母是由西華至妙之氣幻化而成,其仙號叫做“九靈太妙龜山金母”。其神殿稱為王母宮,或稱王母閣,也和道教的其它神殿一樣遍于天下。后來隨著神話傳說的不斷發(fā)展,民間竟將王母娘娘訛傳為玉皇大帝的配偶。但無可否認的是,西王母乃人們信仰中地位最高的女神。在民間傳說中,西王母掌管著不死之仙藥,如《淮南子》、《搜神記》中有“羿請不死之藥于西王母,嫦娥竊以奔月”的記載。 東王公:東王公亦名木公、扶桑大帝、東華帝君,與西王母共為道教的尊神。 在道教神仙體系中,東王公是先天陽氣凝聚而成,所有男仙及天地間一切陽氣的首領,掌管蓬萊仙島;西王母則是先天陰氣凝聚而成,所有女仙及天地間一切陰氣的首領,掌管昆侖仙島。二者常以并稱,凡升仙的,都要“先見西王母,后謁東王公”,方得升九天,入三清殿,拜太上老君,見元始天尊。 東王公的信仰最初可能來源于古代的太陽神崇拜,戰(zhàn)國楚地信仰東皇太一神,又稱東君,即為人神化了的太陽神,或許是東王公的前身。但東王公一詞的出現(xiàn),最早見于《枕中書》:“書為扶桑大帝東王公,號曰元陽父扶桑大帝,住在碧海之中?!边@說明它是由日神演變來的。 東王公的形象經(jīng)過民間的流傳和增飾,具有了名號、服飾、婚、職掌等,成為一個活生生的神仙。《神異經(jīng)·東荒經(jīng)》中描繪東公的形象是:“東荒山中有大石室,東王公居焉。長一丈,頭發(fā)皓白,人形鳥面而虎尾,載一黑熊。左右顧望,恒與一玉女投壺?!钡珫|王公作為東方太陽之神,又有云霞燦爛的形象,稱為“青陽之元氣,百物之先也。冠三維之冠,服九色云霞之服,亦號玉皇君。居于云房之間,以紫云為蓋,青云為城,仙童侍立,玉女散香,真僚仙官,巨億萬計,各有所職,皆稟其命而朝奉翼衛(wèi)。” 伏羲女媧:伏羲。華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風姓,又名宓羲、庖犧、包犧、伏戲,亦稱犧皇、皇羲、史記中稱伏犧,在后世與太昊、青帝等諸神合并,在后世被朝廷官方稱為“太昊伏羲氏”,亦有青帝太昊伏羲一說。燧人氏之子,生于成紀,定都在陳地。所處時代約為舊石器時代中晚期。伏羲是古代傳說中的中華民族人文始祖,是中國古籍中記載的最早的王。相傳伏羲為其母華胥踩了雷神的腳印而生,而雷神為龍身人頭,《山海經(jīng)·海內(nèi)東經(jīng)》道:“雷澤中有雷神,龍身而人頭,鼓其腹?!端螘し鹬旧稀罚骸疤坏坼禒奘希冈蝗A胥。燧人之世,有大跡出雷澤,華胥履之,而生伏犧于成紀。蛇身人首,有圣德。燧人氏沒,宓犧代之,受《龍圖》,畫八卦,所謂‘河出《圖》’者也。有景龍之瑞?!狈耸瞧淠父袘咨穸?,蛇身人首,故為龍的傳人,華夏之祖。 女媧被認為是中華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是中華民族的母親。女媧的原始出處來自《山海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有國,名曰淑士,顓頊之子。有神十人,名曰女媧之腸,化為神,處栗廣之野,橫道而處。有人名曰石夷,來風曰韋,處西北隅,以司日月之長短。 黃帝:黃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華夏部落聯(lián)盟首領,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尊為中華“人文初祖”。據(jù)說他是少典與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后改姬姓,故稱姬軒轅。居軒轅之丘(今河南新鄭),號軒轅氏,建都于有熊[1] ,亦稱有熊氏。也有人稱之為“帝鴻氏”。 史載黃帝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黃帝以統(tǒng)一華夏部落與征服東夷、九黎族而統(tǒng)一中華的偉績載入史冊。 《史記·五帝本紀》:“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迸狁椉猓骸疤栍行堋!彼抉R貞索隱:“有土德之瑞,土色黃,故稱黃帝,猶神農(nóng)火德王而稱炎帝然也。 王子喬:漢劉向《列仙傳·王子喬》:“王子喬者,周靈王太子晉也。好吹笙,作鳳凰鳴。游伊洛之間,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三十余年后,求之于山上,見桓良日: ‘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緱氏山巔?!?nbsp;至時果乘白鶴駐山頭,望之不得到,舉手謝時人,數(shù)日而去。”o喻灑脫不凡之人,或指鶴。唐杜甫《觀李固請司馬弟山水圖三首》之二:“范蠡舟扁小,王喬鶴不 群。”另參見九流部·神仙“王子喬”、器用部·車船“鶴駕”、文明部·禮樂“子晉笙”、人事部·雅逸 “吹笙客”。 赤松子:赤松子,又名赤誦子,號左圣。既是傳說中的人物,亦是前承炎黃,后啟堯舜,奠定華夏萬世基業(yè)的中華帝師。 記載其事之典籍,當以《淮南子·齊俗》為最早,繼以《列仙傳》而詳其事。劉安云:“今夫王喬、赤誦子,吹嘔呼吸,吐故納新,遺形去智,抱素反真,以游玄眇,上通云天。”高誘注曰:“赤誦子,上谷人也。病厲入山,尋引輕舉?!薄读邢蓚鳌分^:“赤松子者,神農(nóng)時雨師也,服水玉以教神農(nóng),能入火自燒。往往至昆侖山上,常止西王母石室中,隨風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至高辛時復為雨師,今之雨師本是焉?!?o:p> 目前所知,銅鏡中出現(xiàn)文字并做為裝飾紋樣,應該是從西漢時期開始的。在當時流行的銅鏡中,或以紋飾為主、文字為輔: 或以文字為主,再輔之以連弧紋等較為簡單而規(guī)正圖案的數(shù)種類型。其中以紋飾圖案為主要裝飾特征的銅鏡,其銘文或稀疏地點綴于鈕區(qū)、主區(qū),或緊密地排列于鈕區(qū)、中國,或包裹千外區(qū)周邊。另外還有鈕區(qū)、中國與外周均飾有銘文的特殊類型這種圖案中蘊藏著書藝,書藝中彰顯著圖案的設計布局,使得當時的銅鏡圖文井茂,相互映襯,和諧統(tǒng)一,相得益彰,從而使得漢代銅鏡以高超的工藝技術,完美的創(chuàng)作設計而達到時代藝術之巔峰,使得我國古代銅鏡于發(fā)展演化中跨人了銅鏡鑄造歷史上的第二個高峰期。富含著時代政治、經(jīng)濟、歷史和民俗等文化內(nèi)容的鏡銘,不但加重了銅鏡這一古代日用青銅器的歷史厚重感,更增添了它的學術價值與市美價值。使它與甲骨文、金文和碑刻等起,共同構筑了一座我國古代文字的寶庫。兩漢時期銘文種類豐富,寓意深廣,有較多的銘文種類中出現(xiàn)祈求祥瑞及辟邪的銘文,下面給大家展示一些: 銅華銘 煉冶銅華得與清,以之為鏡宜文章,延年益壽辟不祥,與天無極如日光,長樂未央; 尚方銘 尚方御鏡大毋傷,巧工刻之成文章,左龍右虎辟不祥,朱雀玄武順陰陽,子孫備具居中央,長保二親樂富昌,壽蔽金石如侯王寧; 黃(三)羊銘 佳鏡銘 來言銘 福祿銘 福祿進兮日以前,天道得物自然,參駕蜚龍乘浮云,白虎失,上大山,風鳥 福熹銘 福熹進兮日以萌,食玉英兮飲禮泉,白虎X兮上泰山,,鳳凰舞兮見神仙,保長命兮壽萬年; 善銅銘 上華山銘 上華山,見神人,宜官秩,保子孫,飲玉泉,駕蜚龍,乘浮云; 上大山銘 駕蜚龍,乘浮云,上大山,見神人,食玉英,餌黃金,宜官秩,葆子孫,長樂未央,大富昌 吾作明竟銘 吾作明竟,幽煉宮商,周羅萬象,五帝天皇,白牙彈琴,黃帝除兇,朱雀玄武,白虎青龍,君宜高官,子孫番昌,建安十年造大吉; 上面所述的鏡銘文字,只是兩漢銅鏡銘文中的一部分。而古代那些造詣深厚,技藝高超的制鏡工匠,在吸取歷朝歷代的書學知識和書法學養(yǎng)的基礎上,不斷地衍變,發(fā)展和創(chuàng)造著各種適宜于篆刻書寫,適合于銅鏡布局,美觀大方而又難以準確命名的鏡銘文字。這些變化多端的鏡銘書體,琳瑯滿目的鏡銘文字,無疑是我國古代書法藝苑中的一朵奇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