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月沐 格律詩的3個基本要素:詩韻、平仄、對仗。 前面講了,格律詩是絕句和律詩的通稱,格律詩包括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及五言和七言排律。那么,我們在寫格律詩之際,就一定要把握好以上3個基本要素。 一、詩韻:就是詩的韻腳,格律詩一般只用平聲韻。 簡單地講,就是絕句第二、第四句最后一字押平聲韻且韻腳在同1個韻部,律詩第二、第四、第六、第八句最后一字押平聲韻且韻腳在同1個韻部。無論絕句還是律詩,第一句最后一字可押韻亦可不押韻,常見古人詩中,五言首句多不押韻。 二、平仄(既粘與對):所謂平仄關(guān)系,月沐在前面也講過了,就是除去最后一字韻腳字外,第二句要與第一句平仄相反,這就是對,第三句要與第二句平仄相同,這就是粘。同樣,第四與第三句對,第五與第四句粘。依次類推。 三、對仗:所謂對仗,主要是指律詩而言的,絕句無所謂對仗。 律詩,一二句叫首聯(lián),三四句叫頷聯(lián),五六句叫頸聯(lián),七八句叫尾聯(lián) 關(guān)于對仗,只指律詩的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就是說,律詩中間的四句,要求對仗。如果中間的四句不對仗,就不是律詩,即使對仗了,如果不符合平仄關(guān)系或無韻腳,也不能稱做律詩。 也有特殊句型,古人律詩中,也有首聯(lián)和頸聯(lián)對仗的、也有只是頸聯(lián)對仗的,今人作律詩,一般要求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 所謂對仗,一般要求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量詞對量詞。對仗有許多說法,如“工對”、“寬對”、“借對”、“當句對”、“隔句對”、“交股對”、“互文對”、“流水對”等。 我們講詩詞的格律,主要就是講平仄。 下面以前人的詩句,舉例講解 舉例一: 絕句 (唐 ) 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這是一首典型的絕句格律詩,詩韻、平仄(既粘與對)、對仗,三要素全符合。這里要強調(diào)的是,絕句無所謂對仗,對仗當然更 一、詩韻:這首詩是首句不押韻式,“天”、“船”在同一韻部,且是平聲韻。 二、平仄(既粘與對):第二句“一行白鷺上青天”與第一句“2個黃鸝鳴翠柳”平仄關(guān)系是“仄平仄仄仄平平”對“仄仄平平平仄仄”,第一字可平可仄,其余各字平仄對立;第三句“窗含西嶺千秋雪”與第二句“一行白鷺上青天”平仄關(guān)系是“平平平仄平平仄”粘“仄平仄仄仄平平”,第四句“門泊東吳萬里船”與第三句“窗含西嶺千秋雪”平仄關(guān)系是“平仄平平仄仄平”對“平平平仄平平仄”。 換言之,所謂平仄,以絕句為例,第二句中每個關(guān)鍵字(主要在二、四、六、七字)與第一句中相應(yīng)的字,平仄要相反,既為對; 第三句中每個關(guān)鍵字與第二句中相應(yīng)的字,平仄要相同,既為粘;第四句中每個關(guān)鍵字與第三句中相應(yīng)的字,平仄要相反,亦為對。如是律詩,則第五句與第四句,諸字平仄相同,亦為粘,第六句與第五句諸字,平仄相反,亦為對 三、對仗:2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2個黃鸝”對“一行白鷺”,“鳴翠柳”對“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窗含”對“門泊”,“千秋雪”對“萬里船”。 舉例二: 靜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這首詩的平仄格式如下: 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 仄平通平仄,平平通仄平。 全詩雖然押的平韻,但是沒有一句合律的句子,而且前后聯(lián)不粘,后兩句失對,所以它不是格律詩中的絕句,而是一首五言古絕,或者稱做古風(fēng)詩。 這里強調(diào)一下,月沐所舉例的兩首詩的格律,都是依舊韻(既平水韻)品讀并講解的,比如“一行白鷺上青天”句中的“一”字、“白”字,在舊韻中是仄聲,而在新韻中卻是平聲字 。新舊韻有很大的區(qū)別,所以在作詩中,一定要新舊韻分清,不能在一首詩中新舊韻亂用。 古人寫格律詩,是嚴格按照韻書來押韻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