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嘴 大嘴讀史 “麒麟閣十一功臣”是漢宣帝設(shè)立的。 當(dāng)時,折騰多年的匈奴人終于向大漢朝低下了自己的頭顱,漢宣帝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挑選有功之臣,定為“麒麟閣十一功臣”。 皇帝派畫師作畫,在把這十一位功臣的大頭照掛在麒麟閣,以示紀念和表揚。 后世往往將“麒麟閣十一功臣”和“云臺二十八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相提并論。 十一位功臣的大頭照下都標明了官職、爵位、姓名,只有一個人有官職、有爵位、有姓,卻沒有名字。 這個人就是功臣榜中排名第一的霍光。 據(jù)《漢書·李廣蘇建傳》,“唯霍光不名,曰大司馬大將軍博陸侯姓霍氏,次曰衛(wèi)將軍富平侯張安世,次曰車騎將軍龍額侯韓增,次曰后將軍營平侯趙充國,次曰丞相高平侯魏相,次曰丞相博陽侯丙吉,次曰御史大夫建平侯杜延年,次曰宗正陽城侯劉德,次曰少府梁丘賀,次曰太子太傅蕭望之,次曰典屬國蘇武?!?/p> 霍光為什么有姓無名呢? 有一種說法,這是“為尊者諱”,霍光的功勞太大了地位太高了,臨朝攝政的霍光根本就是一個介于皇帝和大臣之間的“準皇帝”。后世,霍光經(jīng)常被拿出來和周朝的伊尹相提并論,稱為“伊霍”,用“行伊霍之事”代指權(quán)臣攝政廢立皇帝。 但是,大嘴覺得這種說法不太靠譜。 漢宣帝在擬定十一個功臣名單的時候,霍光死了已經(jīng)有17年,霍氏家族因為謀反被滅族也已經(jīng)有14年。 那么問題來了,論功勞,霍光第一毫無疑問,論國法,這又是被滅門的叛臣之家。功勞無法抹殺,造反又不值得提倡。 漢宣帝思慮再三,覺得功是功、過是過,折中一下,在霍光的畫像下,只寫了官職、爵位和姓,沒有寫出名字。 其實,霍光本人除了功勞,幾乎沒啥罪過,他倒霉就倒霉在老婆和兒子身上。 霍光是大將軍霍去病同父異母的弟弟?;羧ゲ≡谝淮纬稣魍局?,專程去拜見了當(dāng)年拋棄自己的老爹,離開的時候把霍光帶出來見世面。 在霍去病的照顧下,霍光一路順風(fēng)順水,成為漢武帝劉徹的親信大臣,“出則奉車,入侍左右”。 漢武帝晚年,決定把皇位傳給自己最小的兒子劉弗陵,但劉弗陵才六、歲,根本就是個孩子。 漢武帝讓畫師畫了一幅周公背負周成王的圖賜給霍光,囑托霍光像當(dāng)年周公輔佐年幼的周成王一樣輔佐劉弗陵。 霍光輔政整整二十年。 這二十年中,霍光大權(quán)獨攬,撲滅上官桀叛亂,先立后廢昌邑王劉賀,擁立漢宣帝劉病已。 這二十年中,霍光兢兢業(yè)業(yè),大漢朝的經(jīng)濟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國內(nèi)和國際形勢都大大改善。 霍光對于漢王朝的穩(wěn)定、延續(xù)和發(fā)展是立了大功的。 雖說,漢宣帝一直對霍光很忌憚,和霍光在一起就如同“芒刺在背”,但功高震主很正常,霍光雖然在一些政策上有私心,但總體上還是忠于劉氏王朝的。 以霍光的功勞,霍氏家族興亡下去本來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就壞在霍光的老婆和兒子身上,才最終使霍氏家族落了個覆滅的下場。 當(dāng)年,霍光的老婆霍顯因為女兒霍成君沒有第一時間當(dāng)上皇后,就買通婦科醫(yī)生毒死了漢宣帝的原配妻子許平君。這件事情霍光是事后知道的,但最終還是礙于夫妻情分掩蓋了過去。 霍光的葬禮規(guī)格已經(jīng)很高了,但霍顯不知進退,還要擴大霍光的陵墓規(guī)格。 霍光的兒子霍禹同樣不知進退,不懂得放下手中的權(quán)力,還想像老爹那樣一手遮天。在皇帝有計劃地收權(quán)之后,失去權(quán)勢的霍禹怨念大發(fā),開始密謀發(fā)動政變,計劃殺掉丞相,廢掉漢宣帝,自己取而代之。 面對早就有了防備、一切盡在掌握的漢宣帝,霍顯等人的舉動不過是跳梁小丑一樣的行徑。 于是,霍氏家族從世界上被抹掉了。 漢宣帝還是個很不錯的皇帝,盡管滅掉了霍氏家族,卻并沒有干出刨墳鞭尸這樣的事情,沒有抹殺霍光的功績。 在安排“麒麟閣十一功臣”的時候,霍光還是排名第一,只是省去了一個霍光的“光”字。 可以了。 |
|